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以永續經營理念,延續傳統市場生命週期,是當前城市發展關鍵議題。西班牙巴賽隆納聖卡特琳娜市場(Santa Caterina Market)將歷史脈絡與建築融合,保留修道院遺址與歷史脈絡,實現文化保存與創新發展的共榮、共生;日本東京豐洲市場則強調觀光和環保,引進封閉式低溫管理和太陽能發電,透過協力模式提升遊客體驗,建立多功能產業鏈。透過拉近文化存續與創新發展間的距離,市場再生可促進城市繁榮,滿足現代化需求,打造永續發展生態系。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為提升市集整體環境品質,以打造特色風格、友善便利、乾淨環保的現代化市集為目標,持續推動「市集精進計畫」;透過「攤販長期納管計畫」,落實優化場域內攤販之公共安全、衛生、動線等,提升鄰近場域整體品質;為使傳統市場與現代消費趨勢接軌,積極輔導傳統市集數位轉型,導入電子支付系統、網路電商與外送服務平台,促使多元拓展市場攤販收益與滿足現代數位購物體驗。
發布日期:
市場乘載臺灣庶民共同歷史記憶,也是城市的縮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佈局及硬體設施逐漸難以適應需求。為因應此挑戰,市場改建計畫強調改善光線與通風設計,以活化市場,延續生命力。本文將探討北市府一系列的市場改建案例,透過例行的節慶活動辦理,理解如何透過虛實整合的方式擴展商機,展現臺北市在改善市場硬體環境方面取得的策略性進展。
發布日期:
隨著生活水準提升、新興市場經營模式蓬勃發展,越來越多傳統市場逐漸走向式微,面臨閒置和荒廢的困境。南門市場以其歷史悠久的底蘊,透過都市更新的力量,迎向華麗轉身的機會,中繼市場並因其交通位置利基,帶動周邊景點「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為觀光熱區,促發新商圈發展契機。
發布日期:
擁有悠久文化傳承的萬華,經由「東三水街市場塗鴉彩繪藝術長廊計畫」的推動,讓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依據農曆月分的順序,將各種節氣的當令作物及萬華地區的傳統節慶特色融入創作,呈現少見的巨型塗鴉彩繪長廊,以藝術協作,重新探索在地歷史的記憶,吸引更多熱愛藝術的人前來觀摩、交流和欣賞,推動老市場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發布日期:
做為城市的脈絡之一,市場承載著交流、交易、文化和經濟活動的功能,並隨著時代變遷持續轉型,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士東市場的成功經驗,展現傳統市場運用現代經營思維,帶動整體市場認同感。得益於北市府政策協助和市場整體共同努力,透過特色攤位改造、優良市集評比、綠色市集票選等肯定,嶄露全新面貌。本文就士東市場的轉型歷程,理解政策、自治會與市場成員如何共創傳統與現代共融的品牌之路。
發布日期:
以市場再生經驗案例為核心,探究老市場經由建築形式的改建與活化,如何帶動在地文化與產業的復興,經由文化引導都市再生等策進作為,激發傳統與創新火花,推進城市轉型新篇章。
發布日期:
臺灣創業生態蓬勃發展,政府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和政策支持,創投挹注的資金也日益增加,國內新創陸續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提升國際能見度,在全球創業評比上更屢創亮眼成績,此外各種育成機構與加速器也紛紛加入協助新創,為整體創業環境增添活水,發展更加豐富與多元,讓新創成為催生下一波經濟及產業成長動能的驅動力。
發布日期:
英國於2019年修訂氣候變遷法(Climate Change Act),將2050年淨零排放設為目標,成為全球最早立法的國家。而倫敦過去因空汙嚴重有「霧都」之名,如今以各項策進治理做為進行改革,包含推動「超低排放區」、優化交通運具、廢棄物管理、建築變革及擴大公眾參與等相關策進作為,持續落實城市淨零排放,邁向零碳未來。
發布日期:
隨著新興科技發展,智慧化成為城市演進關鍵角色。本文從臺北市淨零轉型、ESG和SDGs階段性推動成果,實現「宜居永續城市」發展願景等策進作為推動談起,包括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引入民間業者創意與資源,創造智慧科技應用方案實證,促進「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建築」及「智慧環境」等創新服務,探討臺北市在資源循環共生、社會安全與城市發展面向智慧化的倡議前提下,如何推動實際應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帶動永續發展競爭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打造「宜居永續臺北」為目標,隨著臺北市擴大永續綠都市建設,北市府分別從硬體和軟體著手,建構全台最佳永續示範場域城市。硬體上,建置再生能源創能、儲能的設備;軟體上,透過導入電能管理資訊平台,資訊數據可被分析與評估,北市府將能找出更多永續管理機會,讓綠能更有效率被運用。
發布日期:
全球暖化,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勢在必行,臺北市政府從「2050淨零行動白皮書2.0」到「能源政策白皮書2.0」,歸納出多種都市轉型的執行方針,包括建物節能設備更換、擴大建設大眾綠運輸,以及循環經濟創新推廣等,積極落實與民間的多元公私協力,期盼共同走在永續路徑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