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英國首都倫敦在不到十年之內,迅速成為歐陸最大的科技創業重鎮,其中一個創業組織「Coadec」針對融資管道、人才引進、數位基礎建設及場館、法規、數位政府五大面向,提供關鍵政策建議,也可做為臺北市參考學習創新政策的規劃方向。包含對於高淨值及高所得人群課徵房產稅,配套推出投資新創公司可抵稅的方案;針對新創產業所需的策略型人才,推出適當的移民政策及配套措施;盤點閒置空間給新創團隊限期免費使用,並推出簡易使用的辦公室租用APP;多觀察新的網路行為及商業模式,透過修法降低法規對於新創事業規範;學習開放資料、政務公開的精神,並鼓勵中小企業爭取政府資訊案。
發布日期:
由於產業結構屬性差異,相較於韓國、日本、美國,臺灣電子業結構為專業垂直分工,品牌與系統整合能力較弱,當前既面臨電子業者轉型困境,高科技業成長也同樣面臨挑戰;為了突破困境,應再度啟動創業風潮,透過新創事業來調整商業模式,帶動產業結構改造。而臺灣要轉型成為創新型經濟,必須建構對新創事業友善的環境,技術、人才、資金、市場是四個關鍵成功要素。具體做法有三,首先為調整科技預算機制,提高產業前瞻應用的研究經費,以高科技新創事業帶動產業轉型;其次需建構對新創事業的友善環境,重視早期創業的投資,讓創投成為振興產業的政策工具;最後是放寬外來人才的居留限制,讓全球的創業家都樂意來到臺灣創業,活絡臺灣經濟。
發布日期:
臺北市是臺灣最早開始以智慧城市為政策目標的城市。臺北市領先全臺其他縣市,積極推動「臺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Taipei Free)」,Taipei Free啟用三年以來,獲得市民、外縣市民眾及國際觀光商務人士廣泛使用;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光纖到府」大幅提升市民的數位生活品質;「愛臺北市政雲」提供民眾77項市政服務,大幅提升施政透明度及行政效能。臺北市政府為因應雲端運算為科技產業帶來全新變革與衝擊,率先規劃全臺首座面積達4.3公頃之「雲端產業園區」。此外,臺北市為了因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創造有利國際投資之環境,以發展資訊、通信、生技等產業成為本市優勢產業主軸,更規劃將「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內湖科技園區」及開發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加以串連,打造面積達768.5公頃的臺北科技走廊,提供產業升級,再造之服務。
發布日期:
針對服貿協議,社會普遍關切的是中小企業可能受到的損害,本文指出政府對內應鼓勵企業善用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對外則可利用服貿協議第8條緊急磋商條款尋求解決。此外,並說明在服貿協議自然人移動部分,不涉及大陸勞工來臺,因此並無擴大開放人員進出的問題。中小企業應正面看待服務貿易協議創造之契機,完整掌握兩岸現有制度化安排以確保自身權益;政府方面則應建構單一窗口負責提供廠商必要之資訊及協助,並研擬對中國大陸市場之拓銷策略及籌劃投資拓銷考察團。
發布日期:
中小企業是帶動臺北市經濟繁榮的基石,臺北市政府除了在2010年公布「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提供多項獎勵措施外,更有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臺北市中小企業策略性及創新升級融資貸款以及臺北市青年創業融資貸款等多項獎補助計畫。針對受中央審議認定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26項產業也提供了充分的因應措施,特別是申請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相關獎補助及臺北市SBIR經審議通過者,將視個案狀況,給予20%加碼補助;協助營運周轉部分,則有申請「臺北市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最高核貸金額400萬元等加碼措施,臺北市政府未來將持續提供更多的協助,成為企業最大的後盾,讓臺北市企業站上國際舞臺。
發布日期:
