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許多先進國家利用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形式運作的微創業已展現相當成效,近年來臺灣也吹起這股風潮,臺北市科技產業設計創新計畫(Taipei Co-Space)以開放空間、整合資源、開放創新的概念,提供有想法的設計人才進駐,不僅是空間,更是創業家孕育搖籃。
發布日期:
身為智慧城市協訂重要催生者的巴塞隆納,十多年前開始推動基礎設施智慧化,將感測技術運用在廢棄物處理與智慧路燈照明,以提升處理效率與達到節能之效。而隨著科技技術的精進與網路連線的普及,巴塞隆納市政府與Microsoft與Bismart等資訊大廠合作,運用廣泛收集的大數據進行彙整分析,提供生活資訊與行政服務等多項指標,以提升市民生活便利性與市政參與度。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向國際傳達「臺北設計」的優質形象,廣邀全世界創意設計工作者、設計科系師生,以及熱愛設計的人士,成功舉辦第八年「臺北設計獎」,以臺北市作為創意設計匯流平臺,藉以發掘具有商機潛力的創意設計,並鼓勵運用通用設計理念,改善城市經濟、社群、環境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使用者更和諧、安全與便利的生活。
發布日期:
智慧城市的建設基礎來自於,是否能真正解決市民日常生活中迫切的問題,面對物聯網與數據經濟的趨勢,更有賴全民的信任和民間企業力量的共同參與,透過各種技術整合、感知定位等,進而發揮城市的競爭優勢,提升各項市政的加值應用。因此本文將分為智慧市政在「聯網」、「食」、「衣」、「住」、「行」、「育」、「樂」、「社會安全」、「關懷」、「能耗」共10大面向探討智慧市政的發展藍圖。
發布日期:
依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 於2011年3月報告指出,全世界221個城市居住了超過100萬的人口,到2030年,50億的人口將住在城市裡,且估計全世界每年大概有七千萬的人湧入都會型城市居住,因此都會型城市所要提供的服務需求大幅上升。
發布日期: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在「2014 年智慧展看智慧聯網發展趨勢」一文中提及,自2012年起,全球約有80 億台連網裝置,主要以手機、平板及NB 為主,預估至2020 年有500億台連網裝置,隨著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快速提升,其將成為整合核心,帶動機器與機器間 (Machine to Machine, M2M) 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普及應用,其中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與物聯網應用發展將趨於多元化。
發布日期: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其所帶來的影響與效應正改變著大家的生活,無線網路、行動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等,都直接影響市民的生活型態與樣貌,因應民眾對資通訊服務與應用的需求不斷提升,臺北市政府積極規劃提供各項與科技結合的市政服務,智慧城市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發布日期:
西門町的形成源自於日據時代就被殖民者規劃成井字形的娛樂特區,這裡有小香港、刺青街、電影街、川菜街、美國街、明太子街等多個具特色的巷弄,除了見證歷史外,更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而曾是臺北第一街的「艋舺」,不但有臺灣首座的華西街夜市,隨著國際脈絡的接軌,結合周遭的龍山寺地下街、大理街服飾店等保留其深厚的文化特色,除了具有歷史意義外,這裡也經常舉辦許多具有教育意義有趣又好玩的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參與。
發布日期:
柏克萊很少人會以「商圈」的概念定義這個充滿激進傳奇的城市。城市裡的商舖,商品與商人卻烙印著從上個世紀民權運動開始的民主光環,一個十萬人不到的小城市能夠在這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持續守護著前人的價值觀進而養成獨一無二的民主品牌。 成功的商業模式需要透過市場機制的篩選挑戰,然而民主公平正義的精神轉化為【合作-共享】的經營模式,可以先從三個方向開始研究與輔導:1.種子資金/天使資金的提供:對於創業或經營團隊提供相對開放的資金周轉機會,經營模式的審核需要相對有彈性及開放性。2.企業網絡的共同推廣行銷:對於企業的各種品牌及公司,有共同的推廣行銷平台以及活動,讓國內外市民及旅遊者知道臺北市這些具有民主公平正義內涵的商家在哪裡?3.企業相關行銷營運研究:對於目前全球及國內企業的營運模式進行調查研究。整體理解當民主公平正義成為經營模式的過程中,主要關卡及潛力。臺北市已經成功地被定位成當代小確幸生活文化之都。惟有從多元的高度與格局定義臺北市,才能有立場的發展業態創新的【合作-共享】企業,有尊嚴地詮釋臺北市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
發布日期:
商圈輔導的目的即為營造地方的商業環境,使原本單打獨鬥、互相競爭的店家,在參與商圈計畫後,致力商店街街道景觀重塑的工作,提升商店競爭優勢,並朝向品牌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而創造差異化特色是拉開彼此競爭差距的關鍵。從形象商圈到魅力商圈,全臺各地到處可見許多縣市區域成立商圈組織,但真正能夠永續經營且持續吸引消費市場注目者,必須考量的做法包括:設定消費族群、具備創新與創意的經營與產品、要有品牌視覺的概念。此外,商圈的經營與整合須透過以捷運樞紐為基調、融合設計元素營造商圈特色此兩面向進行,同時有關品牌商圈的做法宜考量商圈再造、商圈發展的管理、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拓展國際知名度。當休閒經濟時代來臨,旅遊不再是走馬看花,而是強調在地文化與生活的體驗,多元繽紛的臺灣商圈,處處充滿著驚喜,而政府與民間「積極點亮商圈品牌力,打造文創新風潮」,正等著全民一起來體驗。
發布日期:
透過不同城市之間的居住經驗,回頭看看臺灣的「住商混和」模式所支持的都市空間所發展出一種方便的居住型態,卻是一種特色。因此,都市規劃能做的是不斷透過實驗,衡量生活與產業的現實,找到一套可以永續運作的機制共創。城市治理機制的關鍵在於過程需廣納與激盪城市的種種力量,共同建構面對不同階段問題與機會,並往前進的都市發展共識,過程中會孕生許多俱有城市在地智慧的可運作機制。隨著時間的累積,「住商混和的線性街道」或是「夜市」已經發展成為臺北市「商圈」的種種型態,許多城市規劃者用「文化地景」來描述這樣的城市經驗,其豐富的文化意涵,是生活方式,也是觀光的內容。
發布日期:
2全球各地發展成熟的大都市,隨著人口增長壓力與經濟發展誘因,無不積極推動都市更新。日本東京都內近十多年來的區域振興,以六本木地區為標竿,將原本的老舊國民住宅社區,成功轉型為包含住宅、商業、文化、旅遊等複合式生活圈。東京車站周邊密集的商業大樓,藉由先建後拆方式逐步完成連鎖型都市更新計畫,以及車站本體的復舊計畫,帶來周邊商圈新樣貌。為迎接2020東京奧運,新的都市計畫早已啟動,2014年開幕的虎之門之丘為複合式住商大樓,不僅帶動周邊區域更新,同時東京奧運重要道路之一的環狀2號線,更是直接穿越虎之門之丘下方,展現未來城市的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