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臺北市擁有完善的資通訊軟硬體設施,加上科技走廊之產業聚落的擴散效應,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提升整體產業發展動能。因此,為激發臺北市智慧產業的創新能量,促成新創事業發展智慧創新應用,北市府持續整合市府與民間團體的各項創業資源及諮詢輔導機制,積極推動各項創新創業相關政策,激發創新思維與智慧產業發展的深度鏈結。
發布日期:
根據聯合國《世界都市化前景報告》指出,於2050年都市人口將超過全球人口的70%,且居住人口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將達到29個,以及幾個大城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魯爾區(Ruhr)、荷蘭蘭斯台德(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會帶來交通、安全、汙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但是城市智慧化發展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更可進一步提供人們舒適便捷的生活,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單一實際應用程度達到85%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2~2.5倍。另外,智慧城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之外,亦能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以及幫助永續環境的發展,因此驅使全球各國紛紛致力於智慧城市的發展。
發布日期:
智慧城市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後,儼然已是近十年來最炙熱的議題之一,全球各城市也相繼規劃與推動智慧城市相關的發展計畫,並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對於智慧城市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透過資通訊科技(ICT)的應用,使城市的居民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城市能更永續。爾後,各國科技業者(如思科cisco、微軟、飛利浦、西門子等)也紛紛投入智慧城市的領域,搶占智慧城市所帶來的新商機。
發布日期:
談到臺灣的產業競爭力,就國內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產業而言,硬體設備製造技術跟軟體人才的養成已經有一定的水準,但考慮整體競爭力時,「創新」與「整合」還是最迫切需要的。目前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工業4.0、生產力4.0的發展方向都已陸續制訂出相關政策方針,政府積極打造「智慧臺灣」,藉由建構智慧型基礎環境,發展創新科技化服務,提供民眾安心便利的優質生活環境;然而隨著新技術如個人穿戴裝置、智慧居家、無人駕駛電動車、智慧交控、智慧金流物流、智慧醫療等概念逐漸進入民眾生活,如何解決民眾需求、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則成為城市治理與發展所需面對的重要挑戰。尤其在物聯網的時代,全球各國於智慧城市的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臺灣政府與相關業者更是卯足全力,積極擘劃未來的智慧城市藍圖。
發布日期:
身為智慧城市協訂重要催生者的巴塞隆納,十多年前開始推動基礎設施智慧化,將感測技術運用在廢棄物處理與智慧路燈照明,以提升處理效率與達到節能之效。而隨著科技技術的精進與網路連線的普及,巴塞隆納市政府與Microsoft與Bismart等資訊大廠合作,運用廣泛收集的大數據進行彙整分析,提供生活資訊與行政服務等多項指標,以提升市民生活便利性與市政參與度。
發布日期:
智慧城市的建設基礎來自於,是否能真正解決市民日常生活中迫切的問題,面對物聯網與數據經濟的趨勢,更有賴全民的信任和民間企業力量的共同參與,透過各種技術整合、感知定位等,進而發揮城市的競爭優勢,提升各項市政的加值應用。因此本文將分為智慧市政在「聯網」、「食」、「衣」、「住」、「行」、「育」、「樂」、「社會安全」、「關懷」、「能耗」共10大面向探討智慧市政的發展藍圖。
發布日期:
依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 於2011年3月報告指出,全世界221個城市居住了超過100萬的人口,到2030年,50億的人口將住在城市裡,且估計全世界每年大概有七千萬的人湧入都會型城市居住,因此都會型城市所要提供的服務需求大幅上升。
發布日期: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其所帶來的影響與效應正改變著大家的生活,無線網路、行動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等,都直接影響市民的生活型態與樣貌,因應民眾對資通訊服務與應用的需求不斷提升,臺北市政府積極規劃提供各項與科技結合的市政服務,智慧城市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發布日期:
臺北市是臺灣最早開始以智慧城市為政策目標的城市。臺北市領先全臺其他縣市,積極推動「臺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Taipei Free)」,Taipei Free啟用三年以來,獲得市民、外縣市民眾及國際觀光商務人士廣泛使用;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光纖到府」大幅提升市民的數位生活品質;「愛臺北市政雲」提供民眾77項市政服務,大幅提升施政透明度及行政效能。臺北市政府為因應雲端運算為科技產業帶來全新變革與衝擊,率先規劃全臺首座面積達4.3公頃之「雲端產業園區」。此外,臺北市為了因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創造有利國際投資之環境,以發展資訊、通信、生技等產業成為本市優勢產業主軸,更規劃將「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內湖科技園區」及開發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加以串連,打造面積達768.5公頃的臺北科技走廊,提供產業升級,再造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