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夫市集 X 城市亮點孕育新生機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農夫市集 X 城市亮點孕育新生機

農夫市集不僅是農夫直接銷售農產品給民眾的場域,亦能連結都市與土地的關系。面對氣候異常及民眾消費習性的改變,農夫市集開始嘗試創新作為,例如與大型商場異業合作、合作推廣綠色餐飲評鑑,擴張有機友善農產的創新通路,以及集結市集夥伴成立直銷站、協助市集夥伴發展農產加工商品等,希望能提升農夫市集往多元型態發展,建立長久穩定的經營模式。

前言

若單純就行為面向來說,市集是一個買賣食材的空間,而農夫市集則是讓農夫直接銷售的快閃場域。但若以城鄉的角度來看,農夫市集是農業對都市的反攻與占領,且多少夾帶著城市居民對鄉村的一絲嚮往。

在高度經濟發展的都市空間,在約定好的時間裡,快速匯聚一群常被認為低經濟力的農夫,雖然看似有著衝突與矛盾,但卻成了城鄉交會下的絕妙空間。這樣的包容性與多樣性,透過農民的直接銷售農產品,反而形塑出都市裡的多元美感,與城市居民反思與土地的關係,也因此市集是少數能直接支持小農的銷售管道。但農夫市集追求的不僅是買賣,透過與農民的直接互動,交流著土壤與種植的知識,也能重新連結都市人們與土地的關係。而越是高度經濟發展的都市空間,也因為消費需求的旺盛,對農夫市集的支持力道也越強。

有趣的是,農夫市集雖是都市的外來客,但反倒成為來自各地鄉村農民的基地。在共同參與市集的過程中,建立彼此的夥伴關係,某種程度的社交及農務交流,形成非農而農的特殊公共空間。

壹、臺灣市集現況

在2012~2016年期間,大概是農夫市集最蓬勃發展的時間點,許多市集也正是此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大致上農夫市集約略可分為都市型和鄉村型,但兩者多少都會標榜著環境共存與永續的出發點。

1. 鄉村型市集:因為接近產地,雖然在物流端與農民移動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但也往往因為遠離消費地,在當地消費人口較少的情況下,若外來的觀光消費不足以支撐的話,則很難讓市集長期經營下去。也因此這幾年間,鄉村型的農民市集漸漸退場,或趨向合併。成功撐過前段艱困時間的鄉村型市集,目前有些選擇整個市集移動的模式,除了透過不定期合作,市集移動到都會區展售外,也往往發展出市集斜槓收入,如以市集為核心,參與政府標案等,或發展如加工農產品,集體行銷至通路上架等多樣收入來源。
另一方面,標榜小而美的在地市集,越容易出現來自相同產地農民,販售類似農產品,彼此相互競爭,也會讓市集的豐富度下降,進而減少消費者來市集的動力。

2. 都市型市集:因為處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容易接觸大量消費者,且都會消費力較高,容易吸引來自各地農民匯聚,有助於強化以市集的整體豐富性。農民也相對容易培養出固定的消費客群,這樣的熟客,除了買賣,更多的是一種信任,而這樣的氛圍又以有機市集最為興盛。

以大臺北區域來說,在不容易接觸到土地與種植下,市民來市集不全然是來買菜的,也有以逛市集為目的的客群,而這當中大多為年輕族群。目前都市型市集多會不定期舉辦課程,也吸引許多家庭帶著小孩一起來市集上親子食農課程。

若以臺灣的面積來說,不太有食物旅程的疑慮,也因此從這幾年各地農民市集消長的狀態來看,筆者認為臺灣可以針對都市型市集再多關注。在歷經前幾年的退場潮後,若限縮市集以農民及農產銷售為主體,並有著組織與管理制度的話,筆者認為全臺灣符合這樣資格的市集,目前大約15~20個左右,且大多為都市型市集。

貳、困境

目前全臺灣市集在過了新鮮期後,逐漸面臨到人氣下滑的情況。因為近年氣候變遷,夏季異常嚴熱且幾乎長達半年以上,首受衝擊的就是農民種植時間被打亂,也連帶造成市集農產品在量及品質的不穩定,一般通路可以採用調貨補上架面,但以標榜農民自種銷售的市集裡,一旦農民沒菜,也就只能斷貨無法販售。這情況不僅影響農民收入外,也會降低民眾來市集的意願。

鑑於國民對健康、食安的需求,以及環境意識的抬頭,除了過往的有機連鎖店外,大型通路也紛紛加強有機及友善食材的架面與品項數目,也因為市集大多為假日才開市,因此對食安有要求的消費者,也越來越習慣到大型連鎖通路採購,一旦習慣養成,且需求被滿足後,來農夫市集採購的必要性也就降低了。

