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因應時代潮流的變遷,臺北市政府為提升傳統市場競爭力,積極輔導轉型與升級,市場處自2018年起推動「公有零售市場配合辦理安心外食政策獎勵計畫」,鼓勵市場自助會申請並給予審核通過案獎勵金額,推動內容包括:電子支付,安心外食政策(如換置環保餐具、食材登錄及溯源管理、設置廚餘回收桶、改善市場軟硬體設施)、盛食交流平台等,期能提供市民便利、安全與舒適的消費環境,打造整潔、明亮、健康及E化的友善市場。
隨著消費型態的快速轉變,藉由電子票證、電子支付或信用卡感應支付等工具,逐漸成為民眾消費時收/付款的重要趨勢,臺北市政府為提供市民安全、便利的支付環境,讓智慧電子支付情境發展更加完善,率先由公務機關及學校單位優先實施,爾後擴展至商圈、夜市、停車等民生消費場域,期打造臺北市成為無現金城市。根據臺北市產業發展局統計資料,2018年臺北市公有批發市場共10間,建築物樓地板面積約為246,924 平方公尺,總交易額達新台幣201.73億元,目前推動情形說明如下:
此外,在第一、第二果菜零批市場攤商於2018年亦與銀行業者合作辦理說明會宣導,逐步妥善推動攤商申請電子支付;臺北市家禽批發市場使用電子支付方式交易,已於2018年11月起上線,截至2019年8月底已有43攤位,超過半數實施。
整體而言,自2017年推動智慧電子支付,承銷商、零售商張貼QR Code支付比例,平均超過6成,以花卉公司成長最為快速,漁產零批場更有超過9成攤商提供電子支付,未來臺北市政府亦將持續發展E化批發市場。
根據臺北市產業發展局統計資料,截至2019年6月,臺北市公有零售市(商)場有48間、7,933攤位,平均每間市場約165.27攤,每間市場樓地板面積平均約3,320.75平方公尺,攤位以日用品、果菜、家禽/家畜為前三大類型(合計約占61%),每天的銅板與紙鈔流量非常龐大,因應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傳統市場面臨交易速度、安全與便利性的隱憂。
臺北市市場處為提升各市集攤商投入電子支付的設置意願,初期先透過「臺北夜市打牙祭」、「傳統市場節」等活動試辦,而士東市場在2018年導入悠遊卡支付服務,成為全國第1個可以嗶悠遊卡的傳統市場,爾後西湖、光復等市場,以及改建中的大龍、南門及環南等市場攤商亦將陸續進行推廣試辦與輔導。根據市府統計,截至2019年5月,包括14處市場共702攤商、14處夜市共303攤販,提供電子支付服務。2018年底市場處在公有市場攤位合約中(包括續約或換約),要求所有攤商全面增設無現金支付設備(如信用卡、悠遊卡、手機行動支付等)。未來,亦將持續與攤商溝通,加強宣導與輔導說明,減低使用上的疑慮,並協助媒合電子支付業者提供手續費優惠或各項促銷活動,期加速推動各市集全面提供電子支付,打造多元化之友善市集交易環境。
為提升傳統市場及夜市食品安全管理,即時掌握食品原材料、半成品與成品之供應來源及流向等相關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2013年9月率先全國建置「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經衛生局公告須加入食材登錄平台的食品業者,應配合《食品安全自治條例》加入,以提供民眾即時、便利、透明化的食品安心資訊服務。若有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可透過平台的追溯管理機制,快速掌握供應鏈相關業者,並追溯原料商,快速下架回收,減低消費者的疑慮與二次傷害,期讓食材登錄平台可發揮事前預防、事後防堵的作用。目前平台包含食品抽驗專區、連鎖早餐店專區、學校及幼兒園專區、賣場專區、伴手禮專區、連鎖飲冰品專區、西式連鎖速食專區、連鎖咖啡廳專區、機關員工餐廳、夜市專區共計開闢十大專區,根據衛生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揭露 1,155家業者、7,877間門市、9,128項產品、2萬9,109項食材、1萬8,352份檢驗報告及19處機關員工餐廳、432間學校每日登錄午餐,讓市民隨時查詢本市食品業者製作及販售產品之食材來源。
