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場大改造 老市場再現新味道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臺北市場大改造 老市場再現新味道

臺北市政府為為保留傳統市場文化、照顧攤商生計,積極推動市場改建、整建與轉型活化,盤點各大市場現況,針對市場的營業管理、場所安全、環境整潔、食品衛生及組織健全進行全面性的整頓,並投入新台幣263.2億元推動六大市場改建工程,其中大龍市場、南門中繼市場、環南中繼市場即將於2019年底前完成進駐,成為居民與攤商關注的焦點,可望帶動周遭產業發展。此外,北市府不僅投入大筆資源在硬體設備與空間環境的整建改善,也積極協助市場自治會及攤商提升軟體品質,其中「士東市場」引入新穎設計成功再造,「新富町文化市場」活化歷史古蹟成功轉型,成為傳統市場邁向「現代化」的最佳範例。

市場是城市生活的縮影,尤其在住商混合的居住環境,隱身於巷弄裡的傳統市場不僅張羅了人們的日常所需,也同時隱含在地文化特色、社會認同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隨著歲月的累積,傳統市場環境與設備逐漸老舊,影響安全與衛生,市場改造成為一項重要課題。近年來,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市場改建、整建與轉型活化,自2015年起訂定「臺北市公有零售市場環境衛生提升方案」,包括乾濕分離、垃圾不落地、減少塑膠包材、改善排水設施,同時引進綠能環保建築、推動全面E化,逐步翻轉傳統市場原有的老舊印象,轉變為現代清新的氣息,希望能提供市民優質的購物環境,並推升城市觀光動能。

市場不一樣

市場不一樣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市場改建 讓傳統升級新風貌

菜市場,是最想念的家鄉味!充滿濃濃人情味的傳統市場為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不少巷仔口美食也都源生於此。然而隨著現代化量販店、連鎖超市及便利超商一家接著一家開,加上家庭人口減少、工商社會繁忙,人們前往傳統市場細心挑選的習慣逐漸消退,老舊的購物環境也不再受到青睞。

為保留傳統市場文化、照顧攤商生計,臺北市政府積極盤點各大市場現況,針對市場的營業管理、場所安全、環境整潔、食品衛生及組織健全進行全面性的整頓,並投入新台幣263.2億元推動六大市場改建工程,包括大龍市場、環南市場、成功市場、南門市場、魚類批發市場、第一果菜批發市場,積極規劃興建、尋找中繼市場,並持續與各市場管理單位、自治會、攤商說明改建方案及整合業者意見,來協助攤商搬遷。目前六大市場改建工程皆已陸續動工,其中大龍市場、南門中繼市場與環南中繼市場即將於2019年完工進駐,新的設計規劃與期程已成為居民與攤商關注的焦點。

臺北市六大市場改建動工與完工進度
  • 大龍市場

原大龍市場於2011年經臺北市土木技師公會鑑定,被判定為「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即為俗稱的海砂屋,因公共安全考量面臨拆掉重建的命運。臺北市政府採取公辦都更的方式重建大龍市場,在協調97戶住戶搬遷、82個攤商分別於中繼市場或自尋營業後,2017年4月工程開始動工,預定2019年底前完工並正式開幕,居民與攤商皆充滿期待。

新建的大龍市場將秉持傳統人情味,打造為地下4層、地上13層的綠建築。按照目前規劃,1樓將回歸原攤商使用,2~5樓由大同區民活動中心、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環保局等公務單位進駐,6~13樓則為原大龍國宅住戶,兼具居住、購物、社區照顧等複合功能。此外,大龍市場周邊有孔廟、大龍峒保安宮、樹人書院文昌祠,還鄰近大龍街夜市、圓山花博等景點,新市場的落成可望帶動當地特色旅遊,提升經濟效益。

大龍市場改建設計示意圖
  • 南門市場

辦年貨老字號「南門市場」建物老舊,於2013年經臺北市結構技師公會評估,結果發現樓體耐震能力不足,也同樣被判定為海砂屋,為保護民眾的安全,且為配合捷運萬大線公共工程,臺北市政府決定優先辦理拆遷重建。南門市場位於交通與人口密集之處,在附近找尋適合做為市場改建工程施工期間的臨時中繼市場,成為首要任務。北市府先後找了12個地點,經過詳細評估,最後租用都市計畫華光社區的特二區做為南門中繼市場,興建工程已於2018年8月開始動工,完工後將協助市場攤商搬遷進駐,預定於2019年10月展開試營運,開幕期間除了有一連串的促銷活動,也將規劃設置免費接駁車供民眾搭乘前往。

南門中繼市場位於杭州南路二段55號,空間大小不變,將延續南門市場的經營特色,包含生鮮、南北雜貨、熟食點心、精美服飾與美食廣場等,同時也引進智慧化管理,並設置為數不少的停車位,讓民眾採購時更為方便。而主體南門市場改建案將接續動工,預定於2022年完工,未來可望整合捷運萬大線,整合商辦、購物、消費、享樂等空間,全新風貌將帶動周遭產業發展。

