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2019白晝之夜」首度移師大直、內湖地區舉辦,承襲「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及「公民參與」等策展特色,透過多樣化的藝術作品及演出安排在12小時盡情展現,今年策展主題「雙面芭蕾」以城市做為舞台,透過民眾參與活動,重新探索具有兩面性的城市特色,此次活動精彩亮點包括互動參與型作品《巨蛋計畫Dome Project》、燈光雕塑作品《光彩合歡The Glamour of Albizia》、高達7米的巨型充氣白色兔子《打攪Intrude》等,國內外藝術家齊聚展現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也為臺北市街頭藝術活動再添新風貌。
發布日期:
「2019臺北設計獎」以「Design for Adaptive City:為不斷提昇的城市而設計」為核心精神,從「設計美感與商業」的層次拉高到「對城市社會的反思與關懷」,今年參賽件數與國家數不僅雙雙創下歷年新高,參賽作品關注的面向也越來越多元,已然成為國際矚目的設計競賽之一。值得關注的是,臺北市政府從產業輔導、人才培育、商機拓展與通路行銷等面向積極推動設計產業發展,「臺北設計獎」的歷年得獎作品不僅屢獲國際大獎,累計銷售額也已達到新臺幣1億78萬元,逐步在國際設計市場嶄露頭角。
發布日期:
「宜居」之深層內涵尚必須讓生活於該城市之民眾、承載之生態棲地能平衡共生共榮,在生活、生態與生產(就業、工作、產業)之間的相容性,則須有更深刻之人文關懷與制度設計。而「共創設計」並非只在同一個大空間一起做設計,而是透過凝聚共識,以共同之願景、目標透過不同機制與路徑而開創出新的生命力,並進一步從紮根鄉土教育、鏈結全球相似基點,激發跨文化之交流,履行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在地化實踐等或許是可行的建議做法。
發布日期:
透過無形智慧財產之授權,如出版、商品化、改編、發行等,讓IP被跨領域應用、發揮商業價值,進而轉換為有形財產的方式,為IP領域內最主要的商業模式。然而國際IP授權市場競爭激烈,臺灣在此最大的優勢為圖像內容最貼近生活、省去海內外代理商層層溝通與審核、彈性與附加價值高,若能進一步整合大型跨域資源投入,或許可讓授權產業鏈更具完備成熟。
發布日期:
老店再造不是翻修店鋪,而是打造品牌,回歸創立事業時的誠摯初心,忠實反映產品或服務的內涵,先依循人文質感品牌三部曲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推廣之流程,再融合文創跨域四重奏元素(商、文、藝、E),同時考量店家特色主軸、焦點視覺圖騰、場景化思考布局、品牌精神或價值論述等,以活絡商業運轉為前提,再造老店新魅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自2013年開始舉辦「台北好時尚」系列活動,透過舉辦大型競賽、展銷會、靜態展示、時尚秀等,持續挖掘國內時裝設計人才、提升設計師知名度,不僅積極協助臺北設計師與品牌業者合作,也竭力協助創造異業結盟的機會,迄今已輔導許多新銳設計師成功躍上國際,2018年北市府更進一步打造「永樂T Fashion時尚基地」,搭建產業合作平台,成為臺北時尚設計的重要育成基地。「2019年臺北TOP時裝設計大賞」決賽,透過動態時尚秀舞台競賽,各自以獨特風格詮釋臺北的時尚魅力,作品令人驚豔。
發布日期:
荷蘭鹿特丹為歐洲最大的貿易港口,龐大的移民帶進多元文化,在當地形成特色市集。由於歐盟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規漸趨嚴格,鹿特丹政府為延續當地熱絡的市集文化,重新打造一座充滿設計感的室內市場「Markthal市集廣場」,因繽紛壁畫與拱門造型,被譽為全球最美市集,成為城市的新地標,加上複合功能一次滿足居民與遊客多元需求,每年吸引超過100萬人次的觀光人潮,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而近年市政府積極推動都市再生計畫,其中將位於紅燈區的廢棄碼頭貨倉改建為「Fenix Food Factory」,販賣當地食物、手工藝商品,並定期舉辦展演活動,2020年將全面重新規劃翻修,可望成為文化展演與城市觀光的另一重要聚落。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提升傳統市場競爭力,積極輔導轉型與升級,包括推動傳統市場交易轉型、提升E化支付的便利性;為提升傳統市場及夜市食品安全管理,率先全國建置「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食安資訊透明有保障;為推動垃圾減量、節能減碳、保護環境及維護市民健康,推廣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建立安心環保的用餐環境;此外,鼓勵市場攤商在收市後將可食用的生鮮食材捐贈,透過盛食平台,協助弱勢團體,讓食物資源能有效運用。
發布日期:
臺北市市場處從營運規劃、空間活化、環境改造等層面著手,期提升傳統市場使用者滿意度,並以提供市民優質的市集購物環境,打造整潔明亮健康快樂市集為願景。邁入第12個年頭的「臺北傳統市場節」展現臺北市在地人文和生活風貌,定期評選公有市場最高榮譽的「天下第一攤」金賞大獎,以及「經濟部品牌市集、優良市集及樂活名攤評核」、臺北市市集營運評鑑等,期挖掘出優秀的攤商,作為借鏡獲獎攤商成為觀摩學習之示範場域,打造市集亮點,提升整體競爭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為保留傳統市場文化、照顧攤商生計,積極推動市場改建、整建與轉型活化,盤點各大市場現況,針對市場的營業管理、場所安全、環境整潔、食品衛生及組織健全進行全面性的整頓,並投入新台幣263.2億元推動六大市場改建工程,其中大龍市場、南門中繼市場、環南中繼市場即將於2019年底前完成進駐,成為居民與攤商關注的焦點,可望帶動周遭產業發展。此外,北市府不僅投入大筆資源在硬體設備與空間環境的整建改善,也積極協助市場自治會及攤商提升軟體品質,其中「士東市場」引入新穎設計成功再造,「新富町文化市場」活化歷史古蹟成功轉型,成為傳統市場邁向「現代化」的最佳範例。
發布日期:
農夫市集不僅是農夫直接銷售農產品給民眾的場域,亦能連結都市與土地的關系。面對氣候異常及民眾消費習性的改變,農夫市集開始嘗試創新作為,例如與大型商場異業合作、合作推廣綠色餐飲評鑑,擴張有機友善農產的創新通路,以及集結市集夥伴成立直銷站、協助市集夥伴發展農產加工商品等,希望能提升農夫市集往多元型態發展,建立長久穩定的經營模式。
發布日期:
傳統市場透過「市場輔導2.0」的模式,針對場域的轉型與改變,從市場品牌與節慶活動連結、串接電商或網購模式的E化服務、社群平台經營等,進階到市場攤位的整體設計改造與包裝,以及輔導攤商創新行銷概念與工具運用,促進攤位朝向品牌化、電商化發展,呈現多元差異化的特色形象,讓傳統市場能在時代變遷中,藉由創新轉型提升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