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提升傳統市場競爭力,積極輔導轉型與升級,包括推動傳統市場交易轉型、提升E化支付的便利性;為提升傳統市場及夜市食品安全管理,率先全國建置「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食安資訊透明有保障;為推動垃圾減量、節能減碳、保護環境及維護市民健康,推廣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建立安心環保的用餐環境;此外,鼓勵市場攤商在收市後將可食用的生鮮食材捐贈,透過盛食平台,協助弱勢團體,讓食物資源能有效運用。
發布日期:
臺北市市場處從營運規劃、空間活化、環境改造等層面著手,期提升傳統市場使用者滿意度,並以提供市民優質的市集購物環境,打造整潔明亮健康快樂市集為願景。邁入第12個年頭的「臺北傳統市場節」展現臺北市在地人文和生活風貌,定期評選公有市場最高榮譽的「天下第一攤」金賞大獎,以及「經濟部品牌市集、優良市集及樂活名攤評核」、臺北市市集營運評鑑等,期挖掘出優秀的攤商,作為借鏡獲獎攤商成為觀摩學習之示範場域,打造市集亮點,提升整體競爭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為保留傳統市場文化、照顧攤商生計,積極推動市場改建、整建與轉型活化,盤點各大市場現況,針對市場的營業管理、場所安全、環境整潔、食品衛生及組織健全進行全面性的整頓,並投入新台幣263.2億元推動六大市場改建工程,其中大龍市場、南門中繼市場、環南中繼市場即將於2019年底前完成進駐,成為居民與攤商關注的焦點,可望帶動周遭產業發展。此外,北市府不僅投入大筆資源在硬體設備與空間環境的整建改善,也積極協助市場自治會及攤商提升軟體品質,其中「士東市場」引入新穎設計成功再造,「新富町文化市場」活化歷史古蹟成功轉型,成為傳統市場邁向「現代化」的最佳範例。
發布日期:
傳統市場透過「市場輔導2.0」的模式,針對場域的轉型與改變,從市場品牌與節慶活動連結、串接電商或網購模式的E化服務、社群平台經營等,進階到市場攤位的整體設計改造與包裝,以及輔導攤商創新行銷概念與工具運用,促進攤位朝向品牌化、電商化發展,呈現多元差異化的特色形象,讓傳統市場能在時代變遷中,藉由創新轉型提升自身競爭力。
發布日期:
各地市場像是窺看城鎮的窗口,展現常民生活氣息、地方食物特色。本文以美國西雅圖派克市場、加拿大蒙特婁水岸市場為案例,剖析市場興衰、城市紋理及相關基礎設施的關連性,反思傳統市場的價值存續,而市場移置改建須顧及其舊城中心的調整疏通, 改造的同時也納入回應城市當代議題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
為支持創新科技應用與新創企業發展,北市府產業發展局與數位時代等單位再度攜手舉辦「2019年未來商務展」,於4月18~20日在花博爭艷館盛大展開,北市府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創企業投入新興科技創新研發,不僅提供投資獎勵補貼、創新補助、新創事業低利融資貸款,同時也積極與民間企業協力開闢創新育成基地,助未來商務發展一臂之力。而隨著網路經濟興起與新興科技應用,傳統商圈面臨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北市府於2019年4月26日舉辦「台北共好-2019台北市商圈發展與創新論壇」,並研擬「商圈心動力發展白皮書(草案)」,規劃CHARM五大施政策略,將持續與在地對話,輔佐店家整合虛實通路,打造更為舒適的商圈購物體驗,共同推動地方特色產業。
發布日期:
臺北市商業處以發展特色產業、營造多元商圈為重要施政的策略主軸,藉由促進各商圈、店家、產業的整合交流,匯聚商圈產業特色及時令節慶議題推廣行銷活動,並輔以各項計畫行動方案,達到提升店家營業額、消費者滿意度及城市品牌行銷三大目標。本篇文章聚焦城市美食產業推廣計畫、美食店家再造計畫、傳統店家改造計畫、台北友善店家計等特色產業發展相關計畫的推動亮點與成果。
發布日期:
