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運動行銷是指在特定的場地、針對目標族群、進行一段期間的聚焦行銷,多半採用置入式行銷的操作方式,藉由少許的投入成本花費,產生龐大的經濟效益。正因如此,全球各國/城市積極爭取運動賽事主辦權,藉此塑造國家/城市的形象,而新建的運動設施可作為永續保存的資產,在舉辦過程中也可對周邊產業帶來工作機會、提升賽事籌備的知識技能等,顯見大型賽事所創造的效益有助於運動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國家/城市開啟另一波成長動能。
發布日期:
迎接2017臺北世大運,身為主辦城市的臺北市政府於相關的軟硬體建設、志工招募培訓,以及運動行銷贊助活動等工作皆已陸續到位。然而,活動賽事舉辦後更應積極思考如何透過在地的人文特色來吸引更多來自國外觀光客的目光並帶動經濟成長,進而改善民眾運動參與的習慣,因此建議未來運動產業的發展策略,建議可從產業基礎資料的建置、產業聚落與異業結盟、大數據的結合等策略著手,期打造友善的運動環境,提升民眾參與運動的比例,為運動產業注入新活力。
發布日期:
根據國際調查機構估計,全球運動產業未來三年產值成長率將超過6%,顯示全球運動產業不僅商機龐大,且成長動能相當強勁。整體運動產業策略的規劃,必須從運動文化的推廣、發展、運動經濟的擴散效益等作審慎評估,因此檢視目前我國運動產業發展概況,建議相關政府單位可從運動產業的政策規劃面著手,邀集國內外產官學研界的專家共同參與,同時從基礎的軟硬體設施完善其相關配備,與國際運動機構或組織互動交流,拓展能見度,從基層教育體系紮根運動文化。
發布日期:
根據Garmin統計,2015年臺灣在運動產業規模約新台幣1.11兆元,其中路跑每年創造的商 機已經超過新台幣160億元。近年來不僅路跑活動參賽民眾屢創新高,各類主題路跑活動也 越來越多元;若進一步推估賽事活動的經濟產值,從參賽費用、交通食宿、周邊配備商品等 所創造的商機潛力驚人,間接驅動有志從事運動休閒領域的民眾投入相關產業。本期將分別 介紹獲得「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品牌補助的二個案例,分別是由極地超馬好手林 義傑打造「極地運動家SURPERACE」,以及獲得創業補助的「森林跑站」,跑者能量的最 佳補給站。
發布日期:
2017世大運所需之各項賽會需求,已積極邀集企業共同運用「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品牌的擴散效益,創造商業及文化的附加價值,拓展全球市場的經營版圖。企業參與方案分成四級贊助商的參與合作方式,並依合作規模提供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公關網絡、行銷優勢與宣傳資源等專屬回饋權益。截至5月底贊助總價值可超過新臺幣13億元,透過企業鼎力相助,將打造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世大運。
發布日期:
為迎接2017臺北世大運,各種競賽的國際級專業運動場館都已陸續建置完工,讓各國選手都能安心在完善的專業場館展現亮眼的佳績;另一方面,為帶動全民參與之熱潮,臺北市政府除了搭配國際及國內體育活動、臺北市大型活動等賽事項目,亦透過電視、平面、網路、戶外等媒體管道,進行世大運行銷宣傳,藉此打造臺北市成為充滿健康活力的運動生活城市,一起為世大運加油!
發布日期: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透過廣布的物聯網設備與高普及率的智慧型手機,積極投入發展智慧城市,期望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創業,帶領城市走向智慧與永續發展。透過數據蒐集平臺、智慧基礎設施、私人企業參與,建構各領域的智慧城市服務,如開放大數據供各界創造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資源最適化的解決方案,提供城市永續發展的基石。同時開放城市作為智慧服務的試驗場域,吸引外資與人才投入創業,也期望激盪出創新想法,帶給市民更智慧的生活環境。
發布日期:
全球創業觀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為目前國際上最具規模的大型創業研究調查計畫,自 1997 年起由美國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和英國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聯合發起,為瞭解全球創業活動態勢與變化,針對各國創業者之早期創業階段概況進行比較分析,其調查研究結果可作為全球制定國家創業政策的參考。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不遺餘力,於2017年2月21日至24日和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臺北市電腦公會在南港展覽館舉辦全球最大的智慧城市交流平台—「2017智慧城市展」,邀請29 國家、54 位城市首長和代表,來臺交流智慧城市發展之經驗,展覽主題為「以物聯網建設智慧城市」,,參加的廠商約200家,展出規模達900個攤位、9個國內縣市政府及6個海外城市的智慧城市應用願景主題館、逾40場主題論壇等,吸引超過15萬人次參觀與2萬多位專業人士到訪,為臺灣歷年來規模最大的城市交流活動。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實踐「智慧城市新經濟」政策目標,結合民間產業、發揮市民創意、促進智慧化公共服務、產生新經濟、帶動資通訊產業發展及提升國際能見度,先於2015年邀集資通訊產業大廠及學界等領域專家成立「智慧城市委員會」,作為民間與政府溝通政策之平臺,規劃臺北市智慧城市相關政策。爾後,為落實以智慧方案解決市民需求的相關政策執行,凝聚產業與政府資源,遂於2016年3月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訴求公私協力及全民參與,介接民間創新資源和實證場域,共同打造智慧城市創新媒合之平臺。
發布日期:
臺北市擁有完善的資通訊軟硬體設施,加上科技走廊之產業聚落的擴散效應,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提升整體產業發展動能。因此,為激發臺北市智慧產業的創新能量,促成新創事業發展智慧創新應用,北市府持續整合市府與民間團體的各項創業資源及諮詢輔導機制,積極推動各項創新創業相關政策,激發創新思維與智慧產業發展的深度鏈結。
發布日期:
根據聯合國《世界都市化前景報告》指出,於2050年都市人口將超過全球人口的70%,且居住人口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將達到29個,以及幾個大城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魯爾區(Ruhr)、荷蘭蘭斯台德(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會帶來交通、安全、汙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但是城市智慧化發展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更可進一步提供人們舒適便捷的生活,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單一實際應用程度達到85%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2~2.5倍。另外,智慧城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之外,亦能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以及幫助永續環境的發展,因此驅使全球各國紛紛致力於智慧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