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根據EIU、IMF、OECD等各機構觀測,2025年第2季全球經濟展現韌性,但整體成長力道趨緩。美國大幅上調關稅引發各國相繼採取反制,貿易摩擦升溫致政策不確定性上揚,雖短期出現前置下單、進口及投資的支撐,惟下半年恐逐步回吐。主要央行政策路徑分歧,新興市場面臨資本流動及匯率波動風險,但整體仍呈相對韌性,為景氣重要支撐。觀察各主要經濟體,美國在財政支出及內需支撐下回升,GDP年增率3.0%,惟企業投資及出口轉弱、復甦不均衡;日本受民間消費與投資擴張帶動溫和回穩,GDP年增率1.0%,但外需疲弱及人口結構挑戰猶存;歐洲受惠於能源價格回落與財政支出支撐維持溫和復甦,GDP年增率1.4%,惟外部需求轉弱與地緣風險而壓抑成長潛力;中國大陸在政策刺激與短期出口加快下,GDP年增率5.2%,略低於上季但高於預期,惟房地產市場調整及內需復甦不足而限制中期成長潛力。
全球經濟觀測重點
2025年8月繪製
2024~2026年各機構全球GDP成長率(%)預測
主要經濟體2025年第2季GDP年成長率(%)
資料來源: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根據經濟學人研究機構(EIU)、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機構觀測,2025年第2季全球經濟展現韌性,但整體成長力道仍趨緩。主要驅動因素為美國大幅上調關稅,引發各國相繼採取反制措施,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再度升高。此舉雖在短期內帶動企業及家庭提前進行進口及投資,使部分數據呈現前置效應支撐,但EIU評估下半年起將逐步回吐,並對2026年景氣形成下行壓力。OECD則指出,有效關稅率的顯著上升已推升政策不確定性,抑制全球投資意願並限制中期復甦空間。IMF亦強調,前置效應使第2季表現優於預期,但不代表基礎動能改善,成長仍面臨結構性挑戰。
金融貨幣方面,主要央行政策持續分歧,使全球金融環境更趨複雜,加大資本流動與匯率波動風險,對新興市場金融穩定構成挑戰。美國聯準會(Fed)於7月30日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4.25~4.50%,是連續第5次會議維持利率不變。歐洲央行(ECB)於6月降息後,在美國關稅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下,於7月暫停調整,存款利率(DF)、主要再融資利率(MRO)及邊際放款利率(MLF)分別為2.00%、2.15%及2.40%。日本央行(BOJ)於7月維持政策利率0.5%,逐步退出超低利率。中國大陸則延續寬鬆環境,以因應內需不足與房地產市場調整壓力。
貿易服務方面,EIU指出,美國關稅措施推動的前置效應在部分經濟體帶動進口與出口數據,但隨時間推移,需求將逐步回落,貿易動能恐在下半年轉弱。歐盟與加拿大相繼祭出反制措施,雖具政治回應意味,但實際上提高企業營運成本,並迫使跨國廠商重新評估供應鏈配置。OECD進一步指出,政策不確定性加劇,導致部分跨國投資計畫延宕,中長期恐削弱全球生產效率與潛在成長力道。全球貿易活動在第2季呈現短期支撐與中期承壓的分化格局。
國際能源方面,根據美國能源資訊局(EIA)8月最新預測,2025年第3季布蘭特(Brent)原油現貨價格平均將降至每桶67.4美元,第4季將進一步下滑至每桶58.0美元。EIA指出,油價走低主因在於全球供給增加超過需求,加上OPEC+逐步解除自願減產協議,庫存累積壓力上升。雖中東地緣緊張一度推升風險溢價,但未造成實際供應中斷,使得油價在短期上揚後快速回落。低油價有助進口國抑制物價上漲,但對能源出口國的財政平衡與投資計畫形成挑戰。
地緣政治方面,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引發區域緊張,伊朗國會一度討論封鎖目前中東地區原油與天然氣的唯一輸出航道荷姆茲海峽,雖未付諸實行,但顯示中東能源供應脆弱性仍高。烏俄戰事持續膠著,對歐洲能源政策及跨境物流構成壓力。主要大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角力加劇,若中美貿易戰延伸至供應鏈與科技領域,將增添全球經貿不確定性。
