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中的日常美學:探索城市風格的隱形軌跡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生活中的日常美學:探索城市風格的隱形軌跡

走進城市的巷弄,咖啡館往往是最能折射出生活樣貌的文化鏡子。北歐的極簡、工業的粗獷、在地的手作溫潤,各自展演著不同的生活態度與社群歸屬。疫情之後,外送成為日常,複合式共享空間崛起,讓人們在書店、展覽與餐飲交錯的場域中,尋找新的歸屬與喘息。城市的美感,不再只是建築的立面或地標,而是藏在每一次消費、每一次設計、甚至校園裡的課桌椅與走廊改造。臺北最動人的地方,正是在細節裡積累文化厚度,以生活為基底,與世界對話。

前言

臺北,這座人口將近250萬的都市,承載了商業流動與文化交融的雙重節奏。根據經濟部統計,2023年臺北市餐飲業規模首度突破新臺幣2,000億元,年成長幅度為六都之最。臺北與其他城市最大的差異在於 「小而密集、多元併存」不斷滾動式發展。

現在人每天都需要喝上一杯咖啡,再平常也不過。而喝咖啡的背後,其實傳遞出國際化與都市品味的輸入,是一種「新生活方式的象徵」』,對照店裝設計風格,從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緊扣世代精神與文化脈動的反射。如剛開始1980年代以美式休閒居多,2000年連鎖品牌大量進駐,2020年轉變為不再只是喝咖啡,而是成為「複合式生活場域」強化體驗氛圍感。

我長期觀察臺灣咖啡館的店家風格設計,本身就像是一面文化藝術的鏡子,折射出城市的多元與混融。臺灣北中南東的咖啡館遍布巷弄,它們不是單一風格的複製,而是承載著不同時代與社會氛圍的語言。從北歐極簡風、工業風,到強調臺灣在地元素的選物風格,每一間店的存在,幾乎都在演繹一種「生活態度」:簡約的設計背後,是對效率與專注的追求;粗獷的工業風格,反映了都市人面對真實與自由的渴望;而融入地方手工藝或文化記憶的空間,則成為一種「文化再現」的載體。

場域個性×城市記憶:文化風格的獨特延伸

這些風格的堆疊,不只是美學上的多樣性,而是城市居民日常價值觀的投射。當代都市人渴望自我表達,強調獨特性與差異化;因此,對於地方特色咖啡館的空間設計,往往成為一種「品牌個性/風格」的延伸。當我們走進一家咖啡館,選擇坐下來的那一刻,其實已經在形塑個人的生活姿態與社群歸屬感。對許多人而言,咖啡館不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一個公開的「場域個性」:店家提供了社交的環境、知識的交流場域,以及某種與城市同步呼吸的生活小節奏。

更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咖啡館的建築風格與城市發展歷程緊密相扣。許多獨立咖啡館誕生於老街角落,透過改造舊屋空間延續歷史記憶,讓消費者感受到時間的沉澱與在地的溫度。與此同時,現代極簡、工業風或日系侘寂的空間語境,又代表著全球設計潮流的引入,顯示出臺北這座城市「全球化 × 在地本土化」的雙重特質。而國內外連鎖大品牌的大量進駐,則在另一個層面上,反映了資本力量下的單一空間標準化,以及消費文化的普及化。因此,當我們看待臺灣咖啡館的設計風格時,看到的不只是單純的美學選擇,而是社會文化動態的縮影。它們承載著不同時代的生活節奏與建築文化記憶,也映照出都市居民的價值追求與生活想像。這正是臺灣咖啡文化在亞洲諸多城市中最獨特的地方:它不斷在「多元多變」的張力之間,從城市走進山林間,自然而然生成一種具有地方性、都市新風格主張。

我的城市×咖啡館:探索臺灣好滋味

因此,針對咖啡店早已不僅是日常飲食的場所,更成為一種城市文化與風格的縮影。這背後的原因,與臺北的都市特質密不可分。首先,臺北的生活節奏緊湊,通勤族、上班族需要在高壓環境中找到喘息的片刻,而咖啡館正好扮演了「第三空間」的角色——既不同於辦公室的制式,也有別於家庭的私密,它是介於公共與私人之間的舒適場域。

