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人工智慧(AI)正加速融入各行各業,從智慧內容、智慧製造到智慧醫療到智慧交通等多種領域,正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形式與提升產業效率。作為臺灣首都的臺北市擁有全國最密集的研發能量與都市資源,加上完善的科技基礎設施、充沛的人才及創業支持體系,使AI產業發展上具有先天優勢。近年來臺北市政府積極以「AI Driven Smart City」為理念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並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以AI驅動城市革新,將其視為城市進步的驅動關鍵,結合新創力量和友善市民的公共環境來加速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落地臺北市,打造臺北市全新的AI產業生態圈,進而帶動能源永續的智慧城市布局。
AI技術在臺北市各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北市府以政策規劃與媒合推手的角色來支持AI領域,打造讓企業得以AI技術應用落地的環境。本局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蒐整資訊,占比前五名的應用領域分別為智慧內容、智慧商務、智慧醫療、智慧安防和智慧交通,臺北市眾多AI相關企業集中於智慧內容與智慧商務領域,大量企業運用AI從事媒體娛樂、數位行銷、電商零售等應用,如網路媒體運用AI進行自動化內容生成與使用者分析,零售業導入AI進行客製化廣告、智能客服與供應鏈優化,進而提升營運效率,智慧內容企業如安普新、邁達特、凌群電腦等,智慧商務相關企業則有關貿網路、偉聯科技、現觀科技等。智慧醫療領域也成為AI技術發展重點領域,相關企業包括藥華醫藥、東生華製藥、安盟生技等,包含醫療影像診斷、個人化治療、醫療數據管理等應用方式,許多臺北的醫療機構和新創投入發展AI輔助診斷系統,透過深度學習分析海量病例資料來強化精準醫療,提高診斷精準度並降低醫療成本,2024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以各院區作為試點場域推動AI醫療技術升級,開發大腦認知健康評估平台,透過AI分析蒐整數具來偵測早期認知功能衰退跡象,讓市民能及早介入並預防相關疾病。
智慧安防與智慧交通領域亦是臺北市發展的重要AI應用領域,前者透過AI影像辨識進行公共空間異常行為偵測、智能監控預警,提升城市治安管理效能,相關企業為零壹科技、資通電腦、大同世界科技等;後者則包含智慧號誌控制、交通流量預測分析與智慧停車等應用,運用交通資訊中心研發的智慧運輸解決方案提升公共運輸效能,部分路口減少不必要的等候時間,讓市民感受更順暢的通勤過程,助紓解交通壅塞並增進公共運輸效率,相關企業則為研勤科技、勤崴國際科技、新鼎系統等,隨著AI技術趨於成熟,各領域的AI應用預期將持續擴大。
排名 | 應用領域 | 占比 | 領域簡介 | 相關企業 |
---|---|---|---|---|
1 | 智慧內容 | 29% | 媒體、娛樂、數位行銷及內容生成 | 安普新、邁達特、凌群電腦 |
2 | 智慧商務 | 26% | 電商平台、零售、供應鏈優化和智慧客服 | 關貿網路、偉聯科技、現觀科技 |
3 | 智慧醫療 | 13% | 醫療影像診斷、個性化治療及醫療數據管理 | 榮華醫藥、東生華製藥、安盟生技 |
4 | 智慧安防 | 7% | 公共安全、安防監控、風險管理、影像識別、異常行為檢測及智慧監控系統 | 零壹科技、資通電腦、大同世界科技 |
5 | 智慧交通 | 5% | 車流量管理、公共運輸效能、自動駕駛 | 研勤科技、勤崴國際科技、新鼎系統 |
資料來源:台經院整理 | ||||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
為發展出多元AI應用方案,AI技術的發展需要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其中臺北市的AI企業形成地理群聚現象,根據統計南港區擁有AI相關企業居北市之冠、內湖區居次、大安區則排名第3,這3個行政區被視為臺北市的AI產業核心聚落,各自擁有獨特的發展優勢。
臺北市AI企業行政區分布情形 (單位:家數)
圖片來源:台經院整理
臺北產經資訊網編製
南港區擁有完善的科技園區基礎設施,以南港軟體園區為據點形成最大的AI企業聚落,吸引大量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進駐,進而建立起良好的產業生態圈。園區內聚集東元電機、安普新、中磊電子等知名大型企業。