從各主要經濟體觀察,美國經濟在財政刺激與內需支撐下於2025年第2季回升,GDP年增率為3.0%,惟企業投資與出口轉弱,復甦力道不均衡。日本經濟溫和回穩,第2季GDP年增率為1.0%,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民間消費與投資擴張,但外需疲弱及人口結構挑戰仍構成中期壓力。歐洲經濟維持溫和復甦,第2季GDP年增率為1.4%,受惠於能源價格回落與財政支出支撐,但外部需求疲弱及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壓抑成長潛力。中國大陸經濟在政策刺激與短期出口加快下,第2季GDP年增率為5.2%,略低於上季但仍高於預期,惟房地產市場調整與內需復甦不足,限制中期成長潛力。
單位:%
IMF 2025.07 (2025.04) |
UN 2025.05 (2025.01) |
S&P Global 2025.08 (2025.07) |
OECD 2025.06 (2025.03) |
EIU 2025.08 (2025.07) |
WB 2025.06 (2025.01) |
|||||||
---|---|---|---|---|---|---|---|---|---|---|---|---|
2025 | 2026 | 2025 | 2026 | 2025 | 2026 | 2025 | 2026 | 2025 | 2026 | 2025 | 2026 | |
Global 全球 |
3.0 (2.8) |
3.1 (3.0) |
2.4 (2.8) |
2.5 (2.9) |
2.6 (2.4) |
2.7 (2.6) |
2.9 (3.1) |
2.9 (3.0) |
2.3 (2.2) |
2.4 (2.4) |
2.3 (2.7) |
2.4 (2.7) |
USA 美國 |
1.9 (1.8) |
2.0 (1.7) |
1.6 (1.9) |
1.5 (2.1) |
1.7 (1.4) |
2.4 (2.0) |
1.6 (2.2) |
1.5 (1.6) |
1.3 (0.9) |
1.4 (1.3) |
1.4 (2.3) |
1.6 (2.0) |
Japan 日本 |
0.7 (0.6) |
0.5 (0.6) |
0.7 (1.0) |
0.9 (1.2) |
0.8 (0.8) |
0.6 (0.6) |
0.7 (1.1) |
0.4 (0.2) |
0.6 (0.6) |
0.5 (0.5) |
0.7 (1.2) |
0.8 (0.9) |
Euro Area 歐元區 |
1.0 (0.8) |
1.2 (1.2) |
0.8 (1.1) |
1.1 (1.3) |
1.3 (0.9) |
1.0 (1.1) |
1.0 (1.0) |
1.2 (1.2) |
1.2 (1.2) |
1.2 (1.2) |
0.7 (1.0) |
0.8 (1.2) |
China 中國大陸 |
4.8 (4.0) |
4.2 (4.0) |
4.6 (4.8) |
4.4 (4.5) |
4.8 (4.5) |
4.2 (4.0) |
4.7 (4.8) |
4.3 (4.4) |
4.9 (4.7) |
4.5 (4.5) |
4.5 (4.5) |
4.0 (4.0) |
WORLD TRADE | 2.6 (1.7) |
1.9 (2.5) |
1.6 (3.2) |
2.3 (3.5) |
- (-) |
- (-) |
2.8 (-) |
2.2 (-) |
2.0 (1.7) |
1.8 (2.1) |
1.8 (3.1) |
2.4 (3.2) |
註:( )內數字為前次預測值。
資料來源:
美國經濟短期回穩但復甦不均,2025年第2季GDP年增率為3.0%
