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商圈的特殊性不僅來自其創意體驗和建築環境,還包括節慶活動和多樣化的餐飲選擇,這些都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關鍵因素,因此,為吸引年輕消費者和國際遊客,商圈必須突出其獨特性,另一方面,透過社群媒體與消費者建立連接並提升品牌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發布日期:
杭州湖濱智慧商圈是中國大陸的典範,融合智慧科技改造商業生態。從智慧「燈桿」到智慧商業、停車、金融等多方面的創新應用,提升商圈的營運效率和消費體驗。透過大數據分析,商圈精準招商,引進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家,促進商業發展。商業服務模式的創新與夜經濟融合,使商圈營造開放、共享的生態系統,提供更多元化、便捷化的消費體驗。
發布日期:
溫哥華做為加拿大的氣候行動領頭羊,推動綠色能源和碳稅政策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其政策包括綠色城市2020行動計畫、2050年可再生城市戰略和零排放新建築戰略,目標是減少碳排放並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2024年起,市政府實施年度溫室氣體及能源限制,2030年減少大型建築物碳排放量50%,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溫哥華還推動智慧建築和綠色屋頂等措施,並透過經濟委員會和加拿大政府支持企業永續發展,推動氣候教育和公眾參與。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積極達成淨零碳及社會永續發展目標,透過與內科園區企業合作並推廣ESG原則,實施綠色交通計畫,以提高交通效率並實現環保目標。此外,北市府藉由發行社會責任債券資助捷運路網建設,為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提供財務支持,展示了對於永續發展的承諾。
發布日期:
為配合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臺北市政府鼓勵住宅和社區從節能減碳,轉型為創能、儲能及節能的永續能源應用,促進公私協力共同推動全民參與淨零排放。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通過自願減碳取得碳權,以提高減碳誘因,加速業界的深度減碳。
發布日期:
碳定價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策略,透過將碳排放成本內部化來促使企業減碳。全球主要使用排放交易機制(ETS)和碳稅(carbon tax)兩種機制,ETS設立總量管制,企業可在排放額度內交易;碳稅則對每單位碳排放徵稅。內部碳定價(ICP)幫助企業提前適應外部機制,預計未來更多企業將採用。碳交易市場分為強制性和自願性,兩者在原理、用途、價格上均不同,過多的混淆資訊可能引發風險,因此企業需系統了解政策和術語,避免誤解,並制定務實的低碳轉型策略,以應對碳定價時代的挑戰。
發布日期:
《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實施,確立碳定價措施,推動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企業需透過碳盤查計算碳費,並採取減碳措施以減少碳費支出。2024年預告的碳費徵收子法規定了具體徵收方式及減量額度使用方式,並針對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提供過渡機制,企業在選購國際碳權時,應注意品質及合規性,並進行盡職調查,才能有效達成減碳目標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發布日期:
丹佛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交通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其智慧交通系統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旨在實現城市交通系統智慧化與可持續發展。丹佛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動智慧交通系統發展,並通過多元參與管道了解市民需求,制定貼近市民利益的政策,體現政府為打造更智慧、更便捷、可持續城市的決心。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正積極推進以AI為核心的智慧城市轉型,以提升市政服務的數位便利性。為因應AI和大數據技術的快速進展,北市府正著手構建資料共享平台,強化數據驅動的各項施政決策,並透過市民參與和強化公私部門合作,讓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和高效率。
發布日期:
全球正面臨著氣候變遷加劇、資源耗竭、技術迭代等多重挑戰,促使產業、政府、學術界和研究機構皆投身相關研究與行動,探討如何透過數位科技與永續創新取得突破,在動盪的變局下尋求轉型契機和發展動能。其中,城市作為全球近六成人口的主要居住環境,其發展趨勢與相應的解決方案自然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發布日期:
隨著全球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城市發展正面臨著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應運而生,結合AI、IoT等前沿數位技術,為城市提供更智慧、更高效的解決方案,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面對智慧城市應用趨勢,以AI為導向建立智慧城市,聚焦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和AI物聯網等。在2024智慧城市展上,北市府融合安全、運動、未來三大城市願景來推動政策計畫,藉由導入多種智慧基礎建設來為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鋪陳,急欲將臺北市打造成國際指標未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