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實踐「智慧城市新經濟」政策目標,結合民間產業、發揮市民創意、促進智慧化公共服務、產生新經濟、帶動資通訊產業發展及提升國際能見度,先於2015年邀集資通訊產業大廠及學界等領域專家成立「智慧城市委員會」,作為民間與政府溝通政策之平臺,規劃臺北市智慧城市相關政策。爾後,為落實以智慧方案解決市民需求的相關政策執行,凝聚產業與政府資源,遂於2016年3月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訴求公私協力及全民參與,介接民間創新資源和實證場域,共同打造智慧城市創新媒合之平臺。
發布日期:
臺北市擁有完善的資通訊軟硬體設施,加上科技走廊之產業聚落的擴散效應,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提升整體產業發展動能。因此,為激發臺北市智慧產業的創新能量,促成新創事業發展智慧創新應用,北市府持續整合市府與民間團體的各項創業資源及諮詢輔導機制,積極推動各項創新創業相關政策,激發創新思維與智慧產業發展的深度鏈結。
發布日期:
根據聯合國《世界都市化前景報告》指出,於2050年都市人口將超過全球人口的70%,且居住人口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將達到29個,以及幾個大城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魯爾區(Ruhr)、荷蘭蘭斯台德(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會帶來交通、安全、汙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但是城市智慧化發展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更可進一步提供人們舒適便捷的生活,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單一實際應用程度達到85%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2~2.5倍。另外,智慧城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之外,亦能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以及幫助永續環境的發展,因此驅使全球各國紛紛致力於智慧城市的發展。
發布日期:
智慧城市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後,儼然已是近十年來最炙熱的議題之一,全球各城市也相繼規劃與推動智慧城市相關的發展計畫,並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對於智慧城市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透過資通訊科技(ICT)的應用,使城市的居民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城市能更永續。爾後,各國科技業者(如思科cisco、微軟、飛利浦、西門子等)也紛紛投入智慧城市的領域,搶占智慧城市所帶來的新商機。
發布日期:
談到臺灣的產業競爭力,就國內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產業而言,硬體設備製造技術跟軟體人才的養成已經有一定的水準,但考慮整體競爭力時,「創新」與「整合」還是最迫切需要的。目前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工業4.0、生產力4.0的發展方向都已陸續制訂出相關政策方針,政府積極打造「智慧臺灣」,藉由建構智慧型基礎環境,發展創新科技化服務,提供民眾安心便利的優質生活環境;然而隨著新技術如個人穿戴裝置、智慧居家、無人駕駛電動車、智慧交控、智慧金流物流、智慧醫療等概念逐漸進入民眾生活,如何解決民眾需求、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則成為城市治理與發展所需面對的重要挑戰。尤其在物聯網的時代,全球各國於智慧城市的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臺灣政府與相關業者更是卯足全力,積極擘劃未來的智慧城市藍圖。
發布日期:
美國華盛頓特區之非營利研究機構「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機構」(GEDI),自2011年開始發表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I),用以進行全球創業發展評比。臺灣自 2012 年開始列入受評國家,今年度在創業態度的評分為54.4,全球排名第21;創業能力評分為53.6,排名第23;創業企圖心評分為74.0,排名第4,綜合這3大面向的總分為60.7,排名第16,在亞太地區排名第2,僅次於澳洲,領先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鄰近國家。
發布日期:
近幾年英國社會企業成長快速,在大城市與小鄉鎮皆能看見不同的運作模式,關懷對象不僅於長者、婦幼、失親等弱勢族群,更擴及到能源、生態等環境層面。布里斯托市的社會企業透過不同以往的經營思維,鼓勵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幫助社會經濟發展下被忽略的族群,打造更良善的社會氛圍。未來將透過城市間的合作,串聯官方與民間資源,建造創業家、支援組織、社會大眾間的交流網絡,提升經濟與社會文化層面的城市價值。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了營造友善的社會企業生態環境,打造優質的創業空間,於輔導創新創業相關計畫時,亦積極鼓勵社會企業申請相關的投資補助計畫,期嘉惠臺北市優質的中小企業。第4季介紹獲得獎勵補助的優質社企創業家,分別為關懷棄兔議題的「友愛兔企業有限公司」(Friend Rabbit)、關注年長者社區照顧及身體機能老化的「愛關懷」(iCare),帶領民眾深入瞭解社企創業家的感人故事。
發布日期:
行政院自2014年宣告社企元年正式啟動,並發布「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以「提供友善社會企業發展環境」、「強化社會企業經營體質」及「建構社會企業網絡與平臺」作為三大目標,以期達到「營造有利於社會企業創新、創業、成長與發展的生態環境」之方案願景。同時,相關部會亦將協助社會企業尋找公有地,並以合理租金提供社企創業使用,以政府的力量和民間共同推動社會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塑造社會企業友善發展環境,鼓勵社企永續經營,自103年度開始推動相關計畫。104年起擴大輔導家數,推動「中小企業品牌拓展計畫-輔導社會企業品牌形象建立與推廣」、105年延續辦理「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專案輔導超過20家在地社會企業,並透過一系列推廣活動,帶動市民更深入瞭解社會企業在臺灣與全球各地的發展脈絡。
發布日期:
社會企業在歐美先進國家已被證明是一個可永續經營、擴張並持續性實質解決社會問題的商業模式。因應社會企業創業風潮之下,政府相關單位應持續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並推動企業透過各種形式或資源參與社會企業的運作,以經濟發展及鼓勵社會創新的方向規劃各項社會企業政策。另一方面,運用社會創新理念支持公司朝向B Corp認證,在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過程當中,體現關懷社會、回饋社會的使命,期能妥善運用B Corp認證過程來建構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創新的商業模式。
發布日期:
B型企業(B Corp)認證評估的是一家企業包括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社區經營和對客戶影響力等五個面向的表現,B型企業運動的真正價值所在就是要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效益影響評估(BIA)做為企業標竿學習的工具,來評量企業除了財務指標外的表現,讓企業的發展朝向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Best for the World),替全體利害關係人創造共益、更長久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