美國經濟2025年第2季在多重挑戰與不確定性下仍展現一定韌性。財政政策方面,政府延續減稅措施並推動縮減公共部門規模,短期內有助支撐經濟,但亦加深財政永續性的隱憂。對外政策上,美國縮減對外援助規模,特別是針對發展性援助計畫的支出,可能對新興市場的成長及全球經濟穩定造成間接影響。貿易政策則持續成為主要不確定性來源,美國加徵關稅及採取單邊措施,短期雖可支撐部分產業,但同時削弱投資與消費意願,並加大市場風險。整體而言,美國經濟短期仍受惠於財政支出及內需支撐,但在貿易摩擦及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下,EIU評估2025年下半年復甦力道將趨緩,中期成長風險升高。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於2025年7月30日公布,第2季GDP年增率為3.0%,較上季有明顯回升。成長動能主要來自進口減少及家庭消費持續增長,惟企業投資與出口出現下滑,顯示復甦不均衡。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年增率為2.1%,核心個人消費支出(Core PCE)價格指數年增率為2.5%,均較上季趨緩。
美國勞工統計局於2025年8月12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7%,7月扣除必要食物和能源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CPI)年增率為3.1%。能源價格年減1.6%,其中汽油價格下跌9.5%,壓低整體通膨,但住房與醫療服務價格持續上升,顯示核心通膨壓力仍在。服務價格特別是房租與醫療支出對CPI貢獻顯著,使得通膨回落速度趨緩。
勞動市場方面,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於2025年8月1日公布資料,7月非農就業人口數僅增加7.3萬人,服務業就業疲弱,製造業就業需求亦呈下降,反映企業在關稅不確定性與需求趨緩下,採取更審慎的聘僱策略。7月失業率為4.2%,雖仍維持相對低檔,但新增就業職缺集中於部分高附加價值產業,顯示勞動市場結構分化。
經濟活動方面,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於2025年8月1日公布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0,連續第5個月低於榮枯線,顯示製造業景氣持續收縮。其中,新訂單指數47.1,反映需求疲弱;生產指數為51.4,雖仍在擴張區間,但動能有限;就業指數43.4,顯示製造業就業需求持續萎縮;供應商配送指數49.3,反映交貨速度加快,供應鏈壓力緩解;庫存指數48.9,顯示企業在需求不足下調整庫存。出口訂單指數46.1及積壓訂單指數46.8皆顯示外需疲軟與產能利用不足。價格指數為64.8,雖自高檔回落,仍高於50,顯示輸入成本壓力持續存在。整體而言,製造業持續面臨內外需求不足、外部訂單下降與成本壓力並存的挑戰。
ISM於2025年8月5日公布,7月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50.1,接近榮枯線,顯示服務業活動動能趨緩。其中,新接訂單指數為50.3,增速趨緩;商業活動指數52.6,雖維持擴張,但已低於長期平均。就業指數降至46.4,為連續第2個月收縮,顯示服務業就業需求轉弱。庫存指數51.8,顯示企業在需求不穩下仍維持一定存貨;供應商配送指數51.0,顯示交貨延遲輕微。值得關注的是,價格指數升至69.9,創近3年新高,顯示服務業輸入成本持續攀升,加大核心通膨壓力。
消費與投資推升日本經濟回溫,2025年第2季GDP年增率為1.0%
2025年第2季,日本經濟溫和回升,依據日本內閣府(CAO)於2025年8月15日公布實質GDP季增0.3%、年增率為1.0%。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民間消費小幅擴張0.2%、企業設備投資回升1.3%及住宅投資顯著增加0.8%。不過,淨出口因進口反彈而轉為負貢獻,抵銷部分內需帶來的支撐效果。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25年8月22日公布,7月CPI年增率為3.1%,扣除生鮮食品和能源支出後,CCPI年增率為3.4%。分類觀察,能源類別年減0.3%,其中電價類別年減0.7%、汽油類別年減1.3%,顯示能源價格漲幅趨緩;惟液化瓦斯及煤油類別年增4.0%及5.2%,部分抵銷下行效果。同時,生鮮以外食品價格年增1.9%,對物價形成主要貢獻,加上居住、教育及交通等民生項目價格持續上漲,使核心物價呈現結構性上行趨勢。
