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2016年2月全球創業觀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發布了第17個年度報告「全球創業觀察2015年度全球報告」,調查範圍涉及62個經濟體,本篇將從「社會價值」、「自我感知」、「創業活動」、「歇業原因」、「年齡分布」、「業別分布」及「預期創造就業機會」等面向,以我國為主要分析對象,並與亞洲與大洋洲其他經濟體進行比較。
發布日期: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在「2014 年智慧展看智慧聯網發展趨勢」一文中提及,自2012年起,全球約有80 億台連網裝置,主要以手機、平板及NB 為主,預估至2020 年有500億台連網裝置,隨著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快速提升,其將成為整合核心,帶動機器與機器間 (Machine to Machine, M2M) 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普及應用,其中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與物聯網應用發展將趨於多元化。
發布日期:
臺北市「StartUP@Taipei」創業平臺於2015年3月底正式啟動,這個多元的創業平臺不僅整合來自各方的創業資訊,更匯整中央48項創業相關資源,提供創業者一站式諮詢服務。此外,也規畫創業導師領航團、混世代創業集思會議、2015創業明日之星選拔等配套措施,透過市府團隊的努力激發創業者更多創新創業的能量。
發布日期:
中央與臺北市政府提供最豐富且完整的創業輔導資源與創業的場域,解決青年朋友在創業過程中,因缺乏場域與資源而屢屢碰壁的困境。以下將介紹圓山花博的台灣新創競技場、青年創業圓夢網、金華青創基地、臺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等,如何協助青年創業圓夢,帶動經濟活水。
發布日期:
如果將「創業臺北」當作一個品牌經營與行銷,那麼經營者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呢? 若把政府視為企業,臺北創業環境視為產品,扶植臺灣新創、或讓世界各地的企業來台成立公司、消費貢獻稅金,視為營收。那麼先要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是一個生產導向、還是營銷導向、還是體驗導向的公司呢?
發布日期:
最近參加許多研討會、論壇,一個相同的話題總是被提出:「秘書長,你覺不覺得創業被推動的有點浮濫?」 面對政府官員,我會說:「還早呢,臺灣的創新、創意還沒有真正被激發。」面對創業團隊,我會說:「如果你是衝著政府的補助而創業,那請趁早收手吧!」面對天使投資人,我會說:「投資還嫌少?以機率來說,投資的金額越多,成功的機會則越高。」
發布日期:
「這是一個最壞的年代,卻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近年來,在不樂觀的大環境中,創業風潮逆勢興起,彷彿成為當今的顯學。2015年臺灣在「全球創業精神指標」(GEI)中名列全球第8、亞洲地區第1,除了全球化時代互聯與行動網路的興起,隱藏在這個趨勢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和未來展望,亦非常值得我們思索與探求。
發布日期:
20年內催生10位諾貝爾獎得主、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全國識字率達百分之百、建國66年來沒打過敗仗、國土三分之二是沙漠卻能外銷乳酪與鮮花、一年平均只有30天降雨卻從不缺水,以上種種形容不是存在電影當中,也不是童話王國,而是真實存在的強悍小國─以色列。
發布日期:
多年前的金融風暴從美洲蔓延至歐洲推倒了許多產業巨人,緊接著歐債危機爆發,更加劇了各國失業問題,尤其是青年族群影響甚鉅。許多國家為了解決青年失業問題,除了全力在漸趨失衡的勞動市場中尋找工作機會,更積極協助青年開創自我事業的契機。過去美西矽谷創業形象獨占鰲頭,吸引全球各地創業資源湧入,如今美東的大波士頓地區急起直追,透過和校園合作,共同培育青年創業基礎。而位處歐洲門戶的蕞爾小國-荷蘭,在歐洲普遍失業率偏高情況下,首都阿姆斯特丹建構的自由、開放、創意環境,也為青年與創業者孕育源源不絕的創意計畫,開啟青年以新世代創新思考及技術優勢,掌握自己方向打造新型態產業。
發布日期:
為營造友善創業環境,充實創新能量,臺北市政府推動成立創意經濟推動辦公室,整合臺北生活實驗室、臺北創新創業平台、臺北產業激勵計畫、臺北城市產業論壇、臺北人才庫計畫及臺北產經資料庫等6大專案,其中2015年3月成立的「臺北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 @ Taipei)」為創意經濟推動辦公室推出之第1個行動方案,目的在協助可以改善公共生活,卻苦無實驗場域以致無法產業化的創新發明,以臺北做為實驗場,集結所有創新、創業者進行所有可能的創新實驗。
發布日期:
創業首選在臺北:臺北市政府為鼓勵年輕創業家勇敢創業、實現夢想,配合各項產業發展獎勵及補助計畫,創新投資於臺北市。而2013年開辦的「好當家創業投資推展及行銷計畫」更是創業的好幫手,創業服務辦公室除了提供各項諮詢服務,更架設臺北市創業資源網站平臺及交流服務,並舉辦亞太創業競賽等。「臺北創新實驗室」的成立則讓創做為完備產業發展的政策工具。除了修訂「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提高創新研發計畫補助金額,更增訂創業、創新育成及品牌建立等計畫補助,鼓勵青年開創事業、產業創新育成、提升企業研發投入,乃至企業發展品牌與通路等,獎勵企業業青年能藉由該平臺的搭建,相互交流激盪,創造商機,試辦期間免費提供微型企業創業者或自由工作者共同辦公空間。臺北市政府期許這些資源的提供,以協助新創企業或有創業理想的青年在臺北市成長茁壯。
發布日期:
英國首都倫敦在不到十年之內,迅速成為歐陸最大的科技創業重鎮,其中一個創業組織「Coadec」針對融資管道、人才引進、數位基礎建設及場館、法規、數位政府五大面向,提供關鍵政策建議,也可做為臺北市參考學習創新政策的規劃方向。包含對於高淨值及高所得人群課徵房產稅,配套推出投資新創公司可抵稅的方案;針對新創產業所需的策略型人才,推出適當的移民政策及配套措施;盤點閒置空間給新創團隊限期免費使用,並推出簡易使用的辦公室租用APP;多觀察新的網路行為及商業模式,透過修法降低法規對於新創事業規範;學習開放資料、政務公開的精神,並鼓勵中小企業爭取政府資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