南門中繼市場示意圖
  • 環南市場

營運超過40年的環南市場,總共有1,300多個攤位,為全臺灣最大的傳統市場,但由於市場建物設備老舊、停車位嚴重不足、周遭環境髒亂等情況,市場經營每況愈下。臺北市政府自1991年即開始規劃辦理改建,然而由於久久找不到能做為臨時中繼市場的地點,加上須協調攤商離開現有地,從競圖開始歷時長達18年的努力,環南市場改建案終於在2016年動工。

整體改建工程採原地改建、分為2期進行施作,第1期先將「家禽市場及公車保養廠原址」打造成中繼市場,預定於2019年12月完成進駐並正式營運;而第2期工程則將拆除改建原環南市場建築物,預定於2022年完工。改建後的環南市場,將打造為地下2層、地上6層的大樓,1~2樓做為市場攤位空間,3樓為市場營運機能性空間及辦公室,其他樓層則都打造為停車空間,讓以往水平採買動線轉變為垂直動線,平均攤位面積將增加為7.12平方公尺,同時引進智慧化管理,未來將大幅改善市場的運輸動線、環境衛生、停車空間,打造大臺北地區最「青」的零售市場龍頭。

環南市場改建示意圖

市場再造與活化 文青風成打卡新熱點

除了六大市場的大型改建工程,傳統市場的整建與轉型活化為臺北市政府另一項持續關注的焦點。為提升市場整體環境品質,打造現代化新市場,北市府不僅投入大筆經費與資源在硬體設備與空間環境的整建改善,也積極協助市場自治會及攤商提升軟體品質,如攤商輔導、營業管理及市場行銷。其中,「士東市場」引入新穎設計成功再造,「新富町文化市場」活化歷史古蹟成功轉型,成為傳統市場邁向「現代化」的最佳範例。

  • 天母士東市場 用設計變身食尚攤販
士東市場引入新穎設計,吸引觀光客駐足

「士東市場」於1992年開業,20多年歷史已成為鄰里生活的重要據點。在臺北市政府與市場自治會多年來的共同努力下,士東市場重新規劃攤位分區,採分區輪流停業的方式來重新整修現代化硬體設備與流水系統,並且嚴格實施「血水不落地」與「垃圾分類」政策,解決以往傳統市場空間紊亂、汙水發出惡臭等問題,打造出整潔明亮的舒適購物空間,另外還提供外送服務及手推車便利消費者逛街採買,因而有「五星級市場」的美譽。

2017年5月士東市場再次歷經一次大改造,由臺北市市場處與19家市場攤商、「美好關係團隊」共同合作,結合設計團隊與學生巧思,協助攤商進行整體設計改造,讓各攤位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走進士東市場可以發現文青風的木櫃陳設、運用竹籃與木盒盛裝新鮮蔬果、日式風格的布簾設計,甫以特殊的投射燈光更顯質感,彷彿走進歐洲市集一般深具美感體驗,不僅成為國內外觀光客的打卡熱點,生意業績也大幅提升。

除此之外,配合臺北市政府政策,士東市場美食街啟用洗碗機消毒設備,禁用一次性餐具,為民眾的安全衛生把關,同時也響應「盛食交流平台」,捐贈未販售完但仍新鮮的蔬果食材,提供給社會局轉贈身障及老人團體,加入惜食的行列、分享給需要的人。

  • 新富町文化市場 活化空間說歷史
新富町文化市場,活化歷史古蹟成功轉型

「新富町文化市場」隱身於萬華區東三水街市場旁,前身為1935年日治時期所建造的公有市場「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由於鄰近市場興起加上位置隱蔽,人潮逐漸沒落而變成閒置空間,直到2006年正式被列為市定古蹟,它的歷史價值才重新被世人所看見。經過北市府多年的規劃,2013年由臺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工程,並於2014年啟動「新富市場古蹟活化再利用」計畫,委託民間機構設計與執行,歷經80多年的歲月,2017年以「新富町文化市場」為名重新開幕,以飲食教育、古蹟再生、青年共創為推廣核心,讓市場古蹟活化再生,賦予新的文化意義。

在建築外觀上,保留日治時期所建造的馬蹄形磚造市場本體與木造事務所,完整呈現歷史脈絡,其中位於市場正中間的自然採光天井,復古明亮的建築特色也成為超夯的拍照景點;在空間規劃上,重新整修為展演空間、教學廚房、咖啡廳、講堂教室及共同工作室的複合式空間,定期舉辦展覽與講座探討城市、設計、文化等多元議題,並引入社福團體與新創公司進駐,以創新思維融合地方歷史文化的方式,成功打造為臺北市西區的新文創據點,為當地帶來更多人潮與商機,再現歷史風華。

新富町文化市場,集結歷史展演、教學廚房、新創空間

展望未來,臺北市政府將持續以「在地食材」、「在地文化」及「在地生活」為核心價值,藉由促進民間參與投資,戮力於市場改建、整建與轉型活化,不僅持續完善硬體設備、維護安全整潔,同時也導入現代化經營模式、積極輔導攤商轉型,一點一滴翻轉傳統市場窠臼,提升購物環境品質、保留在地文化特色,進而有效吸引人潮,推升「庶民經濟」能量。臺北市傳統市場正掀起一場場改造運動,他們不再是老舊的別名,而是融合百年傳統與未來創新的臺灣原味,深植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也成為城市的代表與魅力所在。

欲瞭解更多臺北市市場相關資訊,請上網查詢: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