同時,店面裝潢也因應不同客群的生活方式,逐漸展現多元的風格:有的主打溫暖的人文氛圍,成為文青與藝術愛好者聚集的場域;有的則將共享空間與工作模式結合,迎合都市上班族的需求。以上這類「品牌文化 × 城市影響 × 設計風格」的交織,使得店家成為都市文化中最鮮明的風格載體之一。如,我們曾經設計過的一家選物店,位在臺北大稻埕商圈,過去曾是傳統布市與過年採購的人流中心,如今注入新風格:品牌為台灣選物店「台灣日和(taiwanbiyori)」長期以嚴選臺灣手工藝與生活美學/台味趣味商品為主軸,吸引大量日、韓、大陸遊客參觀與購買。以臺灣在地文化品牌的經濟再創造,不只賦予商圈新能量,也強化臺北都市成為融合傳統與設計文化的國際樣板型態。

名家1-1:台灣日和(taiwanbiyori))
台灣日和(taiwanbiyori)

消費行為×空間語彙:疫情之後的台北城市演變

同時,我們都知道先前COVID-19疫情改變消費者行為,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的餐飲業者比例,自疫情前的43.3% 增至封控高峰時期的 67.0%,疫情趨緩後仍維持在 64.6%—反映外帶/外送已成為「新常態」。而另一方面,臺北也見證複合式多元化空間的興起——聯合共享空間,可滿足高密度都市人的多元需求,如書店結合餐飲,百貨融合更多的創意題材/主題展覽等,主打更年輕化的市場,更具挑戰的營運模式。

因此,我對於整體臺北城市發展、其實都是奠定在人的日常生活而做變化。不論是商業裝修或是室內居家風格,更是都市轉化的具體場景。其風格語彙往往結合在地文化記憶與全球設計潮流,例如老屋翻新的復古風格、受北歐簡約或日式侘寂影響的空間語境,以及強調公共社交氛圍的共享式空間設計。例如:我們自己位在南港昆陽的辦公室,就是一個串連社區再造的案例。基地除了辦公室使用之外,並結合三間截然不同的餐飲美食,打造一處如同日系雜貨的小型聚落。木質門窗與綠色植栽相映襯。以一扇扇的窗景作為與街訪鄰友互動的「窗口」,吸引人們漫步巷弄、停下腳步休憩,營造生活中的浪漫情懷,同時達到與社區共融共好的願景。

圖片1
3+2 Design Studio

「從教室×城市:讓美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當我們問「城市美不美?」其實沒有一把放諸四海皆準的尺。美不是單點的造型,而是多維度的總和。因此評估一座城市,不該只談立面與地標,更該看日常體驗集合。追根究柢,城市美感的根要從小紮下。美學教育不是技巧的灌輸,而是日常的浸潤:觀察—表達—共創—反思的循環,讓孩子在生活裡學會辨識秩序、比例、材質與光影,理解「好用」與「好看」如何同時成立。我們近年與台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將臺北校園視為「微型城市」來改造:把教室做成可快速重組的學習場(可移動傢俱、模組與收納)、把走廊轉化為學習角與展覽帶(色彩分區、軟裝增層次)、導入友善閱讀的導引系統(圖標、雙語標示),並開啟師生共同參與式設計思考,讓使用者成為共同設計者。這些不是為了「變漂亮」而漂亮,而是讓空間回應教與學的本質;我們也以空間使用時段、維護頻率與滿意度作為追蹤指標,讓美學成為可被植入的公共價值育苗。

一座年輕而有活力的城市,絕不僅僅依賴經濟的增長與商業的繁榮,而更需要「共享」與「共好」的精神來支撐。因為真正的城市魅力,不只是體現在可見的建築、空間與物件上,更存在於那些「隱形卻關鍵」的議題:公共價值的塑造、社會正義的實踐,以及對未來責任的承擔。這些議題與全球社會脈動緊密相連。聯合國提出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不只是政策藍圖,更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設計實踐與消費選擇。

