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立友善遊逛環境 讓臺北「好市發聲」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建立友善遊逛環境 讓臺北「好市發聲」

市場乘載臺灣庶民共同歷史記憶,也是城市的縮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佈局及硬體設施逐漸難以適應需求。為因應此挑戰,市場改建計畫強調改善光線與通風設計,以活化市場,延續生命力。本文將探討北市府一系列的市場改建案例,透過例行的節慶活動辦理,理解如何透過虛實整合的方式擴展商機,展現臺北市在改善市場硬體環境方面取得的策略性進展。

傳統市場轉型邁向乾淨、明亮、舒適的形象,發揚固有的在地文化特色已成趨勢,自2020年起,北市府積極推動市場精進計畫,至2022年底執行率已達82%,成效不俗。市場改建溝通過程不易,除應考量中繼市場落址等相關規劃,協助攤商和民眾轉移消費地點,也須在興建時融入新思維,應付未來的消費趨勢及需求,同時活化市場的社區功能。北市府亦持續舉辦多元化的傳統市場行銷活動,透過匯聚美食文化的「2023台北傳統市場節」等年度盛事,移地展覽特色項目,開拓更多市場經營空間的彈性,創造優質的休閒體驗。

挑戰與機會並存 傳統市場轉型因應變局

臺北市公有傳統市場具有豐富的價值,也面臨相對應的挑戰,除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任務,更是市民購物和社區互動的重要中心。為確保市場的環境衛生和食品安全,北市府積極推動市場的整修和改建,集合產業局、工務局、捷運局、都發局、地政局、財政局與交通局等局處的協力支援,推動更多老市場改建的腳步,讓臺北市成為國際化、文明化的城市。

公有市場的價值在於保留、傳承傳統市場文化,為市民提供舒適的消費環境,並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作用。然而,市場改建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市場改建必須確保攤商的經營穩定性,以確保市民的利益得到保護;另一方面,市場改建需要大量的資源、時間、人力和財力的投入,並可能面臨施工困難和協調利益的挑戰,有賴政府、攤商和市民攜手合作,確保傳統市場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繁榮發展。

市場改建革新 激發城市文化新風貌

為提升市場的硬體設施與環境,適應現代化需求,北市府持續推動臺北市五大傳統市場辦理改建專案。透過改建呈現整潔形象,保留在地攤商文化特色,提供市民優化的購物和休閒體驗。

一、臺北市公有南門市場(南門中繼市場)

南門市場是臺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被稱為千歲市場,做為蔬果集散的中心。然而,真正為人所知的南門市場面貌始於1981年開始營運。1982年,市場經歷重大規模的改建,將原有的建築轉變為現今的綜合行政大樓,擁有地下2層和地上10層的大廈,市場占據其中的3層。目前,市場內匯聚各種攤販,尤以南北食品雜貨和熟食點心聞名,成為全市著名的市場之一。

2012年,考量大樓不符合現行的耐震設計規定、結構體老化,以及部分市場管線老舊等公安隱憂,並因應捷運萬大線施工,經北市府和攤商多次溝通和討論,在愛國東路和杭州南路口建立中繼市場。新大樓在部分攤商退出後,設計為254攤的綠建築結構,同時與臺北捷運淡水線、信義線、萬大線三線共構,將新大樓地下1樓與捷運萬大線的共構出入口相連,提供民眾更方便的遊逛動線。

全新的南門市場於2020年動工,預計於2023年底試營運,開幕啟用地上2層至地下5層的綜合商場。改建計畫在保留古早味的基礎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並改善內部動線,引入大面積的落地窗,賦予建築通透和時尚的外觀,創造全新的空間氛圍。此外,新市場將提供超過200個汽車位和機車位,提供更多停車選擇。期望以嶄新的設備吸引舊雨新知,滿足現代化消費者的需求,讓更多人體驗新南門大樓的多元傳統市場魅力。

【老市場新味道系列】舊人情老味道—南門市場 #市場改建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二、臺北市公有成功市場(成功中繼市場)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成功中繼市場自2022年啟用,主要客源來自附近居民和上班族,共有196個攤位,總面積約1,980平方公尺。過去,成功市場受到建物外觀陳舊、內部環境昏暗髒亂等刻板印象所影響,並因現址為道路用地,逐漸面臨發展困境。為了提升市場環境的衛生與安全,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北市府積極投入改建工程的規劃,自1993年提出改建概念開始,經17年間不懈溝通,最終達成攤商和居民間的共識,將市場進行半地下化改建,改建地面層和鳳雛公園為連貫式廣場,供附近居民休憩使用。

2022年1月,成功中繼市場完成改建工程,並在2月試營運,3月正式開幕,同時也拆除舊有的市場結構。中繼市場設計將1樓打造成生鮮百貨區,提供新鮮蔬果、肉品和漁貨等。2樓則為美食區,集合各式熟食攤商,並按照生、熟食分區,以符合食安標準。此外,為推動數位轉型,成功中繼市場引進行動支付技術,與線上外送平台合作設置外送區,提供便捷的消費方式,擴展更多購物通路。

