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解碼未來,開啟 Agentic AI 新紀元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解碼未來,開啟 Agentic AI 新紀元

Agentic AI 的崛起,象徵AI正從被動的內容生成,邁向具備自主感知與行動能力的新階段。這股轉變不僅將重塑企業的營運模式,更將深刻影響城市治理格局。

一、新AI時代來臨:科技巨頭看好Agentic AI潛力,加速發展布局

2025年被視為代理式AI(Agentic AI)元年,諸多科技巨頭看好其應用發展潛力,例如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在其部落格表示「2025年我們可能會看到第一批AI agents加入勞動行列,並實質改變企業產出」。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也表示「Google正在打造新一代模型與平台以迎接Agentic era的來臨」。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則在CES、Computex 等場合宣稱「Agentic AI時代已到來,並表示AI Agent應用商機將高達數兆美元之多」。

看好Agentic AI發展潛力,全球科技巨頭與產業龍頭正加速發展搶占市場主導權。在供給端部分,Amazon、Google、Microsoft 等巨頭推出專屬Agent平台服務,協助企業建立專屬Agentic AI。例如Amazon 透過Bedrock平台提供企業自建代理服務,支援客製化任務流程與插件整合;Microsoft 也在Copilot Studio中強化代理能力,允許企業設計具備連續對話與自動流程執行的AI Agent系統。OpenAI、Perplexity、Anthropic等新創獨角獸業者也積極搶進,如OpenAI的「ChatGPT Agent」除了能代替用戶製作簡報,也能自動處理「工作行程安排」、「預約停車位」、「網路購物與餐飲代購」等相對性更複雜的日常雜務。

在需求面部分,許多垂直產業的龍頭企業已開始導入 Agentic AI 處理日常營運任務。以零售龍頭Walmart為例,正在整合企業內原有的多個 AI 工具,將其凝聚為四大AI「超級代理人」(Super Agents),分別服務於「消費者、員工、供應商與軟體開發人員」四大應用場景,這些AI Agent能協助優化採購排程、人力調度與庫存管理,進一步實現智慧零售與流程自動化目標。

而臺灣方面,工研院也與國內許多廠商合作,發展創新應用解決方案,例如:

  • 無人機自動巡檢:具備「智慧航點自動生成」、「一鍵起降全自動巡航」等技術特性,可應用於高鐵、公路交通設施自動巡檢、遠洋漁業魚群自動探勘、室內倉儲巡檢等應用場域
  • 賣場自動節能:可依據天氣、客流與設備使用頻率,自動即時優化冷櫃與空調運作(有效節電15~20%),並支援自動需量反應穩定電網,已應用於3,000家以上的零售賣場(如統一超商、全家超商、家樂福等)。
  • 油氣管線洩漏自動偵測:使用AI地底聲振分析技術,即時處理聲學數據,實現高效漏水檢測與精準定位,已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作,檢測1,756公里地下管線,精準定位 834處漏水點,每年預估節水1,094萬噸。

而除了企業,許多國際城市治理也開始導入Agentic AI技術應用,例如:

  • 紐約市消防局(Fire Department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FDNY)與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NYU Tandon)合作,運用Agentic AI和Digital Twins於3D環境中即時調整交通號誌、管理交通流量並協調緊急車輛路線,以模擬出救護車與消防車的最佳出勤路徑。
  •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 LTA)以綠色號誌連接決策系統(Green Link Determining System, GLIDE)動態調整號誌並聯動相鄰路口,形成綠波帶(Green Wave)「綠波帶(green wave)」就是把一串相鄰的紅綠燈「協同」起來,讓車流只要用指定的速度行駛(例如時速 40–50 km/h),就能連續遇到綠燈、不必一直停停走走。白話說就是一路綠燈。以減少停等、優化車流,同時結合國家級城市數位分身「Virtual Singapore」在 3D 環境中連結即時資料,模擬豪雨、事故或大型活動舉辦等情境,據以最佳化路網調整與資源配置方案。
  • 杜拜道路與運輸局(Roads and Transport Authority, RTA)導入Nota AI公司的多模態視覺代理(Nota Vision Agent)與 LiDAR技術串接城市數位分身,能即時辨識道路裂縫、標線退化與障礙物,並自動開立工單、排程維修與避開尖峰時段,形成「感知→規劃→執行→回饋」的自動維運體系。