當消費者因為新鮮感不在,天氣又熱,且有其他購買有機或友善食材的管道下,勢必影響農民在市集的收入,這樣的情況也成了惡性循環。以從新竹來到臺北的小農為例,若農夫市集的營業額1天約為7,000元,以毛利30%推算則為2,100元的收入,扣除掉高速公路用路費、停車費、市集公基金等,辛苦種植銷售後,往往留下的淨利不足千元。這也造成了出席市集的意願降低,或出席率不穩定等,當農場數減少,消費者來市集的意願也會受到影響。

另外,都會區因為生活形態,外食人口極高,年輕人越來越不開伙的情況下,也影響了市集一級農產品的銷售。

除了以上困境外,最嚴重的打擊是極端氣候下的酷熱與大雨,除了農民受苦外,基於人性,消費者會很自然的選擇開車到大型通路,吹著冷氣慢慢採購。

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也正因為這樣的困境,全臺灣有少數市集,也開始了做出一些不同的嘗試,試圖開創出新的可能。

叁、改變與創新

人的潛力往往是被逼出來的,市集也是,尤其是在面對存亡之際。以下將簡要介紹幾個市集所做的改變與嘗試。以筆者所處的市集為例(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應該是目前市集裡,嘗試最多面向,新創規模也相對較大的市集。

●臺北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一、與大型商場異業合作          

自年初開始,臺北的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透過和誠品書店的合作,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北區分署指導下,打造出室內市集美學及陳列下,帶領了近30攤農民及農加工進駐誠品信義店,農夫市集進駐大型商城及書店約2週期間,除了吸引多家媒體的興趣並做報導外,在書店裡賣農產品,出乎意料之外地毫無違合感。因為農夫市集的商品一般不會在大型通路上出現,加上現場有農民親自介紹,反倒吸引了觀光客買限量農產品的意願,而帶動農產加工銷售亮眼的成績。唯獨美中不足的是,生鮮類的農產銷售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考量天氣狀況的不穩定,夏天高溫炎熱、冬天寒風凜冽的天候,農民在室內舒適的環境下,能與消費者針對自家農產品做詳細的介紹,提高互動性,亦能增進消費者的農夫市場的瞭解。

過去戶外市集會強調農夫親身販售,主要原因之一是當天銷售,當天帶回,原場地復原。但在賣場室內統一結帳下,農民反倒能排班表,輪流在展售區互助介紹市集夥伴們的農產。在不耽誤農事的情況下,還能有農產品在賣場持續銷售,不失為一個可行性,無形中產生合作社互助情誼的模式。

2019年9月,再次與誠品書店合作,在取得捷運局同意後,市集以展售方式進駐中山地下書街為期2週,因為中山地下書街,位於捷運中山站及雙連站之間,對市集而言,除了進到室內空間外,也等同測試了一般民眾(非專程來市集的客人),在滿足了方便性後,對有機、友善及農民直售的接受度。

筆者也觀察到,民眾的接受度高,農產品銷售額甚至於高過在誠品信義店的展售。更讓人驚喜的是,生鮮類的農產品銷售在捷運連通道,民眾是不排斥且願意嘗試的。

因為銷售亮眼,下半年還有多場展售外,目前水花園正與大型商場企業研究常態化的可能性。在全臺灣多數市集面臨經營困境下,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與企業商場的合作,或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通路與銷售模式。而這也是都會地區,能夠給予從農人口最實際的支持。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於商場異業合作

二、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 Guide綠色版本米其林年鑑

除了試圖在直接銷售上尋求新的可能,一些市集也開始斜槓經營,包括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由於外食人口龐大,都會區外食比例高達一日兩餐以上,即使農產直售至家庭開伙,也難以因應生活形態的轉變。也因此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的經營單位),一方面持續協助農夫市集外,在2018年正式引進歐洲的綠色餐飲運動,並於2019年6月與歐洲發起國,英國綠色餐廳協會簽立合作備忘錄。目前歐洲加入該綠餐運動的餐飲業者已高達上萬家。

雖然臺灣剛起步,也已吸引50幾家綠色餐廳集結,預估幾年內將達到數百家的規模。另一方面,綠色餐飲業者多集中在都會區,顯示臺灣都會區民眾即使因為生活形態的轉變,對食安與健康飲食仍相當重視。

如果有機農夫市集是一個群體,綠色餐飲業者也是一個群體。有趣的是,這2個群體對農產的生產方式與對環境保護都有著共同意識,但一方是供應端,一方是消費端。這表明了,不光是農產銷售或食用而已,而是一個產業鏈的雛型。也許在臺灣仍較為陌生,但在國外,這樣的綠色產業發展已非常興盛。

