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由於產業結構屬性差異,相較於韓國、日本、美國,臺灣電子業結構為專業垂直分工,品牌與系統整合能力較弱,當前既面臨電子業者轉型困境,高科技業成長也同樣面臨挑戰;為了突破困境,應再度啟動創業風潮,透過新創事業來調整商業模式,帶動產業結構改造。而臺灣要轉型成為創新型經濟,必須建構對新創事業友善的環境,技術、人才、資金、市場是四個關鍵成功要素。具體做法有三,首先為調整科技預算機制,提高產業前瞻應用的研究經費,以高科技新創事業帶動產業轉型;其次需建構對新創事業的友善環境,重視早期創業的投資,讓創投成為振興產業的政策工具;最後是放寬外來人才的居留限制,讓全球的創業家都樂意來到臺灣創業,活絡臺灣經濟。
發布日期:
相較於傳統大型企業,新創事業不但可以帶動就業機會的攀升,更能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因此,無論先進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無不調整其經濟政策,聚焦於創新知識的發展。面對全球各國對新創事業的重視與資源投注,臺灣亦應不落人後,而商業加速器的建立和國際商業平臺的推動則是可採行的努力目標。對新創事業有積極商業推動能力的商業加速器,運作模式為密集式的指導及課程,涵蓋商業及產品輔導,並透過業師和加速器教練建立產業網絡之關鍵人脈;經過3~6個月的培育期之後,將有展示機會以爭取投資者與加速器的互動和增加投資機會。建立創業生態系統,必須從大學研究和創業人才的源頭開始和未來國際商業機會接軌,有系統地規劃並在一定經濟規模下進行,才可能會有具體的效果。
發布日期:
光華商場一直是臺灣3C電子產品與零組件商場的最佳代名詞,從最初光華陸橋下兩坪大二手書攤的市集發展為全國甚至是全世界極具知名度的3C電子產品與零組件商場,商場的發展脈絡猶如臺灣資訊通訊產業歷史的縮影。如今,光華商圈遭遇的瓶頸包括:網路科技大幅改變3C實體購物行為與業態、商圈特色形象凝聚無法跟上環境發展趨勢,以及商品經營重疊性高等三大問題。未來建議以豐富的人文內涵打造別具意義的特色商圈、透過軟硬整合打造尖端科技創造更多附加價值、互動體驗與展示新天地。相信臺灣資訊園區一、二期之開發著實有機會彼此互補且共生共榮,扮演串起臺灣資訊產業黃金廊帶的使命,創造人民有感且樂活的生活環境。
發布日期:
隨著大臺北都會區日趨繁榮,人口、車輛呈現快速成長之樣態,臺北捷運系統的興建及營運,紓解了臺北都會區過去交通問題,大幅提升都市機能,促進都市與周邊衛星市鎮再發展。配合臺北市低地板公車達2,403輛(含107輛油電混合動力低地板公車),服務路線廣達112條,無障礙公共運輸服務的聯營公車數量,已經超過臺北市所有公車一半以上;此外,具備大眾運輸最後一哩功能的YouBike公共自行車,截至2014年6月,已設置162個租借站,平均每日有高達6萬人次的單車使用量;以及臺灣最長更是首座具有大眾運輸性質的貓空纜車等公共運具,完善的建設使臺北都會區民眾享受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
發布日期:
臺北市是臺灣最早開始以智慧城市為政策目標的城市。臺北市領先全臺其他縣市,積極推動「臺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Taipei Free)」,Taipei Free啟用三年以來,獲得市民、外縣市民眾及國際觀光商務人士廣泛使用;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光纖到府」大幅提升市民的數位生活品質;「愛臺北市政雲」提供民眾77項市政服務,大幅提升施政透明度及行政效能。臺北市政府為因應雲端運算為科技產業帶來全新變革與衝擊,率先規劃全臺首座面積達4.3公頃之「雲端產業園區」。此外,臺北市為了因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創造有利國際投資之環境,以發展資訊、通信、生技等產業成為本市優勢產業主軸,更規劃將「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內湖科技園區」及開發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加以串連,打造面積達768.5公頃的臺北科技走廊,提供產業升級,再造之服務。
發布日期:
針對服貿協議,社會普遍關切的是中小企業可能受到的損害,本文指出政府對內應鼓勵企業善用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對外則可利用服貿協議第8條緊急磋商條款尋求解決。此外,並說明在服貿協議自然人移動部分,不涉及大陸勞工來臺,因此並無擴大開放人員進出的問題。中小企業應正面看待服務貿易協議創造之契機,完整掌握兩岸現有制度化安排以確保自身權益;政府方面則應建構單一窗口負責提供廠商必要之資訊及協助,並研擬對中國大陸市場之拓銷策略及籌劃投資拓銷考察團。
