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新加坡近年將人工智慧視為國家戰略資產,並以國家人工智慧策略2.0為核心,設定「卓越」與「賦能」兩大目標,推動AI成為治理與產業的基礎設施。具體措施包括推出AI Verify全球首個政府主導可信賴AI測試框架、開發SEA-LION大型語言模型、建置ASPIRE 2A超級電腦,並研擬AI責任規範以確保透明與問責。在應用面,AI已導入物流、金融及醫療,如新加坡Tuas自動化港口、銀行反洗錢監測與心血管疾病早期診斷。國際鏈結方面,新加坡與Google、AWS、NVIDIA等企業及OECD、G20平台合作,強化其亞太AI樞紐地位。此模式展現「政策—技術—應用」完整循環,制度化且可檢驗,為全球AI治理樹立典範。
近年來,人工智慧(AI)已成為各國推動數位經濟、提升治理效能及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引擎。在全球AI治理評比中,新加坡表現突出,依據牛津洞察(Oxford Insights)2024年公布的政府人工智慧準備度指數(Government AI Readiness Index),新加坡排名全球第2名、亞洲第1名,顯示其在政策規劃、技術投資以及數據與基礎建設等方面均具高度成熟度。
作為東南亞率先提出國家AI策略的國家,新加坡長期將AI視為國家戰略資產,並持續深化政策與技術結合。自2019年發布首版「國家人工智慧策略」後,新加坡於2023年推出「國家人工智慧策略2.0」(National AI Strategy 2.0, NAIS 2.0),重新設定2030年的長期願景與明確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涵蓋社會福祉、氣候行動及產業發展三大面向,展現政府在AI治理上的前瞻規劃與制度化推動。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並未僅止於政策宣示,而是以「政策—技術—應用」的循環模式,推動包括AI Verify可信賴人工智慧治理測試框架與工具組、大型語言模型SEA-LION及超級電腦資源平台等措施,並積極推動AI在物流、金融與醫療等關鍵領域的落地應用。透過政策設計、技術治理與產業實證的相互推進,新加坡已逐步奠定其作為亞太區AI發展與治理新典範的地位。
Singapore's bold AI push: Digital minister Josephine Teo on innovation and global leadership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新加坡政府明確提出,NAIS 2.0要讓AI不僅服務於經濟,更要帶來社會福祉,並為氣候行動與產業創新注入新動能。其強調三項轉變:AI發展要從「機會」走向「必要性」、從「在地」連結到「全球」、並從「一次性專案」進入「制度化機制」。換言之,AI不再只是科技部門的選項,而是國家治理與產業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
在此框架下,新加坡設定兩大核心目標:「卓越」與「賦能」。卓越指的是聚焦若干能形成國際領先優勢的應用領域,例如人口健康管理與氣候變遷因應;賦能則是希望透過教育、制度與基礎設施,讓企業、市民和社會大眾都能安全、可靠地使用AI。
為落實願景,新加坡政府規劃了未來3~5年內推動15項行動方案,涵蓋從基礎建設到制度規範。例如:培育AI新創企業、推動公共部門AI應用、擴大AI教育與人才養成、升級運算能量,以及建構相關法律規範。這些行動被納入3大系統與10個推動因素之中,形成完整的推進架構。
NAIS 2.0透過可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政府不僅在預算中預留資源支持AI人才培育與技術發展,還會定期檢視AI在公共服務的採用率、AI人才庫規模,以及運算基礎設施的提升幅度。透過目標管理的作法,讓政策不僅有方向,也有可以檢驗的成效。
NAIS 2.0 - Singapore's National AI Strategy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在推動AI發展過程中,新加坡同步以「技術突破」與「制度建構」作為雙引擎,形成獨特的推動模式。其中,AI Verify即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AI Verify是全球第一個由政府主導推出的「可信賴人工智慧治理測試框架與工具組」,於2022年正式對外發布。該框架旨在建立透明、可驗證的檢測標準,協助企業於開發與應用AI系統時,自行檢視是否符合公平性、透明性與可解釋性等核心要求。AI Verify採取「軟法」(soft law)推動模式,兼具檢測工具與指引功能,不僅促進產業自律,也逐步建立市場對AI的信任基礎。
在技術自主方面,新加坡研發SEA-LION大型語言模型,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主導,針對東南亞多語環境進行訓練。SEA-LION的推出,不僅回應在地語言與文化需求,也展現新加坡在生成式AI領域的自主能力。其採取開源策略,讓研究機構與企業能進行二次開發,推動區域AI生態的共同成長。
在硬體基礎上,新加坡透過國家超級電腦中心(NSCC)建置並持續升級超級電腦資源。例如ASPIRE 2A系統,能支援大規模數據分析與AI模型訓練,提供高效能運算能量。不僅強化在地研發實力,也提升新加坡作為跨國企業AI測試與部署基地的吸引力。
此外,在治理制度面,新加坡政府正研擬AI責任規範,並於公開諮詢與治理框架中提出三大重點方向:
透過技術工具與治理框架並行的模式,新加坡一方面以AI Verify與SEA-LION推動技術應用,另一方面透過制度設計保障透明性與問責性,展現其在國際AI治理規範上的引領角色。
A.I. Verify – the world's fir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vernance Testing Framework and Toolkit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新加坡能在亞洲率先奠定人工智慧樞紐地位,除了自身政策與技術布局外,更重要的是它積極打造國際合作網絡。透過與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及區域夥伴的合作,新加坡成功把「小國戰略」轉化為「大國影響力」。