大臺北地區人口密度高,農地相對較少,除了可以持續協助地方農民外,發展農業銷售鏈,引進國外制度,擴張有機友善農產的創新通路,亦可為他山之石。

●臺中小森市集:社會企業+農民取貨店

在臺中的小森市集,向來以市集美學傲視全國。因為小森市集認為,好的農產除了要善待外,也要透過陳列等美學基礎,來提升農產價值,因此除了協助農友陳列外,也會不定期開課做市集夥伴教育訓練。另一方面,更進一步由市集管理單位整合,集結市集夥伴成立直銷站,市集夥伴除了跟隨市集展售外,也多了常態銷售管道。市集夥伴只須繳納固定會費,平日可視農產狀況補貨及理貨。農忙時,直銷站也會有專人負責協助銷售。

直銷站為市集夥伴負擔部份營運費用,並由市集管理方經營,有別於許多直銷站由政府或合作社經營的模式,雖然少了政府財務上的支持,但卻意外的因為分層管理,少了合作社容易發生的爭吵等狀態,而這也是一個由市集發展出的創新模式。

雲林小市集:市集整合產地發展農加工

雲林的三小市集,因為處在農業區,在人潮不若都會區的情況下,以市集為核心,積極利用農業區的特性,直接協助市集夥伴發展農產加工商品。一方面是擴展農產銷售的空間外,也試圖解決農產品盛產時的情況。我們也期待,三小市集能發展出第2個微熱山丘,以鳳梨酥等農產品揚名國際。

肆、 他山之石

一、東北亞市集所見

筆者於年初造訪韓國首爾的Marche市集, Marche市集也是目前韓國規模最大,組織及志工制度最完善的市集。在與Marche市集經營者交流後,發現Marche市集的經營核心方式,是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市集。亦即在不違背食安與支持環境生態等大原則下,會主動創造讓消費者的美好體驗。

Marche市集超過百攤,有極高的熟食比例,而這高達三分之一的熟食攤位也被限制為綠色餐飲,有食材及餐具上的要求等。農夫直售占比則超過三分之一,其餘則是手工作物或是有機棉等。這樣的市集攤位組合,讓市集的豐富度極高,除了滿足首爾民眾買菜的需求外,還能多做停留吃個午餐,再悠閒的逛市集。

此外,因為首爾市長的支持,也讓市集管理單位,有部分權限能打造市集裝置藝術,而不會被原場地復原的條約所綁死。這也突顯出首爾地方政府,將市集視為地方軟實力的一環,而硬體可適當做配合。這樣的魄力與遠見,也可讓臺灣借鏡參考。

有了市集豐富度,場地也能打造出符合市集的美學,首爾市民將市集視為買菜休閒兼具的去處,自然也會吸引藝術或音樂工作者共同參與,分區且不間斷的音樂飄揚著,點綴著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我所能想像的市集之極致,就是如此了吧!

但也因為韓國緯度關係,每年因雪季而停市約有3~4個月,重度依賴市集農民也會失去收入來源,而這也是Marche市集目前努力創造新通路模式的動力來源之一。

首爾Marche市集

二、東南亞市集所見

近十年來,泰國文創獲得長足的發展,這也帶到了市集面向,泰國市集大多都有一種要好玩的氛圍。泰國因為地處熱帶,經營市集的二大困境即是酷熱與午後陣雨,與歐美或日韓的市集發展型態截然不同,是以半戶外及室內市集為主。但也正因為如此,泰國一些市集,是直接進駐到大型商城裡,除了農產的販賣外,有些還有著高比例的熟食。甚至於因為市集進駐,商城是直接取消美食街的區域設置,由複合式市集滿足民眾的需求。

臺灣因為氣候異常,夏季酷熱的因素,與東南亞市集相似的天候,相較於歐美及日韓,或許東南亞市集的經營方式可作為參考指標之一。

泰國市集

伍、結語

提供北市府產業局推動相關市場(集)政策的建議:

一、釋放完整戶外場域(或室內場域),並適度搭配硬體,讓美學概念得以發揮。並以農業意向為基礎,延伸至餐飲與休閒的複合市集,成為臺北市的軟實力。

二、放開對市集的刻板想像,市府可主動或被動協助,讓不同領域在此匯聚及媒合。因為市集不光是買賣的場所,而是一個平台,透過此平台可以往餐飲做進一步延伸,形成綠色飲食產業的雛型,也可以加重藝文的氣氛或成為親子休閒場域。

三、市集管理有其專業性,非一般農民組合就能成功,建議市府慎選專業且具不同潛力的市集做強化輔導,往多個面向發展。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