S&P Global於2025年8月21日公布,日本8月PMI為49.9,雖較上月上升1個百分點,但仍低於榮枯線,顯示製造業持續處於收縮區間。其中產出指數升至50.5,較7月的47.6明顯改善,為近期再度回到擴張區間,反映生產活動已有回穩跡象。惟新訂單持續下降且出口訂單連續5個月萎縮,跌幅加劇,突顯海外需求疲弱對製造業復甦形成壓力。相較之下,日本服務業表現穩健。S&P Global於2025年8月5日公布,7月NMI上升至53.6,較6月的51.7回升,為2月以來最快增速,顯示服務業活動持續擴張,並成為支撐民間部門成長的主要動能。其中,新訂單增加幅度創3個月新高,主要受惠於客戶數增加及業務拓展成果。然而,新出口訂單自2024年12月以來首度下降,且跌幅為3年多來最大,部分業者認為與引起廣泛討論的地震疑慮造成觀光恐慌有關,顯示外需仍屬疲弱。
OECD指出,日本在數位轉型與自動化投資不足,已使部分產業生產率改善有限,對潛在成長形成制約。同時,人口高齡化持續推進,不僅壓縮勞動供給,也加重財政與社會保障體系負擔。此結構性挑戰與外需疲弱交互作用,對中期經濟前景造成掣肘。
能源價格回落與財政支出支撐歐洲經濟,2025年第2季GDP年增率1.4%
歐洲經濟維持成長和緩,惟整體復甦力道仍顯不足。財政支出與ECB的貨幣寬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內需,但外部需求疲弱,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及貿易環境惡化,持續壓抑成長表現。EIU指出,能源價格下跌與財政支出協助歐洲避免陷入停滯,但人口老化及投資不足等結構性挑戰,仍限制中期成長潛力。
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於2025年8月14日發布數據,經季節性調整後,歐盟(EU27)第2季GDP季增率0.2%,年增率1.5%;歐元區(EA20)第2季GDP季增率0.1%,年增率1.4%,兩者相較於上季成長明顯趨緩,顯示外部需求下滑與企業投資疲弱。德國等主要經濟體表現低迷,部分南歐國家則受惠於觀光旺季而相對穩健。其中,部分歐盟成員國表現優於平均水準,如羅馬尼亞、波蘭、保加利亞、西班牙及斯洛維尼亞的GDP季增率分別為1.2%、0.8%、0.7%、0.7%及0.7%;部分歐盟成員國表現則低於平均水準,愛爾蘭、德國、義大利的GDP季減率分別為1.0%、0.1%、0.1%。
通膨方面,歐盟統計局於2025年8月20日公布,7月歐盟(EU27)年通膨率為2.4%,高於6月2.3%;歐元區(EA20)年通膨率為2.0%,與6月持平。27個成員國中,有13國年通膨率上升,6國持平,8國下降。其中,賽普勒斯、法國、愛爾蘭之年通膨率較低,分別為0.1%、0.9%、1.6%;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之年通膨率較高,分別為6.6%、5.6%、4.6%。從通膨分類組成觀察,歐元區最大通膨貢獻來源為服務類1.46個百分點,其次為食物、酒水、菸草類別的0.63個百分點;能源價格下跌有助緩解物價壓力,但服務價格黏著且居高不下,使核心通膨缺乏下行動能,仍維持高檔。
失業率方面,歐盟統計局於2025年7月31日公布,歐元區(EA20)經季節調整後的6月失業率為6.2%,與上月持平,較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失業人數達1,296.7萬人。青年失業率則仍偏高,顯示結構性問題未獲改善。進一步分析歐盟會員國統計數據,6月失業率前3高依序為西班牙10.4%、芬蘭9.3%、瑞典8.7%,失業率最低者則為馬爾他2.5%、捷克3.0%、保加利亞3.7%、德國3.7%、斯洛維尼亞3.7%。
