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市場是與生活日常所需息息相關的地方。近幾年,許多年代久遠的傳統市場持續改建原有建築,重塑新的市場樣貌,除傳統市場既有基本功能外,更整合交通便利、公務機關進駐與複合商場等多元化優勢,外觀亦常見帶有現代感的摩登建築。不過,除了打掉重練,在安全無虞、保留傳統市場原汁原味本體建築基礎的前提上,還能用什麼方式,賦予新的生命及面貌?
視覺藝術的種類多元,但塗鴉藝術是什麼?又為何要在東三水街市場使用塗鴉藝術創作?
過去,塗鴉被視為是搞破壞、反主流的象徵。隨著時間推進,人們對於塗鴉的認知也開始出現轉變,甚至出現街頭塗鴉為主題的展覽,塗鴉藝術已悄然成為主流藝術表現形式之一。近年來,各國更將塗鴉藝術視為賦予城市新生命、在地居民情感凝聚、增加觀光收益的一種工具及手法。
相較於美術館或藝廊裡出現的雕塑、裝置、攝影及平面繪畫等各種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塗鴉藝術在近年似乎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且產生共鳴。以2010年義大利羅馬東南邊Quadraro的一個藝術企劃「MURo (Museum of Urban Art)」為例,即是結合當地居民參與投票的藝術計畫,讓民眾重新探索他們生活的區域,找到當地特色和共同回憶。
當時,將近20位藝術家在被遴選的名單內,其中不乏多位義大利知名藝術家,最終,以塗鴉藝術創作的大型壁畫脫穎而出。其後,塗鴉藝術創作出現在該地區各個廢墟牆面上,主題包含當地的歷史,以及與當地有著關聯的知名人物等,讓在地居民及外來觀光客能更直接地瞭解並融入當地。無獨有偶,在另一個離羅馬更近的地區「Torpignattara」也做了類似的企劃,這兩個在過去鮮為年輕族群所知道的地區,因為塗鴉藝術的關係,變成炙手可熱的景點,吸引不同於以往的觀光族群。
街頭塗鴉彩繪在歐美各地盛行多年,近年來在亞洲也蔚為風潮,成為必逛的觀光點。香港中環的擺花街和荷李活道上,有許多熱門的街頭塗鴉牆成為觀光客必訪的打卡景點。在潮流文化蓬勃發展、電影娛樂集中的臺灣西門町商圈,街頭藝術更是充滿在大街小巷中。除了有許多臺灣在地的街頭藝術家創作,也吸引不少國外的藝術家在此留下作品,讓曾經發展趨緩的西門商圈產生新風貌,也被國外媒體選為「世界五大街頭藝術城市」。
萬華身為臺北市最早期發展地區,有相當深的文化底蘊,尤其在各傳統節慶及宮廟文化領域中。「東三水街市場塗鴉彩繪藝術長廊計畫」由5位藝術家透過臺灣傳統文化與在地性,搭配店家日常等元素融合於創作中,經由藝術家實地創作與在地商家的共創,逐步呈現作品創作過程,再以公開場域的展示與成果發表會、媒體廣宣、民眾參與活動的舉辦,增加公共藝術作品與民眾的互動,吸引更多喜愛藝術的人士前來觀摩交流與欣賞。
在將近兩年的籌備期後,在2021年7月27日,也是指揮中心疫情警戒標準至二級的當天,五位塗鴉藝術家開始「東三水街市場塗鴉彩繪藝術長廊計畫」為期一個多月的創作,帶動該計畫邁向成功之路。除了塗鴉藝術家們之外,計畫的參與成員更包含東三水街市場自治會、東三水街市場及新富市場的各間攤商、老松國小師生及家長會、中正萬華區市議員、在地居民及里長及新富町文化市場等夥伴。
東三水街市場塗鴉彩繪以整體高2公尺、長386公尺長的商家鐵門為主視覺。該計畫邀集「CITYMARX城市記號塗鴉藝術團隊」5位(2位臺灣、1位香港、1位荷蘭、1位西班牙)塗鴉藝術家進行創作,並依照各自的創作脈絡,按農曆月分排序,將各節氣的當令作物及萬華地區在地傳統節慶的特色,搭配臺灣傳統市場店家的日常,融合在創作之中。
香港藝術家SINIC用拼貼搭配寫實風格,呈現夏日水果、早稻結穗,端午到來、海產漁獲,以及市場車水馬龍後,太陽徐徐落下,點點的螢火蟲隨著夜幕一同降臨;荷蘭藝術家FLEKS及西班牙藝術家ORBITA用多元明亮的色彩,將塗鴉文字融入結合過去、未來,東西方文化交錯的臺灣風景人文中,甚至將華人重視的風水,也併入創作內;臺灣藝術家COLASA將代表農曆七、八月節氣的蔬果物產,以繽紛色塊的方式呈現,潑灑的塗鴉視覺間接增添日常生活的想像空間;另一位臺灣藝術家BIO則是借鑑日本淺草寺前的商店街為整體設計走向,用節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中具代表性的作物,打造街頭美術館氛圍的藝術長廊,讓東三水街市場成為白天充滿活力與朝氣的常民現場,亦是24小時不間歇的當代藝術觀光景點,發現更多屬於臺北的生活氣味。
