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臺灣是海島國家,天然資源相對有限而匱乏,因此需要以高優質的醫療資源做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然而放眼產業現況,卻不難發現存在許多隱憂。 第一,國際醫療健康產業是世界的大潮流,特別是醫美健檢等自費性的項目,每一個國家都在積極的推動,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我們再不加緊腳步跟上世界潮流恐有被邊緣化的危機;第二,醫療無國界,濟世救人善盡人道本來就是醫師的天職,臺灣的醫護人員若有能力又能掌握機會,應積極爭取照顧目前七百多萬流動的國際病患;第三,臺灣天然資源短缺,目前國際地位與關係岌岌可危,競爭力已呈現日漸萎縮態勢
發布日期:
行政院於2013年12月20日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中。對產業發展而言,示範區政策係以「自由化」、「國際化」與「前瞻性」為核心理念,除了力求突破現有法規限制,有助於解除產業經營所面對的人員、資金與商品自由流動的限制外,計畫有關示範創新重點活動對於產業升級轉型與發展的效益,以及未來臺北市在規劃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時,可以採行的創新產業發展之策略思維,尤其值得重視。
發布日期:
我國經濟成長長期停滯15年,與其說臺灣未改善出口導向、製造業逐水草而居的產業模式,不如自我反省,臺灣產業已逐漸脫鉤於全球快速變遷的環境,缺乏與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緊密結合的機制。以臺灣名目GDP的走勢圖觀之,我國經濟成長從金融海嘯落入谷底陡峭反彈後再急遽下落,迄今已呈現保二或三的窘境。面對全球競爭及區域整合,最快轉變頹勢的方式就是與世界主要貿易國,特別針對臺灣入超的國家,速簽自由貿易協定(FTA, Free Trade Agreement),俾大幅增加外貿覆蓋率,因此必須鬆綁法規、革新制度,以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自經區)先行試點,提升國內經濟成長動能,同時增加出口及國內消費,讓臺灣朝向「自由經濟島」的方向邁進。
發布日期:
為了迎接2012年倫敦奧運,2009年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發起「首都種植」計畫,至今倫敦市已設立了2,320座社區農田,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增添活力色彩,也為倫敦人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新型態。而成立17年的社區型農業組織「耕種社群」,也透過多元化衍伸出各種營運模式,在歐債危機下營收逆勢成長兩成,讓城市農夫成為倫敦最時髦的職業。「首都種植」計畫不僅成功在2012奧運讓全球見證永續再生的力量,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團體、資源多力量大的NGO、土地租用手續簡便、深耕民眾教育等四大因素,也成為其他國際城市仿效的成功典範。
發布日期:
市民身處首都高壓力與競爭的工作環境中,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幸福感」,而幸福臺北的概念,就是要讓所有市民朋友無論長幼均能獲得充分的關懷與照顧,並透過助妳好孕方案、青年免息留學貸款、青年創業融資貸款、國際青年旅舍等政策,讓臺北市的年輕人勇敢築巢、築夢,這裡就是你我的家,一座友善、溫暖,讓人流連忘返的幸福城市。
發布日期:
兩岸最近一年皆以設立自由經濟區促進經貿進一步自由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13年9月底提出總體方案,於201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2014年7月25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已正式通過,並於8月1日正式施行。
發布日期:
光華商場一直是臺灣3C電子產品與零組件商場的最佳代名詞,從最初光華陸橋下兩坪大二手書攤的市集發展為全國甚至是全世界極具知名度的3C電子產品與零組件商場,商場的發展脈絡猶如臺灣資訊通訊產業歷史的縮影。如今,光華商圈遭遇的瓶頸包括:網路科技大幅改變3C實體購物行為與業態、商圈特色形象凝聚無法跟上環境發展趨勢,以及商品經營重疊性高等三大問題。未來建議以豐富的人文內涵打造別具意義的特色商圈、透過軟硬整合打造尖端科技創造更多附加價值、互動體驗與展示新天地。相信臺灣資訊園區一、二期之開發著實有機會彼此互補且共生共榮,扮演串起臺灣資訊產業黃金廊帶的使命,創造人民有感且樂活的生活環境。
發布日期:
隨著大臺北都會區日趨繁榮,人口、車輛呈現快速成長之樣態,臺北捷運系統的興建及營運,紓解了臺北都會區過去交通問題,大幅提升都市機能,促進都市與周邊衛星市鎮再發展。配合臺北市低地板公車達2,403輛(含107輛油電混合動力低地板公車),服務路線廣達112條,無障礙公共運輸服務的聯營公車數量,已經超過臺北市所有公車一半以上;此外,具備大眾運輸最後一哩功能的YouBike公共自行車,截至2014年6月,已設置162個租借站,平均每日有高達6萬人次的單車使用量;以及臺灣最長更是首座具有大眾運輸性質的貓空纜車等公共運具,完善的建設使臺北都會區民眾享受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
發布日期:
針對服貿協議,社會普遍關切的是中小企業可能受到的損害,本文指出政府對內應鼓勵企業善用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對外則可利用服貿協議第8條緊急磋商條款尋求解決。此外,並說明在服貿協議自然人移動部分,不涉及大陸勞工來臺,因此並無擴大開放人員進出的問題。中小企業應正面看待服務貿易協議創造之契機,完整掌握兩岸現有制度化安排以確保自身權益;政府方面則應建構單一窗口負責提供廠商必要之資訊及協助,並研擬對中國大陸市場之拓銷策略及籌劃投資拓銷考察團。
發布日期:
中小企業是帶動臺北市經濟繁榮的基石,臺北市政府除了在2010年公布「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提供多項獎勵措施外,更有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臺北市中小企業策略性及創新升級融資貸款以及臺北市青年創業融資貸款等多項獎補助計畫。針對受中央審議認定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26項產業也提供了充分的因應措施,特別是申請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相關獎補助及臺北市SBIR經審議通過者,將視個案狀況,給予20%加碼補助;協助營運周轉部分,則有申請「臺北市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最高核貸金額400萬元等加碼措施,臺北市政府未來將持續提供更多的協助,成為企業最大的後盾,讓臺北市企業站上國際舞臺。
發布日期:
為強化我國對外貿易的成長動能,中央政府積極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國洽簽經濟合作協議,依據不同產業類別分別給予調降關稅、開放市場、享有優惠待遇等承諾,促進經貿投資朝向國際化發展。中小企業是臺北市經濟成長動力來源,臺北市政府積極研擬多項政策措施,包括協助營運周轉、補助出國拓銷、強化企業經營能力、鼓勵升級轉型、推動產業合作、協助組團行銷及商機媒合、協助在職勞工穩定就業及提供失業勞工再就業補助等方案,使臺北市的產業能夠持續穩定成長,厚實經濟實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服務業面對服貿協議,可能面臨較大衝擊的弱勢產業,北市府應成立基金,協調中央政策輔導業者升級轉型,善用本土化、差異化,導入美學、設計做出區隔;此外也可推動業者共同研發、策略聯盟,迎接可能的挑戰。而在強勢產業方面,則建立平臺並有計畫的輸出臺北市服務業,使人才、資金、技術在對中國大陸投資後,仍可以有效回流。放眼未來,臺北市可以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亞太休憩觀光及醫療美容樞紐」及「科技創新展示、交易市集」,有效提升臺北市的格局及產業縱深,推動臺北市成為真正具國際格局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