自2018年12月公告,市場處列管夜間營業之臨時攤販集中場(夜市),應建立食品來源之追蹤(溯)系統等事項,並應加入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公開食材來源;應建立紀錄之事項,包含:供售之3項特色產品主原料及至少1種調味料之來源證明、包材之製造工廠或國內負責廠商資料或供應商等相關紀錄,根據市場處統計截至2019年8月,14處夜市約748攤參與食材登錄平台-夜市專區,未來將持續辦理攤販更新食材資料及相關變更作業。
為推動垃圾減量、節能減碳、保護環境及維護市民健康,臺北市政府於2015年10月訂定「臺北市政府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執行要點」,採「由公而私」、「由內而外」原則推動,從機關學校擴大推廣至企業、夜市、市場、北市大專院校、市府委外場館及本市中央機關等場所,以充分落實源頭減量,期成為宜居永續環保城市。根據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統計,截至2019年8月,目前共計有111家企業、24所大專院校、22處市場及9處夜市響應。
臺北市市場處於2017年公告「臺北市公有零售市場及臨時攤販集中場飲食區更換美耐皿(含一次性使用)餐具補助計畫」,申請資格為臺北市公有零售市場及臨時攤販集中場自治會,以設有飲食攤,且攤商、攤販願配合於內用部分使用環保餐具者為限,且餐具應以陶、瓷、玻璃、不銹鋼(材質需為CNS國家標準304等級以上)材料製成,且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6條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之規定,補助更換餐具經費比例不超過50%。
目前寧夏夜市、遼寧夜市、大龍夜市、南機場夜市、雙城夜市、華西街夜市、延三夜市、臨江街夜市、南昌路二段等共9處夜市、超過260攤,向市場處申請更換餐具補助,在傳統市場部分則有22處具飲食攤的市場響應政策配合完成汰換,市場處預計於2019年底完成所有夜市攤販及市場更換環保餐具。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全球每年產出的糧食超過三分之一被浪費掉(約13億頓),使得減少食物浪費、加強糧食安全等議題逐漸受到高度重視,全球各國亦紛紛響應,開始從政策與民間自發性運動著手。而臺北市政府為響應惜食不浪費,以「剩」餘食材轉化為豐「盛」佳餚的概念,自2016年推動「盛食交流平台」,由社會局與市場處合作,鼓勵市場攤商在收市後將可食用的生鮮食材捐贈,透過市場的冷凍設備將剩餘的食材冷藏保鮮,再由媒合服務弱勢的社福單位於固定時段到市場領取食材,提供或烹煮給老人、身心障礙者、兒童及少年等服務對象享用。根據社會局統計,截至2019年7月,目前有士東市場、南門市場、興隆市場、成德市場、永春市場及木新市場共6個市場加入辦理,2019年捐贈惜食蔬果,7處平台共提供11家社福單位領取,共捐贈食材計6,875公斤,1萬2,923人次受益。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18年臺北市的廚餘回收量68,839公噸,廚餘回收率為9.66%,分別位居全國第4、第3,在2018年「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廚餘回收再利用績效評鑑」獲得優等的佳績,此外,在2017年「獎勵地方政府落實推動食安五環改革政策計畫」更榮獲全國第1,顯見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食物資源有效利用、源頭減量,以及建置食品安全網絡,維護食安管理的作為頗見成效。
傳統市場是每座城市的重要活力來源,未來,北市府對於市場政策推動方向除了提升整體環境的硬體改善之外,相關軟體服務亦會逐步到位,因應現代化經營的趨勢,將持續朝向提升市場營運、創造市場新意象的精進作為,讓臺北市邁向更宜居友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