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1980年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推動了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特區的誕生,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加上一系列優惠政策,短短幾年內吸引外資大量湧入,成功讓深圳市迅速崛起,至今「港深經濟共同體」關係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都市發展的一部經典。值得關注的是,三十多年後這套經典正悄悄在馬來西亞伊斯干達特區複製上演,相同的地理優勢搭配政府資源的大力挹注,迸發的崛起趨勢已經讓全球投資者爭先恐後「錢」進開發。
發布日期:
自從2012年5月中、日、韓三國領袖,在北京共同宣布將展開三邊自由貿易協定(FTA, Free Trade Agreement)談判,一直到2014年3月8號,不到兩年之內三方已經完成了第4輪的談判,儘管就目前各項協定來看尚未達成任何明確共識,但三國在談判桌下各自的經濟、政治、外交盤算,正上演著一場場區域經濟整合的超級角力戰。在這波全球經貿戰爭裡,中國大陸尋求保持區域優勢地位,韓國想成為區域投資中心,日本則希望重振過往雄風,三國對外各有各的謀略,對內改革卻也同樣挑戰重重。在通往自由經濟大國的路途上,中、日、韓三國領導團隊的政治判斷與決策能力,都牽一髮動全身關係著未來各國在亞太區、甚至全球的影響力。
發布日期: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節能減碳更成為世界關注的議題與焦點,多年來臺北市政府不間斷的努力,從促進綠能產業發展、產業輔導與營造綠色消費環境等面向著手,不但鼓勵政府機關、學校設置太陽光電系統,全市換裝省電的LED路燈,更從產品包裝到省電措施等面向協助臺北市企業,提早因應掌握綠色商機,並建立完善輔導措施與綠色消費環境。臺北市在經濟學人智庫「亞洲綠色城市評比」中名列亞洲第二,可見執行成效彰顯,深獲國際肯定。
發布日期:
近幾年來臺灣食品安全出現各種負面消息,塑化劑、毒澱粉、過期原料、廢油原料等問題層出不窮,讓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產生疑慮,除了政府最後一道把關外,整個食物生產消費鏈包含作物栽培者、食品加工者、消費者都得一起動員起來。臺北市政府除了積極輔導有機栽培外,更透過臺北有機蔬果示範店、農民市集及有機蔬菜宅配箱等行銷方式幫助農民銷售有機蔬果。而食農教育則是讓孩子親自體驗農產品地產地銷,進而增強社區凝聚力。
發布日期:
信義線通車,帶動商圈人潮現
臺北捷運信義線於2013年11月24日在大安森林公園站舉行通車典禮,信義線全長約6.4公里,沿線共設七個地下車站,周邊的商圈包括永康街、南昌家具街、臨江街夜市等,信義線通車後交通更加便利,平均每日載運量超過180餘萬人旅次,進一步提升周邊商圈的人潮和錢潮。
發布日期:
臺北市是個繁華多變,美麗且多樣貌的城市,這裡有全臺灣最便利的交通網絡以及各大精選百貨,蘊含眾多特色的商圈,及應有盡有的各類商品、美食,含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多樣化的消費型態,更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文創特色產業的興起,流行及本土特色的混搭,形成臺北市獨有且令人嚮往的獨特魅力。
發布日期:
長期以來歐洲國家在設計領域一直位居領先之地位,而亞洲國家近幾年在城市的設計提升也投入許多心力,諸如韓國首爾、泰國曼谷均有突破性的成長。有鑒於設計加值之世界潮流,臺北市政府特別推動「臺北市創意暨設計產業發展計畫」,希望藉由「臺北設計獎」獎勵創新點子;以「臺北好站」活動行銷臺北市內優質設計店家予國內外民眾,進行設計生活之體驗,推廣臺北設計之都印象予國際。
發布日期:
2014年的臺北市是個充滿美麗與設計的城市,透過臺北設計獎的舉辦,讓設計工作者的設計與創意激發出無限的想像空間;而年度最盛大美麗的「花博公園萬花節」系列活動也在花博公園熱烈的展開,為臺北市的美麗再加分;此外,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除了原有的補助項目外,今年更新增了品牌、育成及創業計畫補助,讓創新、創業成為經濟成長的新動能,並帶動產業升級轉型,讓臺北市更加幸福與美麗。
發布日期:
記得從七十年代起,就開始有觀光果園開放採果,臺灣農業輔導單位及農民努力了三十幾年,到現在農業愈來愈受重視,休閒農業也蓬勃發展,難得的是有機產業也漸漸開花結果了;若說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那麼臺灣最有價值的寶庫就是鄉村了!不但文化在這兒、熱情在這兒,休閒、健康,養生都在這兒!
發布日期:
近年來,臺灣似乎掀起了食農教育的熱潮,從小學到大學、從公部門到民間組織,全國各地都能發現熱心推動食農教育的案例。此一熱潮的興起,與國內接二連三發生的食安風暴不無關係,可以說是人們對工業化的食物生產體系進行批判、否定與反撲的具體行動。
發布日期:
每樣東西都要上國際舞臺發光發亮嗎?給臺灣人吃?還是給全球的人吃? 民國六、七○年代,臺灣面臨窮困轉型大發的時代,生產了許多不錯的工業好東西,讓我們有了全球化就是美好世界的想像,但並不是所有產業都適合被全球世界化,當不適合的產業被推上世界化後,即將預見的是接續不斷的全球性災難。
發布日期:
臺灣是海島國家,天然資源相對有限而匱乏,因此需要以高優質的醫療資源做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然而放眼產業現況,卻不難發現存在許多隱憂。 第一,國際醫療健康產業是世界的大潮流,特別是醫美健檢等自費性的項目,每一個國家都在積極的推動,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我們再不加緊腳步跟上世界潮流恐有被邊緣化的危機;第二,醫療無國界,濟世救人善盡人道本來就是醫師的天職,臺灣的醫護人員若有能力又能掌握機會,應積極爭取照顧目前七百多萬流動的國際病患;第三,臺灣天然資源短缺,目前國際地位與關係岌岌可危,競爭力已呈現日漸萎縮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