一、在創作之前──在地店家對於此計畫的認同及支持
為求「東三水街市場塗鴉彩繪藝術長廊計畫」的設計理念與萬華在地人文底蘊一致,在本計畫初期想法成立時,我便與此案另一位計畫主持人──CITYMARX城市記號塗鴉藝術團隊創辦人鄭子靖及藝術家們多次探訪、田野調查東三水街市場及周邊景點,更於2020年4月23日在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內舉行首次說明會,除計畫主持人及藝術家全數出席外,參與單位包含數十位東三水街市場在地商家、東三水街市場自治會、新富市場自治會、福音里里長等在地深耕並了解萬華歷史人文之人士。透過說明會闡述創作概念及各藝術家設計初稿,讓原先對塗鴉藝術抱有疑慮的民眾,開始願意花時間瞭解企劃內容,在之後的一年多內,陸續辦理一場說明會及兩次的市議員會勘,獲得熱烈正面迴響,並由東三水街市場自治會協助回收一百多份的店家鐵門塗鴉彩繪同意書。
在藝術家們將創作精稿完成後,東三水街市場自治會蕭銘宏會長及自治會各幹部,偕同計畫主持人拜訪市場內每一間攤商,逐間向各店家負責人說明、溝通將在鐵門上創作的內容,以取得共識。在藝術家創作前,店家們更協助將原先鐵門上的廣告貼紙清除及清洗,預應創作前的準備事項,展現對於計畫的支持。
二、在創作中期──在地居民與藝術家的互動及親身施作
在創作期間,除了市場例行公休的周一外,藝術家們每天從傍晚工作到凌晨,避免影響市場的營業時間。這樣的工作時間,尤其在炎熱的臺灣夏季,對藝術家們來說,是相當具挑戰性的體力負擔。然而,在創作過程中,每天都會有在地居民及店家,主動提供飲料及點心給藝術家們,同時交流對作品的心得,促成藝術家與居民的良性互動。
在創作期間,本計畫更邀集在地店家投入作品共創,在藝術家的指導下協助彩繪上色,以「民眾參與」輔助作品公共性的擴張、增加藝術教育的層次,提升作品與在地人、地、事、物之間的對話,讓民眾對此作品產生更大共鳴。
三、創作完成後──作品成果發表、塗鴉藝術講座及工作坊、民眾導覽
本計畫創作完成後,除舉辦作品成果發表會暨記者會,亦搭配行銷宣傳活動與民眾參與活動,以藝術家創作成果就地發表。2021年10~11月期間,在新富町文化市場及老松國小共辦理四場塗鴉藝術工作坊及兩場塗鴉藝術講座,並對「樂齡古蹟班」進行一場現場導覽,讓民眾瞭解塗鴉藝術的歷史、國內外發展歷程及現況。在工作坊中,透過介紹塗鴉文字發展歷程及經典塗鴉文字類型(例如:old school、free style等),邀請參與民眾在紙上繪製,設計自己的塗鴉文字,使其瞭解塗鴉藝術的精髓,也藉由此次創作內容的圖像,教導學生24節氣與各節氣的當令作物,以及萬華在地重要節慶。
臺北的繁榮始於萬華,是臺北最早發展的地區,該地區的興盛可追溯至300年前清康熙時期,至今仍留有舊街店鋪、歷史古蹟與濃濃在地人情的人文景色。未來以「東三水街市場」為起點,若能將周邊景點「剝皮寮歷史街區」、「西本願寺」、「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龍山寺」、「艋舺公園」與「東三水街市場」,連成萬華區獨有的步行慢遊觀光行程,促進萬華觀光,更多人將看到萬華地區年輕有朝氣並富有文化底蘊的一面,使萬華地區與各年齡層的族群接軌,吸引國內外民眾前來參觀,深入瞭解及體驗萬華在地的歷史及人文風情。
回顧「東三水街市場塗鴉彩繪藝術長廊計畫」推動歷程,面對市場商家從質疑到認同的變化,除了賦予藝術家完善的發揮空間,更凝聚市場商家共識,以藝術手法喚起在地對公共空間之關注。從市場內每一間店家自動自發挽起袖子清洗自家門面,甚至重新油漆自己的鐵門,到作品完成後,許多在地店家成為最佳導覽員等,都讓人明顯感受到藝術帶動的希望及力量。選在疫情降為二級的2021年7月27日開始進場創作,也為當時被疫情影響最大的萬華區,帶來一些正向的動力。
「無圍牆博物館」是北市府近年大力推行的企劃之一,而塗鴉藝術恰恰符合這個概念。期許未來市府能更善加利用市區裡的大型建築,或協助與私人屋主溝通,釋出更多牆面讓藝術家創作,突破傳統展覽空間僅服務少數人的限制,將整個臺北市變成一個大型公開且免費展示給眾人觀賞的美術館,落實塗鴉藝術家Keith Haring所言「藝術屬於每一個人(Art is for everybody.)」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