美國提高關稅並引發連鎖效應後,歐盟於7月中旬提出反制清單,導致貿易緊張升溫。隨後雙方於8月初達成協議框架,歐盟因此暫緩啟動報復措施,但EIU指出,供應鏈與投資決策仍處於高度不確定環境。在能源面向,2025年價格整體下行,歐盟天然氣價格相對受控,部分歸因於儲氣政策更具彈性及液化天然氣供給增加,對物價形成一定緩衝;惟中東局勢反覆仍可能推升風險溢價。在糧食與航運方面,烏克蘭持續透過黑海航運走廊及西向陸路替代路線出口穀物與油籽,降低食品價格波動與供應鏈中斷風險。
受惠政策刺激與出口升溫帶動中國大陸經濟,2025年第2季GDP年增5.2%
2025年第2季,中國大陸經濟延續溫和成長,內需持續發揮支撐作用,但外部需求不確定性升高,特別是美國加徵關稅與歐盟採取反制措施,使出口前景承受更大壓力,增加下半年成長變數。
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NBS)於2025年7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2季GDP年增5.2%,略低於上季,但高於市場預期的5.1%,部分歸因於政府刺激政策及中美貿易談判暫緩下的短期出口加速。
民生消費方面,NBS於2025年8月9日公布7月CPI數據,月增0.4%、年增率持平,顯示擴張內需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消費相關價格持續呈現回升跡象。觀察八大類別年增率,依照年增幅排序分別為其他用品及服務類(8.0%)、衣著類(1.7%)、生活用品及服務類(1.2%)、教育文化娛樂類(0.9%)、醫療保健類(0.5%)、居住類(0.1%)、食品菸酒類(-0.8%)及交通和通信類(-3.1%)。
工業生產方面,NBS於2025年8月9日公布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月減0.2%,年減3.6%,顯示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下滑。此反映內需復甦力道不足,加上部分產業產能過剩,企業獲利空間受到壓縮。持續走低的PPI亦對通膨環境形成下行壓力,顯示中國大陸經濟在生產端仍面臨需求不足挑戰。
NBS於2025年7月31日公布7月PMI為49.3,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持續處於收縮區間。其中,生產指數50.5、新訂單指數49.4、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50.3、從業人員指數48.0、原材料庫存指數47.7。7月NMI為50.1,雖仍高於榮枯線,但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顯示服務業活動動能趨緩。其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55.8、投入品價格指數50.3、銷售價格指數47.9、從業人員指數45.6、新訂單指數45.7。綜合觀察,製造業低迷與服務業擴張力道減弱,使景氣回升基礎仍不穩固。
在外部環境上,美國於第2季大幅提高對中國大陸輸入商品的關稅,歐盟亦相繼採取反制措施,加劇全球貿易緊張,對出口形成顯著下行壓力。內需面則受到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與消費信心不足影響,雖基礎建設與政策引導產業投資提供部分支撐,但難以完全抵消房市拖累。結構性層面上,人口結構持續高齡化、勞動力紅利逐步消退,加上科技創新與高端製造投資不足,對中期潛在成長構成挑戰。
東協經濟受政策推動與活動回升支撐,2025年GDP預測成長4.4%
