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潮行城市 人本空間優化設計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潮行城市 人本空間優化設計

過去,臺北市從西門町、四平街、華陰街與貴陽街等徒步區著手,改善街區行人環境並活絡商圈。近年北市府以推動人本空間為核心推動徒步區,從永康街推動假日漫步專案,到以中山站「心中山線形公園」為示範,展開捷運沿線美學改造,讓公共空間同時兼具文化、休閒與商業功能,塑造臺北成為以人為本、融合多元生活面向的城市。

臺北市的街區發展歷經多年推動,從早期西門町徒步區的設置,到近年陸續導入多元街區改造,逐步勾勒出更友善的城市風貌。近年臺北市政府積極發展城市行銷,甚至推出「潮臺北」活動,將臺北市打造成創意展演場域。進一步推動徒步區改造,城市規劃融入文化特色與人本設計,街區調整不僅止於鋪路或設施更新,而是全面檢視空間功能與定位,朝向更貼近市民生活與旅客需求的方向邁進。透過永康街假日漫步專案、捷運沿線美學改造等行動,臺北市持續優化街區體驗,打造更便利、包容且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間。

從交通到生活徒步區 商圈推動歷程

為了讓行人在商業與娛樂區中能安心漫步、免於時刻提防車輛,北市府自1977年起率先在西門町設置「行人徒步區」,於管制範圍與時段內禁止車輛進入,營造出全臺首個正式徒步區。西門町原本即是年輕族群與觀光客聚集的熱點,徒步化的推行,不僅顯著提升交通安全,更進一步帶動當地商業活力。經過多次調整管制範圍與時段,徒步區的運作更貼近市民娛樂與商家營運需求,使其成為臺北市街區經營的重要模式與城市特色之一。

【歷史上的今天0701】西門町的盛衰 臺北的變與不變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在西門町徒步區成功的基礎上,北市府將這項作法延伸至中山區四平街。考量該區交通便利、人潮穩定且街道形態適合封閉,自2001年起,於商業午休與下班時段實施封街措施,逐步孕育出知名的「四平陽光商圈」。在北市府與商圈協力推動下,四平街納入「商店街區輔導計畫」,成立商圈協會、舉辦導覽活動、開設教育訓練,並引入露天咖啡座和街頭藝人演出,透過「國際女人節」和「寵愛女人節」等節慶活動,成功塑造了鮮明的商圈形象。

同時,華陰街與貴陽街街區狹窄且富含文化底蘊,成為適合假日徒步區的試點區域。週末封街後,道路空間回歸行人使用,並搭配文化活動營造獨特的老城魅力,不僅改善人車爭道問題,也促進地方經濟活化。

這些策略由北市府都市發展局與產業發展局分工合作,都發局負責空間規劃與法規設計,將合適街區納入法定徒步區並規劃使用時段,產業發展局則協助商圈動員店家並設計行銷方案。經過多次小規模試點與節慶行銷,徒步區逐漸成為臺北市「人本空間政策」的重要基石,讓街道不再只是車輛通道,而是以行人安全為核心、融合商業活力與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再造模式。

永康街實驗場 人本城市假日漫步區

近年北市府期望經由打造徒步區來提升行人對街區的整體體驗,市民能對徒步區有更深的互動與參與感,導入風格設計後,更有益於融合在地文化及凸顯街區美學,塑造兼具生活便利與文化風格的都市樣貌,讓徒步區不僅是交通管理措施,更是市民與遊客共享的生活舞台。

在既有徒步街區經驗基礎上,2025年5月,北市府選定大安區永康街作為人本空間優化的最新試辦場域。永康街鄰近捷運東門站,長年吸引國內外旅客,商圈內聚集各式特色餐飲、伴手禮名店與文青風格小店,兼具國際觀光吸引力與在地文化底蘊。然而,巷弄狹窄與人車混行的現況,常使行人行走不便並衍生安全疑慮。

