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潮流文化不只是流行,更是一種社會能量,能激發創造力、凝聚社群,甚至轉化成產業與經濟動能。當策展思維融入城市,建築、街區與活動不再只是空間與事件,而是彼此呼應的沉浸式體驗,讓人願意停留、反覆探索。要讓城市保持競爭力,關鍵在於「包容、科技、人才」──既要有多元開放的文化氛圍,也要有智慧基礎建設與創意人才培育,才能讓城市既好看、好玩,又能持續創造價值。
發布日期:
面對全球競爭,臺北市不只拼硬體,更要成為讓人「想留下、住得好」的城市。未來的臺北,需要更多讓不同族群自在交流的共享空間,也要保留街角氣味、老市場色彩與歷史古蹟裡的生活記憶,把文化轉化成新世代的日常。這座城市的美,不在天際線或浮誇地標,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幸福、安心的生活感。少一點張揚,多一點真誠,臺北的魅力,正是這份踏實與溫度。
發布日期:
首爾聖水洞原為製鞋工業重鎮,隨產業外移逐漸衰退,透過「社會團結經濟」特區計畫與都市再生政策,成功轉型為具風格與創意的文創街區。政府推動引導型都市更新,保留紅磚歷史建築與工業景觀特色,引入社會企業、青年創作者與文創品牌。同時其設立「居民共治委員會」協商租金與招商,並制定紅磚建築保存條例,導入公營快閃空間抑制紳士化(Gentrification)。同時,結合K-pop與IP內容、快閃藝術市集與設計節活動,提升街區文化濃度與國際吸引力。聖水洞已成為融合生活風格、設計與創業的指標地區,亦被國際媒體譽為「首爾布魯克林」。
發布日期:
2024年臺北市在全球創業環境震盪中展現韌性,創新企業持續成長,資金聚焦AI、生技與FinTech等高潛力領域,平均募資金額提升。政策面積極推動「新創三箭」,從資金、人才、市場面強化創業支持體系。雖國際排名略有波動,臺北仍於硬體、健康科技等領域保持競爭力,並逐步成為數位友善城市。未來聚焦早期資金、國際鏈結與技術深化,將是強化臺北全球創業地位的關鍵。
發布日期:
為因應氣候變遷風險,臺北市從啟動氣候變遷調適計畫邁向制度化治理貫徹淨零排放目標,過程中根據「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以「降溫城市」、「綠運城市」、「韌性城市」、「淨零新生活」等4大面向來引領城市的淨零排放轉型,透過制度引導朝韌性城市的願景大步邁進。
發布日期:
面對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挑戰,臺北市政府因應需求逐步從建立平台、災情通報到決策應變,漸進式打造出具備城市韌性的防災體系。臺北市積極導入氣候科技,包括「山坡地防災資訊系統」、「災害應變中心地圖化資訊系統」、「臺北市行動防災App」及「臺北通」等具體應用,北市府結合科技應用以大幅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並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中展現城市韌性。
發布日期:
臺北市以「AI Driven Smart City」為城市發展策略,深根以智慧內容、智慧商務、智慧醫療等多元AI應用領域的企業。為響應全球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趨勢,智慧能源成為臺北市導入AI科技的核心,透過「臺北淨零101」等政策與示範場域建置,結合公私協力能量推動智慧電網及再生能源設備,展現臺北市應用AI技術來推動智慧能源的首都新樣貌。
發布日期:
2024年全球經濟在通膨緩解下展現韌性,臺灣新創表現尤為突出。在政府支持、科技實力與產官學研合作下,IPO市場創歷史新高,全年67家企業上市櫃,募資總額達576億元。推升創新創業生態系蓬勃發展。
發布日期:
紐約市作為國際沿海都市,面對極端氣候與海平面上升威脅,透過政策引導與產業布局,積極發展氣候科技。市府推出「OneNYC 2050」與「綠色經濟行動計畫」(Green Economy Action Plan, GEAP),推動碳中和、擴大綠領就業與氣候預算制度,同步推進建築減碳法規與創新研發基地建設。總督島與布魯克林區構築氣候創新走廊,發展淨零建築、智慧感測與實證場域,結合再生能源與風電投資,形成完整產業鏈。同時藉由資料治理與公私協作,強化韌性城市治理,展現都市在永續轉型上的多元實踐。
發布日期:
對全球經貿不確定性與氣候風險的雙重挑戰,各國正啟動新一輪「綠色治理」浪潮,以政策驅動氣候科技加速轉型,從先進儲能、氫能、碳捕捉到永續交通與智慧建築,各項創新技術正蓄勢待發,即將迎來爆發性成長。臺灣透過百億綠色成長基金,力推六大氣候科技產業,企業則藉由創新布局、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在數位綠色融合的趨勢下,掌握低碳轉型的關鍵機遇,搶占下一個經濟成長新藍海。
發布日期:
全球低碳投資上看2.1兆美元,電動車與再生能源快速成長,然關鍵減碳技術仍面臨資金缺口。臺灣順勢推動旗艦行動計畫,聚焦氫能、儲能與永續航空燃料等新興領域,預計挹注逾兆元公部門資金,串聯5兆民間投資,打造淨零轉型新動能。
發布日期:
氣候科技正從道德責任蛻變成經濟驅動的投資新焦點,全球淨零轉型浪潮推動再生能源、電動運具、碳捕捉、智慧電網等創新技術快速崛起,為市場帶來巨大機遇;儘管政府持續釋出政策誘因,企業仍須克服技術複雜、供應鏈未臻成熟及規模化瓶頸,然而,若能搶先布局氣候科技,便能掌握引領下一波經濟成長的關鍵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