內湖區以內湖科技園區作為AI產業發展的重鎮行政區,其優勢在於完整的產業供應鏈,設立眾多ICT龍頭企業的研發中心與總部,大型企業投入AI研發並應用在智慧製造、生產自動化、能源管理等領域,進而帶動眾多AI新創選擇在內湖聚集,形成研發、製造、應用的上下游生態系,內湖區代表公司包括佳世達科技、台達電子、研華科技,創造一個有利於科技產業成長的生態圈。
大安區除了AI企業數量第3之外,更匯集臺灣頂尖的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包括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政治大學城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工研院北部辦公室等學研單位,濃厚的學術和研發氛圍為AI產業提供人才與創新能量。許多從校園孕育而生的新創公司,如臺灣首家上櫃的AI數據分析公司意藍資訊源自於本地的學術研發能量,成功在大安區扎根發展,不僅能就近獲取人才,還能接觸多元場域來進行產品驗證,有利成為AI公司群聚和成長的環境。
信義區、中山區、松山區等3個行政區屬於臺北市中心的繁華商業區,信義區作為臺北現代商業金融中心,吸引許多跨國科技巨頭設立辦公據點或研發中心,帶來先進的AI研發技術和國際資源,包括臺灣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AWS)、Google、Microsoft、IBM、Oracle、SAP等知名外商,同時國內大型企業的總部也匯聚於此,如華電聯網、大同世界科技、資通電腦等,這些行政區成為國內外大型企業間交流的據點,提升臺北AI產業的國際接軌。臺北市的AI產業生態系除了大企業外,許多新創科技公司也於臺北市內深入布局AI研發,同時也將其技術優勢延伸至智慧能源與綠能領域,這些新創企業透過與本地產學研合作,運用AI強化能源調度、電網管理與碳排監測能力,厚植AI破壞式創新力,與大型企業一同打造邁向低碳智慧轉型的發展環境,結合AI和淨零碳排來雙軸發展產業聚落,打造出一個兼具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的典範。
隨著AI技術在智慧內容、智慧商務與智慧醫療等應用場域日益成熟,AI不僅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也提升各產業的營運效率。近年這股技術浪潮逐步延伸至智慧能源領域,透過AI協助能源生產、分配與管理,可更快實現能源效率與永續發展的目標。在全球能源轉型與氣候變遷挑戰下,AI產業扮演關鍵的推動力,智慧能源更成為重要的發展環節,臺北市在AI技術應用下將為智慧能源打下堅實基礎。北市府為了打造一個永續且宜居的智慧城市,正逐步實踐「智慧綠運城市」、「綠色宜居城市」、「環保綠能城市」的淨零願景藍圖,相關策略共計24項,經由在不同場域中推動政策來積極布局智慧能源的發展,旨在打造符合市民需求的智慧能源生活圈,其中可經由「擴大場域」和「政策推動」等兩大面向深入探究。
臺北市零碳願景
圖片來源:台經院攝影
擴大場域方面,商辦上北市府與大同公司於2020年簽署合作備忘錄,輔導並協助企業導入綠能及智慧節能至商辦大樓,此外,北市府也積極結合AI推動智慧電網示範區,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暨三館一園」以及市政府周邊公宅、校園、機關及公園等4類型場域設置示範據點,導入智慧三表、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小型風力發電機、儲能設備及能源管理系統等智慧能源管理設備,AI將有效提升智慧電網的能源運用效率。作為全國公部門的首例,期望透過有效擴大綠能使用之場域規劃,可有效提升臺北市的能源韌性與效率。
政策推動上,北市府環境保護局於2024年啟動「臺北淨零101」計畫,以「1個目標、0碳排放、1個城市」為願景,規劃從2025至2028年在市政大樓、學校、醫院、公宅等14個重要公共場域,建置101個淨零示範點,全面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與智慧電網技術,加速城市智慧化與能源轉型進程。
「台北淨零101」3年計畫啟動 目標2030年減碳40%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面對AI科技浪潮,北市府持續在智慧能源轉型上運用AI加值應用領域,深化能源管理、智慧電網與再生能源的應用,透過緊密融合AI技術與能源產業,逐步打造穩定、乾淨且智慧的城市能源生態系統。臺北市在未來擘劃上將以2030年減碳40%、2050年零碳排為目標持續推動智慧能源的零碳願景,從環保綠能、綠色移居、智慧綠運等面向將臺北市打造成運用AI技術的智慧城市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