為強化我國對外貿易的成長動能,中央政府積極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國洽簽經濟合作協議,依據不同產業類別分別給予調降關稅、開放市場、享有優惠待遇等承諾,促進經貿投資朝向國際化發展。中小企業是臺北市經濟成長動力來源,臺北市政府積極研擬多項政策措施,包括協助營運周轉、補助出國拓銷、強化企業經營能力、鼓勵升級轉型、推動產業合作、協助組團行銷及商機媒合、協助在職勞工穩定就業及提供失業勞工再就業補助等方案,使臺北市的產業能夠持續穩定成長,厚實經濟實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服務業面對服貿協議,可能面臨較大衝擊的弱勢產業,北市府應成立基金,協調中央政策輔導業者升級轉型,善用本土化、差異化,導入美學、設計做出區隔;此外也可推動業者共同研發、策略聯盟,迎接可能的挑戰。而在強勢產業方面,則建立平臺並有計畫的輸出臺北市服務業,使人才、資金、技術在對中國大陸投資後,仍可以有效回流。放眼未來,臺北市可以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亞太休憩觀光及醫療美容樞紐」及「科技創新展示、交易市集」,有效提升臺北市的格局及產業縱深,推動臺北市成為真正具國際格局的大都市。
發布日期:
進出口貿易是臺灣主要經濟命脈,我國於2010年6月正式完成簽署兩岸經濟架構合作協議之後,為因應貿易自由化對國內產業與勞工帶來的衝擊,政府整合各部會公務預算與相關基金,提供調整支援措施。關於後續簽訂服貿協議產生的爭議與誤解,經濟部已逐一提出正面回應,致力將訛傳影響力降到最低。面對市場開放可能帶來的衝擊,本文建議北市府未來應嚴謹執行把關機制,依「公平交易法」及「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相關規定辦理;並進一步持續輔導相關產業技術升級。在服務業產業的體質強化後,可預期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將帶給臺北市更多機會,有助於臺北市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發布日期:
隨著全球與區域經濟發展程度上升,服務部門在貿易活動中也愈形重要。本文從香港與新加坡兩個服務貿易大國在推動服務業輸出與輸入外資及人才等兩方面的政策取向,為我國中央部會與臺北市政府,提供規劃兩岸服貿協議之因應措施參考。對於我國中央部會最重要的啟示,在於國家「核心戰略」的定位;另一方面對於臺北市政府來說則應善用相關政策工具,提供適當的財政支援與在職訓練。
發布日期:
從2004年韓國第一個FTA正式生效到現在,短短九年間,已經成功簽署並生效的FTA高達8個,締約國更衝到45個國家,貿易量涵蓋率達到35%,若依締約國GDP計算,韓國在全球的經濟領土已達到61%,名副其實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本文分析其戰略乃透過搶攻各大洲據點國家、同步多軌洽簽、全面性協商、結合能源外交政策等策略,讓韓國這匹黑馬在短時間之內衝出國際。此外,韓國政府更採用完整的全民宣傳與企業補償計畫,務實面對簽訂FTA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發布日期:
為了加速拓展亞太經貿市場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成立「亞太經貿服務中心」,整合臺北市政府相關局處資源,統籌招商引資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在陸資暨臺商投資經貿交流方面,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便籌組經貿訪問團赴大陸上海進行經貿交流,並辦理「臺北市投資說明會」,2012年的辦理「陸資暨臺商投資經貿交流計畫」,2013年籌組臺北經貿訪問團,舉辦「2013臺北市產業商機論壇」;而在亞太地區招商活動部分,也舉辦一系列的日本行銷招商活動,並積極接待各國參訪團,建立完善交流平臺。
發布日期:
為了吸引陸資赴臺北市設立據點與投資,臺北市政府特別主辦「2013臺北產業商機論壇」,本次論壇主題包括:掌握智慧終端與行動寬帶的資訊通訊商機、如何協助企業在資本市場籌資暨推動優良企業來臺上市、協助企業成功發展、加強交流,擴大合作、中國大陸零售行業的崛起與未來以及布局上海臺商經驗分享等。本次的論壇吸引非常多的上海企業參加,更是歷年活動中陸資企業參加最多的一次,顯示陸資企業對本次商機論壇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