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在服務經濟時代中,企業如何透過服務設計的導入,創造各式新產品與服務,並在企業前臺與後臺創建數位與實體的服務鏈結,成為服務績效與營運效能的平衡關鍵。本文提出服務即策略、服務即體驗、服務即建築、服務即能力等四個層次與內容,以界定服務設計的應用範圍與價值,可作為中小企業導入服務設計的參考。
發布日期:
及為推動臺北市不僅成為東亞經貿網絡的軸心,更是驅動臺灣服務創新的核心,除了協助企業間跨業連結,亦可結合臺北市無線首都、智慧城市之規劃,吸引管理顧問及物流服務業者以臺北市各交通節點為核心發展商情知識總部;推動臺北市成為連鎖加盟企業總部的首選之地;並協助企業透過公部門現有空間開設相關學程,使臺北市成為企業大學的聚集之地。
發布日期:
以服務業為主的臺北市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動能,其中中小企業的發展扮演關鍵角色,因此綜觀全球經貿發展趨勢、服務業發展課題,同時借鏡德國柏林創業發展的案例,本文提出未來可打造臺北市成為生活品質的創新試驗場域、強化早期創業能量、健全中小企業財務體質、創新政策工具多元化之發展策略思維。
發布日期:
向來有「創新之國」美譽的瑞典,不但是超音波、拉鍊等日常生活普遍應用的重要發明起源地,更以諾貝爾獎聞名於世,而隨網絡經濟時代來臨,人口僅約941萬的瑞典,更積極轉向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策略,透過知識擴散與創新網絡,以資通訊科技引領可持續成長的經濟發展,本期所介紹的西斯塔科學城,即是以科技和文化加值,促進產業發展與創新育成的城市經典範例。
發布日期:
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工業園區暨大彎南段工業區是臺北市科技重鎮,進駐廠商超過3,984家、全年企業營收為新臺幣4兆1,691億元,為凝聚園區廠商向心力,展現臺北市科技產業聚落的活力與科技實力,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規劃辦理園區相關活動,以活絡園區廠商相互交流,強化輔導服務效能,並透過加強海外經貿交流活動,積極向國際行銷臺北科技走廊。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規劃在未來十年,透過「臺北科技走廊」拉抬臺北市三大科技園區的總產值,由目前的每年新臺幣3兆元,一舉推升到10兆元大關,其中為延伸臺北科技廊帶發展效應,規劃建構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是繼內科、南軟之後,扮演啟動臺北市10兆元產值的重要角色,而成為臺北科技走廊最耀眼的明日之星。
發布日期: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為臺北市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重要科技園區,在政府與民間企業的攜手合作下,以軟體、IC設計和生物科技三大產業為主,並藉由提供行政、商業和專業等級的綜合性服務,以尖端科技融入園區內各項設施設計,藉此建造一個兼具創意、革新及符合研發需求的世界級工業環境,目前已有NEC、AMD、Sony、IBM等國際知名企業進駐。
發布日期:
「內湖科技園區」是臺灣首座由民間投資及政府放寬產業進駐而發展的科技園區。園區內以資訊、通訊、生技、光電產業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為主力,輔以次核心產業支援。2010年內科園區企業進駐已達3,108家、員工數為98,830人、企業全年營收為新臺幣3兆5,288億元,成績亮眼,堪稱「臺北金雞母」。
發布日期: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將會變成臺北科技走廊往西北延伸內科、南軟經濟效應的新都會冠冕,未來所採取的招商引資策略應該是以國際招標方式覓得開發設計規劃人,而以全球招商格局吸引投資營運者;即在實施策略上,工程開發階段應當有效覓求到國際級開發機構與國際級開發人,而未來的商轉營運階段,則須能爭取到世界級投資機構與策略性投資人的進駐。
發布日期:
南軟位居於串聯大臺北創新廊帶的重要地位,接壤金融、經貿機能的信義計畫區,以及科技、商業機能的內科,極具發展潛能。未來透過持續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及異業結合,朝國際化開放園區發展,引導國際人才及廠商聚集,將可進一步利用產業群聚效果,發揮大臺北地區的產業創新潛能。
發布日期:
北市府規劃於內湖科技園區設立地方產業創新交流中心,為提供園區廠商「異業合作、跨域育成」的交流平臺,透過觀察日本東京多摩產業交流據點與Innovation Plaza之二大產業交流支援平臺功能,以聚焦地方產業創新交流中心的運作內涵,可從時空背景轉換下的重新擬定標竿定位、釐清內湖科技園區的競爭對手,到臺北市的核心競爭元素來思考。
發布日期:
若要談到令人記憶猶新或想一去再去的溫泉體驗,莫以日本為甚。不同於一般以地理位置來介紹當地的溫泉,日本重視的是一種整體氣氛的營造,由親近自然、追溯歷史、結合文化到療癒心靈,日本的溫泉貼近現代人釋放壓力、身心平衡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