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2025年被視為代理式AI(Agentic AI)元年,諸多科技巨頭看好其應用發展潛力,例如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在其部落格表示「2025年我們可能會看到第一批AI agents加入勞動行列,並實質改變企業產出」。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也表示「Google正在打造新一代模型與平台以迎接Agentic era的來臨」。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則在CES、Computex 等場合宣稱「Agentic AI時代已到來,並表示AI Agent應用商機將高達數兆美元之多」。
看好Agentic AI發展潛力,全球科技巨頭與產業龍頭正加速發展搶占市場主導權。在供給端部分,Amazon、Google、Microsoft 等巨頭推出專屬Agent平台服務,協助企業建立專屬Agentic AI。例如Amazon 透過Bedrock平台提供企業自建代理服務,支援客製化任務流程與插件整合;Microsoft 也在Copilot Studio中強化代理能力,允許企業設計具備連續對話與自動流程執行的AI Agent系統。OpenAI、Perplexity、Anthropic等新創獨角獸業者也積極搶進,如OpenAI的「ChatGPT Agent」除了能代替用戶製作簡報,也能自動處理「工作行程安排」、「預約停車位」、「網路購物與餐飲代購」等相對性更複雜的日常雜務。
在需求面部分,許多垂直產業的龍頭企業已開始導入 Agentic AI 處理日常營運任務。以零售龍頭Walmart為例,正在整合企業內原有的多個 AI 工具,將其凝聚為四大AI「超級代理人」(Super Agents),分別服務於「消費者、員工、供應商與軟體開發人員」四大應用場景,這些AI Agent能協助優化採購排程、人力調度與庫存管理,進一步實現智慧零售與流程自動化目標。
而臺灣方面,工研院也與國內許多廠商合作,發展創新應用解決方案,例如:
而除了企業,許多國際城市治理也開始導入Agentic AI技術應用,例如:
Agentic AI的崛起正引領人工智慧進入一個嶄新的自動化時代,將深刻改變各行各業的作業流程,應用商機龐大且涵蓋產業領域多元。深入分析發現,優先適合導入 Agentic AI 的產業多具備「資料量龐大、跨部門協作頻繁、工作流程冗長」等特性,如專業服務(如顧問、醫療、法律、會計、稅務…)、金融保險、零售電商、電信、製造與物流運輸。這些領域的作業流程複雜且合規要求高,適合以具記憶與自動規劃能力的Agentic AI重新設計作業體系,將重複且複雜的工作流程轉為自動循環並即時決策的運作模式,全面提升營運效能。以金融保險為例,Agentic AI正逐步改變該產業工作流程,已應用於詐欺偵測、貸款承銷、理賠處理、投資組合風險模擬和合規監控等關鍵場域。
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看好Agentic AI發展潛力,預測全球Agentic AI市場規模將由2025年的70.6億美元成長至2032年的93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44.6%。同時其也預估,至2032年,專業服務、金融以及零售電商將成為Agentic AI三大主力應用產業,合計市場規模將達450億美元,占Agentic AI總體應用市場規模的51%以上。
雖然Agentic AI商機無窮,不過仍潛藏 Dark AI應用風險,例如機密資料外洩(可能被監視、分析個人行為,甚至操控社群媒體輿論)、訓練資料遭下毒(可能影響模型的行為、判斷或安全性)、擴充元件(如外掛程式)存在漏洞被惡意利用、過多的代理權限導致濫權風險(如AI 代理擅自更動產線排程)、金鑰/憑證被竊取(取得者可能「冒充你的代理」來取用資料、亂下指令)等,國際顧問服務公司如McKinsey即示警「隨著更多組織使用 AI,他們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引入新的資安威脅。」;Deloitte亦警告「AI 不僅改變傳統網路威脅,也讓保護AI應用系統面臨更複雜的挑戰。」,上述訊息均充分顯示,企業或組織決策者須正視Dark AI風險,謹慎制定AI代理導入的風險治理對策,方可最大程度降低潛在風險。