名家1-3:萬芳高中積木教室
萬芳高中積木教室
名家1-4:竹林國小星際教育空間
竹林國小星際教育空間

永續×文化:交織成城市風格

臺灣的城市文化在這個潮流中並非被動接受者,而是透過創新與調整,不斷將永續理念內化為都市的生活語言。建築與店裝的演變是最直觀的例子。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業者不再追求短暫的「新奇感」,而是選擇回收棧板、再生木材與高耐用家具,讓「環境永續」轉化為一種新的美學風格,讓消費者在空間中感受到品牌精神與社會責任的結合。主題展覽與短期展演空間,也愈加積極導入循環再利用、減碳工法,設計不再僅僅是視覺上的華麗,而是一種帶有倫理性的實踐。這種趨勢讓設計本身升級為一種「社會語言」,既是美感的展演,也是城市對未來的責任表態。

而我們的日常生活形式,不僅透過實體店家風格而產生變化,透過日常消費也是一種慢慢累積的價值理念觀。當零售與消費端則更具體地顯現這種價值轉型。以我們過去執行過的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Carrefour impact)為例,它推廣非籠飼雞蛋、倡議健康飲食與動物福利,這不只是商業策略,而是一種價值觀的表述,呼應了新世代消費者對 環境、倫理與永續 的共鳴。這種實踐所帶來的改變,不單是消費習慣的調整,而是整個城市文化的「價值觀升級」:人們在購物時,開始意識到自己選擇背後的社會意義。當設計、生活方式與永續理念三者相互結合時,我們不僅看到臺北城市形象的一次次翻新,更看到它與全球趨勢同步共振的力量。這種共振不只是國際潮流的回音,而是臺北藉由在地實踐所發出的「回應」。它顯示了一座城市如何在微觀的日常層次上,展現宏觀的未來韌性與文化深度。

換言之,臺北的城市故事已不再只是建築或商業的單線發展,而是一種「生活價值的進化」。在這裡,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滲透於每一次消費、每一次設計、每一次社群互動中的具體實踐。同時我們未來要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關鍵並非單純模仿潮流,而是將城市的元素、品牌的文化、國際的設計語境與社會議題加以轉譯,形成獨特語言。從觀察城市細節開始,提煉出能與自身理念呼應的符號,再把品牌文化與生活態度融入其中,使空間不僅有美感,也能傳遞價值觀。同時,與國際潮流對話的同時保留在地辨識度,才能在眾多設計中脫穎而出。當永續、倫理與社會責任逐漸成為消費者期待,風格的核心也必須承載價值主張,而不只是表面設計。

最終,一個有意義的風格應該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舞台,讓顧客能在其中找到歸屬感並參與其中。當這些層次交織在一起,風格便不僅是一種設計手法,而是一個完整的文化敘事與生活態度。

圖片2
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Carrefour impact)

結語

城市的美感並非單一尺度能衡量。它是教育、設計、文化與公共價值的總和,從校園改造到展覽設計,從商業品牌到日常消費,皆在持續內化聯合國 SDGs 的永續理念。當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開始接受使用可回收材料、節能減碳、低碳工法,以及當大型賣場推動非籠飼雞蛋、倡議健康飲食與動物福利,這些細微卻具體的選擇,都在累積城市的文化深度與韌性。因此,我們並不僅僅關心經濟力,而是關於「民眾生活價值的升級」。

所謂風格,不再只是表面的美學裝飾,而是一種文化敘事與社會責任的展演。當設計、永續與倫理逐漸成為核心語彙,城市的風格也不再是追逐潮流,內化在居民的選擇與日常裡,成為一種共享共好的實踐。最終,一個真正有意義的風格,必須能連結人與人,形塑歸屬感,並賦予城市更多文化厚度。這才是臺北最獨特的地方,讓大家生活在各種細節中,寫下屬於自己的風格故事,並與世界對話。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