2025年第2季,東協整體維持溫和擴張,主要受勞動市場持續改善,加上通膨壓力回落,使家庭消費維持穩健。不過,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顯著升高,美國調升關稅及相關反制措施,短期內雖帶動企業前置下單與出貨,惟東協加三總體經濟研究院(AMRO)於2025年7月23日發布報告指出,此效應自下半年起恐逐步回吐,投資活動亦趨於審慎。服務出口方面,受中國大陸與歐洲旅客來訪減少影響,成長動能轉趨和緩。政策面上,多數經濟體在物價可控下適度放寬貨幣並加速財政支出,以緩衝外需疲弱與全球金融環境偏緊帶來的挑戰。東協會員國預計2025全年平均GDP成長率為4.4%,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印尼的經濟成長率有望超越會員國平均值,分別年增7.0%、5.6%、5.2%、4.8%。
印尼中央統計局(BPS)於2025年8月5日公布2025年第2季GDP年增5.12%,季增4.04%,均高於上季,顯示內需擴張與投資回升帶動整體動能。從生產方面來看,其他服務業類別的增長率最顯著,年增11.31%,其次為企業服務業年增9.31%、電力與天然氣供應業年增9.02%,以及交通運輸倉儲業年增8.52%,反映服務業為主要成長引擎。從支出面來看,商品與服務出口年增10.67%,家庭消費年增4.97%,而政府消費支出年減0.33%。
泰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委員會(NESDC)於2025年8月18日公布2025年第2季GDP年增2.8%,低於第1季的3.2%,主因非農業部門成長趨緩,惟農業部門持續擴張提供一定支撐。從支出面觀察,民間最終消費支出年增2.1%,較上季2.5%趨緩。在產業表現方面,農業部門生產年增6.0%,主要受水果及稻米產量增加支撐,漁業回升,但木薯、甘蔗、橡膠及部分蔬菜產量下降。非農業生產年增2.5%,較上季趨緩,其中工業部門年增0.8%,製造業回升至1.7%,惟礦業及採石、電力及水務供應等相關子產業活動下降。服務業年增3.5%,低於上季4.1%,主要受住宿餐飲、運輸與營建活動成長趨緩,但批發零售、金融保險及通訊服務呈現加快。
根據馬來西亞中央銀行(BNM)於2025年8月15日公布2025年第2季GDP年增率為4.4%,與第1季持平,成長主因為內需穩健及特定出口部門支撐,但石油與天然氣產量因維修下滑,壓抑整體表現。從產業面觀察,五大產業中,服務業年增5.1%及製造業3.7%為主要成長來源;營建業年增12.1%,反映住宅及基礎設施投資熱絡。農業部門年增2.1%,受惠於油棕產量回升;惟礦業年減5.2%,主要受原油與天然氣產量下降影響。整體通膨率降至1.3%,主要受到燃料與部分食品價格走低所致。
越南統計總局(GSO)於2025年7月5日公布,第2季GDP年增7.96%。其中,農林漁業年增3.89%、工業暨營造業年增8.97%、服務業年增8.46%,三大產業均呈穩健擴張。在全球不確定性升高下,越南經濟依靠內需與外需同步支撐,展現相對韌性。
家庭消費與公共投資推升印度景氣,4~6月GDP年增率7.8%
印度成長動能持續強勁,主要由家庭消費及公共投資同步推升,農村需求回穩與基礎建設投資加速,帶動製造業與建築業回升。EIU指出,隨美中貿易摩擦升溫,全球供應鏈重組使印度持續吸引電子及汽車零組件投資,外資流入動能不減。IMF因此上修全年成長預測,認為內需韌性及政策支持為短期主要驅動力。OECD並提醒,食品與能源價格波動對低收入家庭影響仍大,顯示物價壓力未完全消退,政策需兼顧社會保障與成長穩定。
惟中長期挑戰包括基礎設施相對不足、勞動市場彈性有限及行政效率待改善。IMF指出,短期可受惠於人口紅利,惟人口結構轉變恐使潛在成長趨緩;同時,氣候風險對農村與弱勢地區衝擊較大,政策需兼顧永續與成長。
印度國家統計局(NSO)於2025年8月29日公布2025年4~6月GDP年增率為7.8%,顯示內需支撐力道持穩。分產業年增率來看,建築業(7.6%)、製造業(7.7%),公共行政與國防及其他服務業(9.8%)、金融、房地產與專業服務業(9.5%)、貿易、運輸及通訊等服務(8.6%)、農林漁業(3.7%);惟採礦業(-3.1%)及電力/瓦斯/水供應業(0.5%),成長明顯趨緩。
S&P Global於2025年8月1日公布印度7月製造業PMI升至59.1,為16個月新高。新訂單與產出成長顯著加快,總體銷售增速為近5年最快,雖出口訂單增幅較6月略有趨緩,但仍為近14年來次高水準。成本與售價漲幅同步上升,反映通膨壓力仍存;企業招聘速度有所趨緩,惟整體製造業活動仍維持強勁上行趨勢。