自 2023 年ChatGPT爆紅以來,生成式AI(後續簡稱GenAI)確實展現了其在「文本生成、內容創作與自然語言互動」的驚人能力,迅速成為企業高層投資焦點與日常辦公助手依據麥肯錫2025年3月出版之「The state of AI: How organizations are rewiring to capture value」報告顯示,超過78%的公司已至少在一項業務(或職能)中導入與應用生成式AI。。然而,多數企業在回頭檢視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時卻發現:「投入資源不小,對營收或業務的實質提升卻不甚明顯依據麥肯錫2025年3月出版之「The state of AI: How organizations are rewiring to capture value」報告顯示,約八成受訪企業表示該公司已導入的Gen AI技術對其營收獲利並無實質貢獻。」。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將此現象稱為「Gen AI 悖論(Gen AI Paradox)」。
麥肯錫認為悖論的根源在於企業導入應用場域的比例失衡。因當前企業AI應用多集中於提升員工個人生產力的「水平應用(Horizontal Application)係指跨部門、跨產業都可用的「通用型」功能,例如文件翻譯、會議摘要、企業內部資訊搜尋、客服問答、程式編碼等應用。」,例如Microsoft 365 Copilot、Google Workspace AI、Zoom AI Companion等辦公工具以及ChatGPT、Gemini與Claude等聊天機器人。這類工具雖能提升個人效率,但效益往往分散、難以量化,更難直接反映在企業損益表上。
反觀,更具商業價值的「垂直應用(Vertical use case)係指針對特定產業或部門所打造的客製化AI解決方案,相較水平應用導入較難,因為需要深度串接專業流程與內部系統/資料,不過對企業而言應用效益較大(如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如製造業的製程異常偵測、零售業的商品銷售預測、金融業的授信/反詐偵測等,卻普遍停滯在試驗階段、無法落地實際應用,主要原因就在於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面臨如下的技術侷限與落地難題可能產生不準確輸出(即幻覺):在需要高精確度與可重複性的應用任務中難以獲得信任。
因此,企業亟需更智慧、更自動且具執行力的新一代AI技術,協助企業解決更複雜且有明確投資效益的垂直應用難題。而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 因具備「感知(Sensing)、記憶(Memory)、推理(Reasoning)、規劃(Planning)與工具整合(Tool Integration)」等能力,使其相較於GenAI具備以下技術特性(如下數點),得以理解任務目標、與環境及系統即時互動、自動協調多個AI Agent執行任務(僅在關鍵關卡或例外情況須由人類介入)並持續學習優化工作流程,讓 AI 從過往被動的「聊天」工具,躍升為具備目標導向「行動」能力的實用同事,因此,Agentic AI已被視為企業AI應用躍進的下一波重大技術。
Agentic AI 的興起,源自企業營運需求與關鍵技術突破的交會。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亟需以數位科技降本提效、優化客戶體驗並開拓新業務;同時,GPU 算力普及與多模態AI、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邊緣 AI 等技術成熟,也為Agentic AI發展奠定有利基礎。不過,Agentic AI應用所帶來的風險問題,也須企業主管與市府團隊積極重視並研擬完善的治理配套措施,以有效管理導入後可能發生的Dark AI 應用風險。
在企業應用面,Agentic AI運用「感知、記憶、推理、規劃與工具整合」能力,成功化解 GenAI「會生成、難落地」的悖論,讓GenAI升級為主動、目標導向的虛擬協作者,能自動處理跨系統、跨部門且多步驟的複雜任務,不僅提升效率、增強營運敏捷性,且創造新營收機會,凡是具備「資料量龐大、跨部門協作頻繁、流程鏈長」的產業,均有望因導入此應用而推動營運模式轉型、釋放可觀的商業價值。
而在城市治理面,智慧城市本質是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需整合行動通訊、物聯網(IoT)、雲端平台、資料分析與AI等技術,以回應公共安全、交通運輸、災害偵測、能源管理、市政服務與環境監測等多元需求。導入Agentic AI等於建立「持續感知→任務規劃→跨局處協作→自動執行→回饋學習」的運作機制,讓城市治理從被動的「監看儀錶板→人工派工」進化為主動的「系統偵測事件→自動決策調度」。建議未來臺北市府可借鏡國際經驗、善用Agentic AI,將人力從重複監看與派工中解放,專注於高價值決策,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