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面對生技醫藥產業的變革浪潮來襲,生技醫藥產業之未來樣貌將朝向由藥物轉變為療法、全面數位化、醫療生態系轉變、獲利模式翻轉、病人參與度增高等趨勢發展。臺灣生技醫藥產業須找到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力,透過洞察醫療及產業新運作結構,找到獲利的關鍵目標客戶,同時從國際企業新商業模式的價值鏈或供應鏈之策略聯盟找到切入點,才能於國際市場中找到新立足點。
發布日期:
醫學影像分析產業的子領域市場繁多,產值與投資併購亦逐年增加,臺灣醫材產業若能結合既有ICT領域的技術能量應用於臨床場域,並有效汲取積累的知識轉成智慧資本進行商品化及產業化,強化臨床資源整合,降低產業進入壁壘,可促使醫學影像易於取得、充沛存儲與運算資源並能兼顧醫學倫理與資訊安全,將可於國際產業生態系中提升競爭力。
發布日期:
生技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高度競爭的階段,新創團隊除了需具備技術研發與國際行銷能力外,亦須慎重選題、掌握臨床資源及數據,長期具國際投資人或大廠可能投資或收購的賣點,瞄準未來關鍵技術領域,結合自身優勢,才能助益開拓國際合作交流的機會。
發布日期:
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GSER),臺北市生態系GDP總產值估計為3,270億美元,平均估值僅為5.8億美元,新創公司數量約150~350家,每家新創公司平均可獲得資金為25.5萬美元,有28%為外國客戶,創業家的國際連結度為7.5,略高於全球平均值。報告指出,臺北市的優勢產業可聚焦於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分析、先進製造與機器人、生物科技此三大優勢領域。
發布日期:
AI的本質即在於透過分析大量的資料,而作出符合邏輯的理性判斷,為進行更全面的資料分析,AI對於個人資料的進一步蒐集與利用,即可能造成個資侵犯的風險。未來AI勢必將從被動的資料處理者,逐漸成為資料控制者,因此賦予AI個資保護的義務就應當提高,未來AI的創新必須以保障個人隱私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個人資料與隱私的犧牲作為其不斷進步的代價。
發布日期:
在應用創新上,運用AI進行協助進行改善企業營運的潛力,透過技術及行業知識的深度融合,讓原有在資訊推薦、自動化代理或決策輔助上獲得精進。另一方面,AI新創公司在商業及營運智慧相關領域投入資源,促使AI的商業化應用發揮最大擴散效益, 供給端的廠商大量投入,亦推動著觀望的需求端做升級轉型
發布日期:
人工智慧相關軟硬體技術發展日益成熟,未來的人類教育學習中,智慧機器人陪同人類共同學習與成長的關鍵技術研發是重要前瞻的可行構想。臺北市政府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或許可朝向結合國產機器人應用於教育學習場域,從適性學習代理人平臺、智慧型代理人、共同學習應用情境等面向,評估臺北市相關AI產業與國外內廠商共同合作導入實體機器人,建構虛實整合之智慧學習環境,升級學習的創新應用模式。
發布日期:
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先後將AI產業發展納入國家重要政策,中國大陸也在2017年7月20日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預計將挹注1,500億美元打造AI產業環境,企圖在2030年成為全球AI龍頭。首都北京市為未來高科技發展的焦點城市,不僅AI科技園將落地中關村,北京市政府也成立研究院、創建發展基金,並以現金獎勵招手專業人才,不過中國大陸重視AI的辨識技術及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亦讓外界投資保持戒心。
發布日期:
美國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和英國倫敦商學院發布「全球創業觀察:2017/18年全球報告」(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7 /18 Global Report),針對各國創業者之早期創業階段概況進行比較分析,其調查研究結果可作為全球制定國家創業政策的參考。臺灣在早期階段創業活動(TEA)為8.6%,為自2011年納入評比以來最佳表現。
發布日期:
全球評比各國創新創業競爭力的「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I),於2017年11月所發布的最新報告,臺灣在137個受評國家中,綜合分數為59.5,排名第18,較去年下滑2名,在亞太區位居第3;在各面向的表現上,在創業態度的評分為54.0,全球排名第22;創業能力評分為54.8,排名第24;創業企圖心評分為69.6,排名第11,整體表現領先主要競爭對手如韓國、新加坡、日本及中國大陸等鄰近國家。
發布日期:
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及資料無法被竄改的特性,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平臺技術,觀察其發展趨勢,如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的相關應用產業範圍相當廣泛,可改善既有的業務流程、支援發展新的業務模式;而企業區塊鏈平臺(Enterprise Blockchain)藉由會員身份認證與權限管理,使得企業用應用於高效能的共識記帳機制、交易資料的隱私保護等需求成為關注焦點。
發布日期:
看準AR/VR市場的龐大商機,吸引許多國際軟硬體大廠,紛紛搶進相關裝置與內容之投資開發,除了能提升現有產品的需求規格、創造新的應用空間以外,亦具有生產量能的終端設備,預期可透過全新的互動體驗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面對產業市場化和產業規模化的迅速發展,筆者建議政府應從幾方面著手:建立AR/VR垂直產業生態群聚、創造市場內需,並打造測試和服務商業模式驗證場域,以及傳承在地文化及歷史體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