美國關稅壓力削弱投資,拉丁美洲2025年增率預估僅1.9%
根據2025年8月14日EIU報告,預估拉丁美洲2025年成長趨緩至1.9%,主因美國加徵關稅的威脅削弱區內貿易與投資。受美國經濟牽連最深的墨西哥全年GDP預估萎縮0.2%;巴西及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國因與中國大陸貿易往來而部分抵銷衝擊,全年預估2.2%。阿根廷受惠於IMF 4年期、總額200億美元融資協議,可望自連續2年衰退中復甦,全年GDP預估為5.6%。
通膨方面,預估阿根廷全年通膨率達40.1%,巴西5.3%,墨西哥3.9%。除巴西及烏拉圭外,多數國家仍持續處於貨幣寬鬆循環,受惠於通膨回落。然而,區內改革動能不足,將限制中期成長潛力。部分國家民主倒退與威權體制加劇,對經商環境形成壓力。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在區內採取更強干預立場,並加大對盟友施壓要求其疏遠中國大陸,拉美各國在平衡對美與對中經貿關係時將更形艱難。同時,川普在安全與移民議題上的優先政策,亦可能與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引發摩擦。另一方面,美國持續打壓石油產業,使委內瑞拉經濟再度陷入衰退,並存在重返惡性通膨的風險。
油價下跌與地緣風險交錯,中東與非洲2025年成長展望受限
2025年第2季中東與非洲經濟復甦進程持續受到多重外部衝擊交織影響。美國加徵關稅及其連鎖反制措施,推升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前期出現的前置訂單與投資效應,恐在下半年逐步回吐。另一方面,OPEC+自年內起逐步解除減產,全球供給回升使油價承壓,能源出口國的財政收入及外需動能因此受限。
區內地緣政治風險亦間歇升高,包括中東停火進程反覆、紅海航運風險持續,以及非洲部分國家政局與治安不穩,均對企業信心與資本流動形成壓力。整體而言,EIU認為中東經濟受油價下跌與地緣不確定性掣肘,非洲則在通膨回落與內需修復下維持溫和成長,但債務與融資成本仍是關鍵挑戰。IMF及OECD並指出,結構性問題與政策不確定性,將限制中期投資與潛在產出。
根據EIU預測,中東地區GDP成長將自2024年1.9%回升至2025年2.7%,惟仍受油價回落與貿易環境不利影響。具多元化基礎與財政空間的海灣國家表現相對穩健。沙烏地阿拉伯統計總局(GASTAT)於2025年7月31日公布,第2季GDP年增3.9%,其中非石油部門年增4.7%,石油部門年增3.8%,顯示在OPEC+放寬產量限制後,油氣產出回升,同時非石油活動延續擴張,帶動整體成長。
根據EIA於2025年8月12日發布的短期能源展望,預估2025年WTI原油平均價格將降至每桶63.58美元。在OPEC+逐步解除減產、全球供給回升的背景下,油價走低已成為主軸,對能源出口國財政收入與外部平衡形成壓力,但對進口型經濟體則有助於通膨回落與實質所得改善。
通膨方面,中東各國呈現明顯分化。多數海灣合作理事會(GCC)成員國受惠於美元掛鉤制度與油價回落,物價年增率維持在溫和區間,金融環境逐步放鬆,有助於支撐內需與投資;以色列等國則因工資上升與服務價格黏著,核心通膨回落速度有限,全年仍預估維持在3%,貨幣政策取向偏向審慎;相對地,伊朗通膨率高達38%以上,黎巴嫩亦因匯率失衡與政局動盪承受高度價格波動,顯示金融體質脆弱經濟體的物價風險依然顯著。
非洲地區,EIU預測2025年非洲區域經濟成長率為3.7%,主要受惠於通膨回落、部分國家貨幣政策放寬與基礎建設投資推動。儘管成長動能延續,但整體仍屬溫和,資金成本高企、外部融資取得不易及治理風險,仍限制潛在擴張。IMF指出,維持宏觀穩定與債務可持續性,將是影響非洲經濟復甦廣度與持久度的關鍵因素。
通膨方面,非洲多數國家在輸入型通膨趨緩、糧食與燃料供應改善下,物價壓力顯著回落,實質所得改善並為內需回升創造空間,部分央行已開始或規劃進一步降息。然而,仍有少數經濟體受制於匯率貶值與供應瓶頸,通膨黏性偏高,金融與政策操作空間有限,必須依賴IMF融資及結構改革以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