為改善步行體驗並營造更友善的逛街環境,北市府啟動「永康街人本城市假日漫步區」,於每週六日下午2點至8點封閉部分路段,讓假日的永康街轉型為適合散步、休閒與慢遊的徒步空間。此規劃相較以往徒步區更具彈性且細膩,由交通局採取柔性管制模式,除禁止一般車輛進入外,亦配套開放持通行證居民車輛、緊急車輛及必要配送車輛通行,兼顧居民生活與商圈營運需求。

此外,北市府也重視街區與市民間的互動與交流,由臺北市商業處攜手里辦公處與商圈協會合作,於試辦首日母親節舉辦親子活動、市集與街頭表演,使永康街不僅是消費空間,也成為居民與旅客共享的文化公共場域。同步進行鋪面整修與騎樓銜接工程,使行人動線更加流暢且舒適,讓市民與觀光客都能安全地感受永康街的魅力。首日活動吸引大量人潮,展現人本空間優化在文化場景與生活品質上的雙重效益,獲得高度肯定。

人本城市!台北市打造「永康商圈漫步區」獲民眾讚:步行者天堂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專案實施後,北市府交通局同步進行檢核和回饋蒐集,結果顯示多數居民與遊客對假日封街帶來的人本空間優化效果表示肯定,滿意比例高達89%,讓永康街的逛街體驗顯著提升,更為舒適。為進一步深化商圈形象並拓展觀光效益,北市府觀光傳播局邀請日本知名YouTuber西園寺拍攝「五感之旅」影片,完整呈現永康街在空間改造後的魅力樣貌。觀察試辦期間,假日人流明顯提升,商圈活絡度同步上升,顯示假日漫步區不僅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也具備推動商業發展潛力。未來,北市府將持續在兼顧居民及店家需求的前提下,透過專案模式將人本空間改造的實務經驗複製推廣至臺北市更多徒步行人區,形塑更友善、宜居且具特色的城市環境。

捷運串連潮感空間 沿線美學改造

在永康街假日漫步區的推動過程中,北市府累積人本空間營造的寶貴經驗,並進一步延伸至更大尺度的公共場域,聚焦於與市民日常生活最緊密相連的大眾運輸節點。大眾運輸作為人本空間轉型的重要環節,北市府經由展開捷運沿線美學改造計畫,不僅以改善周邊景觀與動線為目標,更計畫將捷運站打造成不只是單一通勤功能的場所,而是融合文化、休閒與社交活動的城市空間。

北市府以中山站為首個示範場域啟動「中山站再設計」專案,重新調整站體出入口及周邊街區動線,導入自然光、綠意植栽與開放式廣場,讓捷運站與周邊街區更無縫連結。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串聯中山與雙連兩站之間、長約500公尺的「心中山線形公園」。原是老舊地下街頂板的空間,經改造後轉變為綠意盎然的步行廊道,並串聯赤峰街一帶,匯聚獨立書店、文創咖啡館及特色小店,打造結合生活、文化與商業的新型都市聚落。

該改造讓捷運站從單一通勤樞紐轉化為日常生活與城市美學的交會場域,走出中山站1號出口,映入眼簾的是綠意步道與街區文化景觀,串連藝文氣息濃厚的赤峰街與南京西路商圈,形塑出一條多元且連續的城市廊帶。這不僅提升周邊的步行體驗與公共活動空間,也為北市府後續推動其他場域的優化計畫提供可複製的實務經驗,構築出兼具便利與文化特色的城市新風貌。

市政1-1:心中山線形公園
心中山線形公園

北市府各局處為體現結合文化特色與創意設計的都市整合策略,以創新設計和城市美學為手段,將捷運站等公共交通節點轉化為兼具生活品味、休閒與文化交流的城市空間。透過整合在地商家、公共藝術與便利交通,捷運沿線的空間不再僅是通勤路徑,而是讓市民與旅客駐足、休閒、體驗城市魅力的生活場景。回顧西門町、四平街、華陰街與貴陽街的徒步街區經驗,為後續推動永康街假日漫步區和心中山線形公園提供實務經驗與政策脈絡。未來,臺北市將在既有成果基礎上持續推動,並兼顧商業發展與居民生活需求,並透過更多的市民參與與商圈溝通,打造更貼近共同需求的人本空間。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