在企業合作方面,新加坡政府長期與Google、Amazon Web Services(AWS)、NVIDIA、IBM等科技巨頭保持緊密聯繫。首先是基礎建設,例如與NVIDIA合作建立高效能運算平台,支援大型AI模型的訓練與應用。其次是產業平台,AWS與本地企業攜手推出AI工具與雲端服務,幫助中小企業也能負擔得起尖端技術。最後是研發與測試,Google在新加坡設立AI研發中心,並參與AI Verify的測試場域,推動建立國際級的檢驗標準。
這些合作不僅讓新加坡能取得尖端技術資源,也強化其作為測試與示範基地的吸引力。跨國企業往往選擇在新加坡率先進行落地實驗,讓這個城市國家得以搶先驗證並應用尖端科技。
除了與企業的合作,新加坡也積極參與多邊平台與國際組織。在OECD人工智慧政策觀測站(AI Policy Observatory)、G20數位經濟工作小組,以及全球AI安全峰會(Global AI Safety Summit)等國際場合,新加坡都扮演著規範推動者的角色。特別是在AI治理與倫理原則上,新加坡主動分享自身經驗,並推動形成區域乃至全球的共同標準。
在區域合作層面,新加坡不僅著眼於東南亞,也將自己定位為亞太的「AI連結點」。它與鄰近國家在智慧港口、金融科技、數位醫療等領域展開跨境合作。例如,透過供應鏈數據共享平台,AI技術能優化物流與清關程序,進一步提升東協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
這種多層次的鏈結策略,讓新加坡能以有限的國土與人口放大國際影響力。與跨國企業的合作確保技術領先,積極參與多邊組織則賦予它在規範制定上的發言權,而區域合作則進一步鞏固新加坡在東協與亞太的領導地位。
Singapore launches AI Verify Foundation to foster open-source community for testing frameworks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新加坡在完成政策設計與技術治理後,積極推動AI於關鍵產業的落地應用,展現「政策—技術—應用」循環模式的成效。
(一)物流與港口:自動化與智慧調度
新加坡Tuas港(Tuas Port)自2022年啟用以來,已處理逾千萬標準貨櫃(TEUs),成為全球最先進的自動化港口之一。港口內部署超過200輛自動化導引車(Autonomous Guided Vehicles, AGVs),並導入事件驅動架構(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使貨櫃裝卸、運輸與設備調度能即時連動與自動協調。此舉不僅降低人力依賴,也提升物流運作的穩定性與精準度。
同時,港務署與電信業者合作,應用5G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技術,確保AGVs與港區智慧裝置具備高速通訊能力。此跨域整合,使新加坡在兼顧港口效率與減碳目標上取得平衡,成為全球物流自動化的標竿案例。
PSA Tuas Port Pioneering Automation Transformation with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二)金融服務:合規管理與風險預警
新加坡多家銀行正運用AI強化合規管理與風險控管。具體措施包括:透過機器學習模型進行交易異常偵測,以支援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 AML)審查;以及運用AI分析客戶行為模式,預測潛在信用風險。這些應用有助縮短合規審查時間,並提升金融交易安全性。雖多數仍處於試點或局部導入階段,但已展現AI於金融市場透明化與風險管理上的潛力。
(三)醫療照護:早期診斷與資源優化
在醫療領域,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已建置多項AI驅動工具,包括整合病歷資料的動態儀表板、急診候診時間預測模型,以及智慧化床位與人力調度系統,提升醫院營運效率。
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NHCS)規劃於2025年啟動SENSE計畫,透過AI分析心臟影像,將判讀時間由數小時縮短至數分鐘,並於NUH與陳篤生醫院(Tan Tock Seng Hospital)同步導入。此舉將顯著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能力,尤其針對冠狀動脈疾病。
同時,新加坡也推動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技術於慢性腎病風險管理,特別針對糖尿病患者。透過模擬患者健康狀態,醫師得以提前進行預防與治療介入,降低疾病惡化的可能性。
綜觀新加坡經驗,可見其透過國家戰略、技術治理與跨域實證,成功形成完整的「政策—技術—應用」循環模式,並展現制度化與國際化的治理典範。
臺北市近年來在智慧城市推動上亦已展現基礎。2024 年市府發布「臺北市政府使用人工智慧作業指引」,規範AI在市政服務中應用範疇與原則;同時,在智慧城市專案中導入「智能客服機器人」,協助市民查詢實價登錄、地政與新制等資訊;並在 2025 年智慧城市博覽會中展示「1999 熱線智慧客服」,與智慧交通、AI 醫療等應用並列。此外,智慧號誌與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持續強化交通管理,而與台灣AI Labs的醫療AI合作,亦在風險預測與臨床輔助上展現潛力。這些舉措已為市政 AI 應用奠定初步成果。
若要進一步深化,北市府可借鏡新加坡經驗。首先,北市府可在政策設計上導入長期願景與成效追蹤,將AI應用成果納入跨局處KPI,例如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市民服務回覆率是否提升、醫療AI是否擴大早期診斷覆蓋率。透過可檢驗的指標,提升政策透明度與說服力。
其次,建立「市政AI應用審核準則」,涵蓋透明性、隱私保障與責任性原則,確保生成式AI與自動化系統的使用合乎治理要求,避免因技術誤用損及市民信任。
最後,可推動「市政AI實證平台」,串聯在地新創與國際企業,在交通、醫療與市民服務等領域提供測試場域,並開放資料與API,吸引多方共同驗證應用成效,將臺北市打造成國際合作的示範舞台。
整體而言,若能在政策設計、技術治理與跨域應用三方面持續深化,臺北市將能把智慧城市發展推升至更完整的循環模式,不僅提升市政服務效率與透明度,更能在全球智慧城市競爭中展現獨特價值。
國際城市面面觀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