二、商機無窮、但須留意應用風險:應用場景多元、市場成長迅速;但仍有 Dark AI 潛在風險

Agentic AI的崛起正引領人工智慧進入一個嶄新的自動化時代,將深刻改變各行各業的作業流程,應用商機龐大且涵蓋產業領域多元。深入分析發現,優先適合導入 Agentic AI 的產業多具備「資料量龐大、跨部門協作頻繁、工作流程冗長」等特性,如專業服務(如顧問、醫療、法律、會計、稅務…)、金融保險、零售電商、電信、製造與物流運輸。這些領域的作業流程複雜且合規要求高,適合以具記憶與自動規劃能力的Agentic AI重新設計作業體系,將重複且複雜的工作流程轉為自動循環並即時決策的運作模式,全面提升營運效能。以金融保險為例,Agentic AI正逐步改變該產業工作流程,已應用於詐欺偵測、貸款承銷、理賠處理、投資組合風險模擬和合規監控等關鍵場域。

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看好Agentic AI發展潛力,預測全球Agentic AI市場規模將由2025年的70.6億美元成長至2032年的93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44.6%。同時其也預估,至2032年,專業服務、金融以及零售電商將成為Agentic AI三大主力應用產業,合計市場規模將達450億美元,占Agentic AI總體應用市場規模的51%以上。

雖然Agentic AI商機無窮,不過仍潛藏 Dark AI應用風險,例如機密資料外洩(可能被監視、分析個人行為,甚至操控社群媒體輿論)、訓練資料遭下毒(可能影響模型的行為、判斷或安全性)、擴充元件(如外掛程式)存在漏洞被惡意利用、過多的代理權限導致濫權風險(如AI 代理擅自更動產線排程)、金鑰/憑證被竊取(取得者可能「冒充你的代理」來取用資料、亂下指令)等,國際顧問服務公司如McKinsey即示警「隨著更多組織使用 AI,他們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引入新的資安威脅。」;Deloitte亦警告「AI 不僅改變傳統網路威脅,也讓保護AI應用系統面臨更複雜的挑戰。」,上述訊息均充分顯示,企業或組織決策者須正視Dark AI風險,謹慎制定AI代理導入的風險治理對策,方可最大程度降低潛在風險。

三、技術突破:有效解決GenAI無法克服的垂直應用效益難題

自 2023 年ChatGPT爆紅以來,生成式AI(後續簡稱GenAI)確實展現了其在「文本生成、內容創作與自然語言互動」的驚人能力,迅速成為企業高層投資焦點與日常辦公助手依據麥肯錫2025年3月出版之「The state of AI: How organizations are rewiring to capture value」報告顯示,超過78%的公司已至少在一項業務(或職能)中導入與應用生成式AI。。然而,多數企業在回頭檢視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時卻發現:「投入資源不小,對營收或業務的實質提升卻不甚明顯依據麥肯錫2025年3月出版之「The state of AI: How organizations are rewiring to capture value」報告顯示,約八成受訪企業表示該公司已導入的Gen AI技術對其營收獲利並無實質貢獻。」。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將此現象稱為「Gen AI 悖論(Gen AI Paradox)」。

麥肯錫認為悖論的根源在於企業導入應用場域的比例失衡。因當前企業AI應用多集中於提升員工個人生產力的「水平應用(Horizontal Application)係指跨部門、跨產業都可用的「通用型」功能,例如文件翻譯、會議摘要、企業內部資訊搜尋、客服問答、程式編碼等應用。」,例如Microsoft 365 Copilot、Google Workspace AI、Zoom AI Companion等辦公工具以及ChatGPT、Gemini與Claude等聊天機器人。這類工具雖能提升個人效率,但效益往往分散、難以量化,更難直接反映在企業損益表上。

