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行政院自2014年宣告社企元年正式啟動,並發布「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以「提供友善社會企業發展環境」、「強化社會企業經營體質」及「建構社會企業網絡與平臺」作為三大目標,以期達到「營造有利於社會企業創新、創業、成長與發展的生態環境」之方案願景。同時,相關部會亦將協助社會企業尋找公有地,並以合理租金提供社企創業使用,以政府的力量和民間共同推動社會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塑造社會企業友善發展環境,鼓勵社企永續經營,自103年度開始推動相關計畫。104年起擴大輔導家數,推動「中小企業品牌拓展計畫-輔導社會企業品牌形象建立與推廣」、105年延續辦理「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專案輔導超過20家在地社會企業,並透過一系列推廣活動,帶動市民更深入瞭解社會企業在臺灣與全球各地的發展脈絡。
發布日期:
社會企業在歐美先進國家已被證明是一個可永續經營、擴張並持續性實質解決社會問題的商業模式。因應社會企業創業風潮之下,政府相關單位應持續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並推動企業透過各種形式或資源參與社會企業的運作,以經濟發展及鼓勵社會創新的方向規劃各項社會企業政策。另一方面,運用社會創新理念支持公司朝向B Corp認證,在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過程當中,體現關懷社會、回饋社會的使命,期能妥善運用B Corp認證過程來建構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創新的商業模式。
發布日期:
B型企業(B Corp)認證評估的是一家企業包括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社區經營和對客戶影響力等五個面向的表現,B型企業運動的真正價值所在就是要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效益影響評估(BIA)做為企業標竿學習的工具,來評量企業除了財務指標外的表現,讓企業的發展朝向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Best for the World),替全體利害關係人創造共益、更長久的繁榮。
發布日期:
社會企業強調兼顧社會價值與獲利能力的雙重目標經營,其運作方式是整合各方資源,以支持社會企業的創新觀念,並進而採取帶來改變的社會行動。因此鼓勵社會企業參與並解決社會問題時,應該從更高的社會角度審視,政府的任務是建立社會企業生態系統,並積極做好社會企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人才培育、微型貸款、銷售通路,創業育成與輔導等服務。
發布日期:
歐洲百年來的金融大城倫敦,為解決金融海嘯引發就業市場失衡的經濟危機,英國政府著手展開投入科技業與創新創業。2010年在老街區打造東倫敦科技城(Tech City),以吸引創業團隊進駐,活絡創業交流能量;爾後為吸引國外創業人才,於2013年啟動天狼星計畫(Sirius Programme)提供創業資金與培訓課程。同時,英國政府因應開放數據(Open data)潮流,於2012年成立開放資料研究院(Open Data Institute, ODI),讓更多有志者結合大數據技術開創新的服務,不僅帶動了許多創業機會,也促進市政治理透明化與公共福祉向上提升。而倫敦的金融人才,結合科技與創業兩項元素,帶起新一波的「金融科技」(Fintech)創業,創新者運用行動科技滿足消費者的金流需求,快速、便利的新型態金融服務,亦挑戰傳統金融業冗長的作業模式。
發布日期:
全球各地,因金融產業環境、基礎建設、行動裝置普及率和監管機關態度等發展條件不同,各式各樣的創新創業模式亦正在蛻變中。艾揚科技(ICE Technology),於2012年申請「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補助「金融交易智能決策服務創新平臺」,運用即時訊息的傳遞技術與金融交易服務整合的能力,提供投資人評估投資成本決策的輔助工具,降低交易風險。群信行動(ADTC)於2015年申請「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時,即著重於勞工與薪資的補助,以期達到行動支付的普及與高度應用為目標者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內容,引領行動支付在臺灣的快發展速與產業升級。
發布日期:
全球各地瘋創業,臺灣亦是積極打造友善的創業環境,舉凡中央政府與各個地方政府都推出各種創業鼓勵方案,民間的育成中心、創業加速器、共同工作空間、創客空間等更是蓬勃發展。然而,對於一家新創公司而言,要打響新創品牌形象被視為需要克服的重要課題,筆者建議可運用國際市場、創業經紀人、各種創業競賽及活動及創櫃板來塑造更高層次的品牌等四大策略。臺灣的新創公司能夠善用各種策略點亮自己的品牌,不僅在國內發光,也在國際鎂光燈下擁有屬於自己的舞臺,更重要的是要能將品牌形象轉化為資本市場的價值,才能取得足夠的燃料,讓創新之火一直延燒下去!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力推青年創業為未來市政發展重點之一,為營造創業聚落,提供一站式的創業服務,積極盤整臺北市既有且待活化利用空間,持續整合中央及民間育成中心或共同工作空間,規劃建置創業者一個創業交流平台,提供場地及創新基地公用設備給創業者使用,期望打造臺北市成為青年實現夢想的友善創業城市。根據「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的統計資料,目前臺北市的創業基地包括26間育成中心、32間投資機構、29處共同工作空間及11處自造者空間,如臺北市創新實驗室(Taipei Co-Space)、時代基金會Garage+、「卡市達創業加油站」(Custard Cream)、Changee共同創意工作空間與藝文平台,希望透過每一個為實現夢想而積極打造的創業空間,讓創業家能夠更容易找到彼此。
發布日期:
對於新創團隊而言,能夠進駐國際知名的加速器或參與國際創業大賽,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創業菁英互相交流經驗與實戰分享,對於營運資金、業界人脈及技術、市場等資源的挹注與擴展絕對是一大助益。臺北市政府為鼓勵新創團隊拓展國際視野,強化與全球之資金、人才及技術作鏈結,由產業發展局辦理「臺北市補助創業團隊出國參與創業計畫」,補助設籍登記於臺北市具潛力之創業團隊,進駐國外加速器、參與國際創業活動或育成中心培訓計畫。
發布日期:
面對新興金融科技的衝擊,對於金融服務業的業務模式、產品、流程、和應用系統的開發,具有強烈顛覆性創新的特性,也促使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業者間的合作越趨緊密。而金融科技的核心價值和機會,主要在於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務的效率和品質,有助於提升金融機構的營運能力,同時大幅降低成本結構。臺北市為臺灣的政經中心與亞太地區的核心城市,擁有充沛優質的科技人才與創新研發能量,值此全球積極佈局推動創新創業之際,以金融科技為主題的創新創業主要鎖定在軟體系統與創新服務,將會是北市進軍亞太市場的優勢利基。
發布日期:
現今所有產業發展幾乎都建構在網際網路上,而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更能快速且即時產出多元形式的資料,因此未來無論是企業核心經營者或是創業團隊,都需要具有數據驅動的策略思維工程。創業家在思索創業面向的時候,若能先思考事業的數據資產布局,進而透過數據能轉換成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價值,再來思考要設計什麼樣的創新服務,如此數據驅動事業方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