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人工智慧(AI)已從科技趨勢快速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不論是製造業的產線優化、金融業的風險控管,或零售業的顧客體驗等層面,AI都正在全面改寫產業規則。然而,導入AI並非單純購買軟體或設備。麥肯錫調查指出,雖有78%企業嘗試導入,但真正成熟落地的不到1%。關鍵原因在於企業誤將AI僅視為「技術問題」而非「策略問題」。缺乏藍圖的投資,往往淪為昂貴卻無用的「花瓶專案」,甚至讓工具成為員工負擔。其根源在於技術與真實需求脫節。因此,透過導入AI進行轉型,企業必須回答三個問題:
本文將透過一家傳統汽車零組件製造商的案例,說明如何結合「設計思考」與AI導入路徑,打造兼顧短期速贏與長期布局的藍圖,讓AI成為推動產業轉型的新引擎。
在踏上AI轉型之路時,企業往往會陷入五個環環相扣的困境,導致專案停滯不前,甚至以失敗告終。
這些困境背後的共通點在於:挑戰多半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人、流程與策略的斷層。
要破解企業在 AI 導入上的困境,需要一套能連結技術、商業與人性的思維框架,而「設計思考」正是這座橋梁。它不是僵化的公式,而是一個反覆迭代的創新流程,核心在於將問題意識從「AI 能做什麼?」轉向「員工或顧客最迫切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設計思考包含五個階段:
設計思考的價值在於它是AI 導入的導航器,幫助企業聚焦真正有意義的應用場景,避免技術導向的閉門造車。它確保專案自始即錨定在真實需求,讓最終解決方案不僅技術上可行,更是使用者「願意用、喜歡用」的工具,既降低員工抗拒,也讓投資更精準有效。
A公司是一家成立逾六十年的中型汽車零組件製造商,長期供應國際一線品牌。雖然營運穩健,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激烈競爭下,管理層已意識到危機,以下列舉幾項常見的轉型需求:
管理層理解數位轉型的迫切性,也看見 AI 的潛力,但擔心重蹈同業高成本失敗的覆轍,因此決定先從「人」與「問題」出發,而非貿然導入技術。
台大智活顧問團隊接受A公司的委託,舉辦多場設計思考工作坊,集結業務、研發、生產、品保等部門成員,共同探索轉型起點。
工作坊的第一步是同理。顧問團隊深入各部門,訪談員工並提出兩個核心提問:
-「您一天中最耗時、最繁瑣的工作是什麼?」
-「如果有一個萬能助理,您最希望他幫您做什麼?」
透過引導與歸納,最終全體共同定義出三個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為AI智慧轉型奠定清晰方向。
這個過程讓團隊看見彼此相似的困境,高層也首次清楚聽見基層的聲音。設計思考促成了對問題的共同認知,凸顯AI不應只是個流行的時尚技術,而是必須深度融入公司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創造價值。
在定義了核心問題後,工作坊進入「發想」階段。參與者針對核心問題進行腦力激盪。過程中團隊產生超過 160 多個 AI應用點子,從「會議記錄自動生成」、「多國語言文件即時翻譯」,到「AI 輔助設計圖缺陷檢測」、「生產排程動態優化」等日常工作任務的創新應用。點子發想儼然是部門的許願池,大家發揮創意結合自身的需求,想像有AI之後的美好工作願景。
但是,我們知道,導入AI是有成本效益問題的,不太可能將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落地實現。因此,顧問引導團隊將點子填入評估矩陣,團隊使用「難易度 vs. 價值性」矩陣進行評估。橫軸是「資源需求與執行難易度」,縱軸是「對公司的價值性」,逐一檢視點子的效益。
當所有方案都被放置在矩陣上後,A 公司的 AI 轉型藍圖便清晰地展現,導入的專案主要分成六個類別:
資源需求高 | 資源需求:低 | ||
---|---|---|---|
對公司影響層次高 | 登月計劃(Moonshot) | 燈塔專案(Lighthouses) | 速贏措施(Quick wins) |
高階主管決策 登月計劃的應用場景由高階主管會決定是否進行,展現企業AI轉型的核心想法、並建立標竿 |
認定優先順序 評估成效和可行性挑戰,判斷是否應納入規劃藍圖 |
納入規劃藍圖 速效措施 直接進入開發與應用 |
|
長期考量 | |||
降低優先順序並重新評估 暫時降低優先次序, 隨著技術演進,每季重新評估 |
|||
對公司影響層次低 | 目前暫不考慮開發 如涉及複雜系統串接、圖面辨識、專利比對、複雜數據處理、多面向邏輯分析與人員慣值判斷等,較適合用其他工具或人工處理較為經濟 |
工作坊教學賦能(對個人價值高) 透過工作坊教導使用現有 GenAI工具 |
1. 登月計劃(Moonshot)
2. 燈塔專案(Lighthouses)
3. 速贏措施(Quick Wins)
4. 長期考量
5. 暫不開發
6. 教育訓練
至此,A 公司的 AI 導入路徑變得層次分明:先從 2-3 個「速贏措施」開始,累積實戰經驗,打破員工對 AI 的負面印象。當團隊信心與能力提升後,再投入 1-2 個「燈塔專案」的建設,建立示範案例,擴大影響層面,讓其他部門起而效尤。同時也以「登月計畫」作為展現高層轉型的雄心目標,揭示公司進行AI轉型的決心。這個「速贏 → 燈塔 → 登月」的串連,讓企業能在導入 AI 的過程中不斷看到短期回報,進而安心地對中長期專案進行持續投入。
藍圖確立後,A 公司快速推動多個「速贏措施」專案,其中最具成效的是 AI 商情蒐集與整理平台。
過去市場部門需耗費大量人力蒐集並分析客戶回饋與競品動態,因資訊龐雜而時效性不足。新平台運用 LLM結合NLP 技術,自動進行情緒分析與主題分類,每日產出含圖表與核心洞察的報告,例如:
這項「速贏措施」使高層首次能即時、全面掌握市場動態,產品改良能直接回應消費者痛點,技術發展更具前瞻性。此成功案例展現了數據驅動決策的威力,也為後續大規模專案奠定信心基礎。
A 公司的轉型案例展現了一套具啟發性的「智慧布局」策略,也揭示了 AI 導入的共通邏輯:
產業轉型的浪潮中,AI 是核心動力,但若缺乏精準的導航與周詳的布局,再強大的引擎也可能驅動企業在原地空轉。一個成功的「智慧布局」,正是確保轉型航向成功的關鍵。
在這趟企業轉型的旅程中,設計思考扮演了「導航器」的角色,它幫助企業回歸根本,確保 AI技術能對症下藥,成為解決真實痛點的有效解方。而「速贏措施、燈塔專案、登月計畫」的三層次藍圖,則為轉型之路提供了清晰的節奏感與續航力。透過 「速贏措施」建立信心、「燈塔專案」創造示範、「登月計劃」展現策略雄心指引了持續創新的方向,企業便能同時兼顧短期效益與長期競爭力。
單純擁有 AI 技術,並不等於擁有未來。唯有將技術潛力與對「人」的深刻理解相結合,才能釋放出真正的轉型力量。當企業掌握了這套「智慧布局」的方法論,AI才能真正成為賦能千行百業,驅動產業邁向更高價值新紀元的強大引擎。
Singla, Alex, et al. " The state of AI: How organizations are rewiring to capture value." McKinsey & Company, 12 Mar. 2025, 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quantumblack/our-insights/the-state-of-ai.
Accessed 1 Sept.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