西門町的形成源自於日據時代就被殖民者規劃成井字形的娛樂特區,這裡有小香港、刺青街、電影街、川菜街、美國街、明太子街等多個具特色的巷弄,除了見證歷史外,更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而曾是臺北第一街的「艋舺」,不但有臺灣首座的華西街夜市,隨著國際脈絡的接軌,結合周遭的龍山寺地下街、大理街服飾店等保留其深厚的文化特色,除了具有歷史意義外,這裡也經常舉辦許多具有教育意義有趣又好玩的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參與。
發布日期:
柏克萊很少人會以「商圈」的概念定義這個充滿激進傳奇的城市。城市裡的商舖,商品與商人卻烙印著從上個世紀民權運動開始的民主光環,一個十萬人不到的小城市能夠在這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持續守護著前人的價值觀進而養成獨一無二的民主品牌。 成功的商業模式需要透過市場機制的篩選挑戰,然而民主公平正義的精神轉化為【合作-共享】的經營模式,可以先從三個方向開始研究與輔導:1.種子資金/天使資金的提供:對於創業或經營團隊提供相對開放的資金周轉機會,經營模式的審核需要相對有彈性及開放性。2.企業網絡的共同推廣行銷:對於企業的各種品牌及公司,有共同的推廣行銷平台以及活動,讓國內外市民及旅遊者知道臺北市這些具有民主公平正義內涵的商家在哪裡?3.企業相關行銷營運研究:對於目前全球及國內企業的營運模式進行調查研究。整體理解當民主公平正義成為經營模式的過程中,主要關卡及潛力。臺北市已經成功地被定位成當代小確幸生活文化之都。惟有從多元的高度與格局定義臺北市,才能有立場的發展業態創新的【合作-共享】企業,有尊嚴地詮釋臺北市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
發布日期:
商圈輔導的目的即為營造地方的商業環境,使原本單打獨鬥、互相競爭的店家,在參與商圈計畫後,致力商店街街道景觀重塑的工作,提升商店競爭優勢,並朝向品牌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而創造差異化特色是拉開彼此競爭差距的關鍵。從形象商圈到魅力商圈,全臺各地到處可見許多縣市區域成立商圈組織,但真正能夠永續經營且持續吸引消費市場注目者,必須考量的做法包括:設定消費族群、具備創新與創意的經營與產品、要有品牌視覺的概念。此外,商圈的經營與整合須透過以捷運樞紐為基調、融合設計元素營造商圈特色此兩面向進行,同時有關品牌商圈的做法宜考量商圈再造、商圈發展的管理、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拓展國際知名度。當休閒經濟時代來臨,旅遊不再是走馬看花,而是強調在地文化與生活的體驗,多元繽紛的臺灣商圈,處處充滿著驚喜,而政府與民間「積極點亮商圈品牌力,打造文創新風潮」,正等著全民一起來體驗。
發布日期:
透過不同城市之間的居住經驗,回頭看看臺灣的「住商混和」模式所支持的都市空間所發展出一種方便的居住型態,卻是一種特色。因此,都市規劃能做的是不斷透過實驗,衡量生活與產業的現實,找到一套可以永續運作的機制共創。城市治理機制的關鍵在於過程需廣納與激盪城市的種種力量,共同建構面對不同階段問題與機會,並往前進的都市發展共識,過程中會孕生許多俱有城市在地智慧的可運作機制。隨著時間的累積,「住商混和的線性街道」或是「夜市」已經發展成為臺北市「商圈」的種種型態,許多城市規劃者用「文化地景」來描述這樣的城市經驗,其豐富的文化意涵,是生活方式,也是觀光的內容。
發布日期:
2全球各地發展成熟的大都市,隨著人口增長壓力與經濟發展誘因,無不積極推動都市更新。日本東京都內近十多年來的區域振興,以六本木地區為標竿,將原本的老舊國民住宅社區,成功轉型為包含住宅、商業、文化、旅遊等複合式生活圈。東京車站周邊密集的商業大樓,藉由先建後拆方式逐步完成連鎖型都市更新計畫,以及車站本體的復舊計畫,帶來周邊商圈新樣貌。為迎接2020東京奧運,新的都市計畫早已啟動,2014年開幕的虎之門之丘為複合式住商大樓,不僅帶動周邊區域更新,同時東京奧運重要道路之一的環狀2號線,更是直接穿越虎之門之丘下方,展現未來城市的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