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為了迎接2012年倫敦奧運,2009年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發起「首都種植」計畫,至今倫敦市已設立了2,320座社區農田,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增添活力色彩,也為倫敦人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新型態。而成立17年的社區型農業組織「耕種社群」,也透過多元化衍伸出各種營運模式,在歐債危機下營收逆勢成長兩成,讓城市農夫成為倫敦最時髦的職業。「首都種植」計畫不僅成功在2012奧運讓全球見證永續再生的力量,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團體、資源多力量大的NGO、土地租用手續簡便、深耕民眾教育等四大因素,也成為其他國際城市仿效的成功典範。
濕冷的天氣、直硬線條的古老建築,加上過度客氣而有距離感的人們,這或許是英國首都倫敦給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然而顛覆世人想像的景緻近5年內正陸續攻占倫敦市區,綠油油的有機農田裡種植著生意盎然的彩色蔬果,大樓屋頂、校園空地、教堂周邊都成為耕種的另類據點,灰暗陰冷的城市已經被點點色彩柔化。這項改變緣起於2009年由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一手主導的「首都種植」(Capital Growth)計畫,為了迎接2012年倫敦奧運,倫敦奧委會宣布要打造一場歷史上最環保的綠色奧運,「首都種植」這項全民綠化方案的目標,就是在2012年倫敦奧運來臨前完成設立2,012座社區農田,這項計畫不但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增添活力色彩,也為倫敦人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新型態。
2009年由倫敦發展局率先投入5萬英鎊,相當於新臺幣240萬元,進行「首都種植」計畫的試營運,任何一個倫敦市民只要擁有5平方公尺以上的土地使用權,並邀請至少5個人共同參與耕種團隊,就能向該計畫申請200~1,500英鎊不等的啟動資金,開辦設立一座社區農田。這筆經費不但成功支持了50多個社區農田的成立,更提供了資金與技術的協助,幫助不少倫敦人一圓成為自耕農的美夢。打開「首都種植」計畫網站,首頁上方有一個計數版一目了然統計出截至2014年12月中為止,倫敦市已設立了2,320座社區農田,市民選擇種植的土地類型五花八門,停車場的空地、私人社區的花園、學校操場的周邊、河堤旁的廢棄荒地等,許多荒蕪無用的畸零地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供應在地居民最佳的食材基地;就連倫敦交通局也因應這股農耕趨勢,整合了一大塊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繁華地鐵站附近的土地,出租給當地的社區居民耕種。
完整文章,請下載下方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