發布日期:
中小企業是帶動臺北市經濟繁榮的基石,臺北市政府除了在2010年公布「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提供多項獎勵措施外,更有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臺北市中小企業策略性及創新升級融資貸款以及臺北市青年創業融資貸款等多項獎補助計畫。針對受中央審議認定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26項產業也提供了充分的因應措施,特別是申請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相關獎補助及臺北市SBIR經審議通過者,將視個案狀況,給予20%加碼補助;協助營運周轉部分,則有申請「臺北市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最高核貸金額400萬元等加碼措施,臺北市政府未來將持續提供更多的協助,成為企業最大的後盾,讓臺北市企業站上國際舞臺。
發布日期:
為強化我國對外貿易的成長動能,中央政府積極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國洽簽經濟合作協議,依據不同產業類別分別給予調降關稅、開放市場、享有優惠待遇等承諾,促進經貿投資朝向國際化發展。中小企業是臺北市經濟成長動力來源,臺北市政府積極研擬多項政策措施,包括協助營運周轉、補助出國拓銷、強化企業經營能力、鼓勵升級轉型、推動產業合作、協助組團行銷及商機媒合、協助在職勞工穩定就業及提供失業勞工再就業補助等方案,使臺北市的產業能夠持續穩定成長,厚實經濟實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服務業面對服貿協議,可能面臨較大衝擊的弱勢產業,北市府應成立基金,協調中央政策輔導業者升級轉型,善用本土化、差異化,導入美學、設計做出區隔;此外也可推動業者共同研發、策略聯盟,迎接可能的挑戰。而在強勢產業方面,則建立平臺並有計畫的輸出臺北市服務業,使人才、資金、技術在對中國大陸投資後,仍可以有效回流。放眼未來,臺北市可以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亞太休憩觀光及醫療美容樞紐」及「科技創新展示、交易市集」,有效提升臺北市的格局及產業縱深,推動臺北市成為真正具國際格局的大都市。
發布日期:
進出口貿易是臺灣主要經濟命脈,我國於2010年6月正式完成簽署兩岸經濟架構合作協議之後,為因應貿易自由化對國內產業與勞工帶來的衝擊,政府整合各部會公務預算與相關基金,提供調整支援措施。關於後續簽訂服貿協議產生的爭議與誤解,經濟部已逐一提出正面回應,致力將訛傳影響力降到最低。面對市場開放可能帶來的衝擊,本文建議北市府未來應嚴謹執行把關機制,依「公平交易法」及「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相關規定辦理;並進一步持續輔導相關產業技術升級。在服務業產業的體質強化後,可預期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將帶給臺北市更多機會,有助於臺北市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發布日期:
隨著全球與區域經濟發展程度上升,服務部門在貿易活動中也愈形重要。本文從香港與新加坡兩個服務貿易大國在推動服務業輸出與輸入外資及人才等兩方面的政策取向,為我國中央部會與臺北市政府,提供規劃兩岸服貿協議之因應措施參考。對於我國中央部會最重要的啟示,在於國家「核心戰略」的定位;另一方面對於臺北市政府來說則應善用相關政策工具,提供適當的財政支援與在職訓練。
發布日期:
由於消費文化的移轉,讓80年代曾經是家庭電器重鎮的秋葉原,時至今日早已變身為動漫遊戲產業的人間天堂。因為御宅族的興趣意向與消費需求,讓秋葉原成為「萌」文化的起源地,女僕咖啡廳更可以說是萌文化下最具代表性的產物。2011年日本動畫產業的銷售額為1.33兆多日圓,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10%,已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秋葉原的經典地位不容忽視。本文將探討動漫遊戲從次文化走向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秋葉原店家經營策略的快速轉變,以及產業分工的成熟專精,值得各城市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