反觀,更具商業價值的「垂直應用(Vertical use case)係指針對特定產業或部門所打造的客製化AI解決方案,相較水平應用導入較難,因為需要深度串接專業流程與內部系統/資料,不過對企業而言應用效益較大(如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如製造業的製程異常偵測、零售業的商品銷售預測、金融業的授信/反詐偵測等,卻普遍停滯在試驗階段、無法落地實際應用,主要原因就在於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面臨如下的技術侷限與落地難題可能產生不準確輸出(即幻覺):在需要高精確度與可重複性的應用任務中難以獲得信任。

  • 被動本質、無法自動運作:未被提示就不會行動,亦無法在無人啟動的情況下獨立驅動流程或決策。
  • 記憶力有限、難以處理複雜任務:缺乏持久記憶與長程脈絡追蹤能力,無法勝任多項步驟、多元決策的複雜任務。

因此,企業亟需更智慧、更自動且具執行力的新一代AI技術,協助企業解決更複雜且有明確投資效益的垂直應用難題。而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 因具備「感知(Sensing)、記憶(Memory)、推理(Reasoning)、規劃(Planning)與工具整合(Tool Integration)」等能力,使其相較於GenAI具備以下技術特性(如下數點),得以理解任務目標、與環境及系統即時互動、自動協調多個AI Agent執行任務(僅在關鍵關卡或例外情況須由人類介入)並持續學習優化工作流程,讓 AI 從過往被動的「聊天」工具,躍升為具備目標導向「行動」能力的實用同事,因此,Agentic AI已被視為企業AI應用躍進的下一波重大技術。

  • 自動反應:相較於GenAI必須被提示才會行動、且無法獨立驅動流程或行動,Agentic AI能主動感知環境、啟動工作流程、追蹤未完成的行動並即時提供相關洞察。
  • 記憶儲存:Agentic AI能將LLMs與提供記憶、規劃和整合能力的額外技術(如軟體工具、企業系統、資料庫)結合,解決LLMs在記憶有限和處理複雜工作的侷限性。
  • 任務排程:Agentic AI能自動處理涉及多步驟、跨系統、跨部門的複雜業務與工作流程,例如重新定義工作流程、重新分配人類與代理之間的職責,並設計流程以充分利用Agentic AI的優勢,例如平行執行任務、動態調整作業。

結語:善用Agentic AI可有效提升企業營運與城市治理效能

Agentic AI 的興起,源自企業營運需求與關鍵技術突破的交會。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亟需以數位科技降本提效、優化客戶體驗並開拓新業務;同時,GPU 算力普及與多模態AI、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邊緣 AI 等技術成熟,也為Agentic AI發展奠定有利基礎。不過,Agentic AI應用所帶來的風險問題,也須企業主管與市府團隊積極重視並研擬完善的治理配套措施,以有效管理導入後可能發生的Dark AI 應用風險。

在企業應用面,Agentic AI運用「感知、記憶、推理、規劃與工具整合」能力,成功化解 GenAI「會生成、難落地」的悖論,讓GenAI升級為主動、目標導向的虛擬協作者,能自動處理跨系統、跨部門且多步驟的複雜任務,不僅提升效率、增強營運敏捷性,且創造新營收機會,凡是具備「資料量龐大、跨部門協作頻繁、流程鏈長」的產業,均有望因導入此應用而推動營運模式轉型、釋放可觀的商業價值

而在城市治理面,智慧城市本質是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需整合行動通訊、物聯網(IoT)、雲端平台、資料分析與AI等技術,以回應公共安全、交通運輸、災害偵測、能源管理、市政服務與環境監測等多元需求。導入Agentic AI等於建立「持續感知→任務規劃→跨局處協作→自動執行→回饋學習」的運作機制,讓城市治理從被動的「監看儀錶板→人工派工」進化為主動的「系統偵測事件→自動決策調度」。建議未來臺北市府可借鏡國際經驗、善用Agentic AI,將人力從重複監看與派工中解放,專注於高價值決策,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