未來,成功市場將移到地下層,並設置3層停車場;地面層則規劃為綠化空間,成為全臺灣少數集合綠地和停車場功能的公有市場。新的市場結構將廣泛使用半地下化設計,有助於通風和採光;另設有地面層廣場和開放空間,確保流暢和功能性的消費動線。為了吸引不同年齡層的遊客,市場將配置6部電梯和8部手扶梯,提供適居和便捷的公共空間環境,展現互利共生的市場新風貌。

【老市場新味道系列】許一個新願—成功市場 #市場改建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三、臺北市公有環南市場(環南中繼市場)

環南市場於1978年啟用,坐落於萬板大橋、華翠大橋以及環河快速道路之間,由於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成為北臺灣最大零售市場。然而,該市場的建築結構承受著過大的負荷,設備逐漸老化,且環境情況也有待改善,不符合現代化營運需求,北市府遂於1999年推動改建計畫,改善市場環境、更新設備,滿足不斷變化的採購需求,並於2020年完成第一階段改建與攤商遷入中繼市場事宜,賡續辦理第二階段改建工程。

環南市場改建後,擬導入新營運模式,將整座建築分為地下2層和地上6層。地下1、二2層及地上3層至頂層做為汽車和機車停車場,可提供981個停車位及1,433個機車位供採購民眾使用;市場內攤位的布局也經過重新規劃,1樓將主要販售蔬菜、貝類和涼拌小菜;2樓將集中銷售肉類、漁產、家禽、豆干加工產品、五金雜貨及飲食類商品。市場管理方面,透過攤商營業秩序的重建及營運概念的更新,保持整潔環境,並推動垃圾不落地等環保理念,提供採購民眾清潔且舒適的購物環境。

為了將政策有效融入民眾生活理念,增進良善公私協力關係,北市府市場處亦聯手文化局合力推動「環南市場改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透過受託團隊長時間與市場內居民和商家友好互動、參與觀察,將環南市場的日常元素轉化為藝術行動方案,與市場的在地使用者建立深入交流,展示新市場與周邊社區互動的累積過程與故事,探索市場改建與公共藝術設置共生、共榮的更多可能性。

四、臺北市公有北投市場(北投中繼市場)

位於北投行政中心內1、2樓的北投市場已啟用超過40年,最初集結攤販於中央北路,隨後於1982年和1986年,北市府展開一、二期工程的用地徵收,將市場建成雙層樓,容納約200個固定攤位和臨時約400個攤位,讓攤販進駐經營。此區早期因溫泉旅館林立,使得飲食與日常採購需求旺盛,市場隨之茁壯,成為販售青菜蔬果、南北雜貨、熟食小吃和服飾等多樣商品的特色市場,同時也是臺北市北投區唯一的公有零售市場。

2021年,北市府啟動北投市場的整修計畫,同時在附近興建中繼市場。2022年11月,優化後的中繼市場正式營業,市場營業空間係分為A、B、C、D等區域,共480個攤位供應商的一層樓空間。A區主要出售蔬果、B區供應生鮮食材及蔬菜、C區為百貨類商品、D區則為飲食區。市場內也提供美髮、美甲和按摩等服務,讓顧客採買的同時,也能享受美容和舒壓服務等多元的購物選擇。中繼市場亦在各棟之間擺放藝術作品,以「貼近你我的在地生活美學」概念,設置獨創的「市場藝廊」,讓當地生活美學融入傳統市場,遊客也能更加親近在地文化。

2023年,由於北投市場原址經北市府評估市場建築出現老化現象,多處結構受損造成安全疑慮,正式朝向拆除重建方向辦理,並持續收集當地居民意見,調查攤商的營業意願,凝聚地方民意代表及交通權管單位共識,預計整修工程將於2030年陸續落幕,確保營運與居住安全,為市場帶來更友善的現代化設施。

五、第一果菜(含堤內中繼)暨萬大魚類批發市場改建案

第一果菜批發市場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萬大路,於1974年啟用營運,是臺灣最大規模批發市場,主要供應臺北市和新北市的食材需求。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人口增長,早期計劃的600噸交易量在1981年後市場即達飽和,每日交易量約1,650噸。鄰近的魚類批發市場則於1975年完工,營運超過40年,為全國最大的魚類批發市場。

面對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兩間市場皆面臨卸貨區和停車位不足、設備老化、環境骯髒、銷售渠道多元化及消費習慣等課題,並因應臺北市漁產運銷結構性轉變,遂併同兩間市場進行必要的改建。

改建計畫採用「穿著西裝改西裝」方案在原地進行改建,保持原地維持一半改建、一半持續營運的狀態,並擴充經營面積、增加停車位,滿足訪客需求與攤商生計考量。另外,評估低溫環境下的市場、物流系統和自動化倉儲,提升作業效率,改善到貨結構,以國際經驗為師,邁向觀光市場經營模式,打造智慧綠色建築、減少廢棄物,以保護環境,減少改建期對市場經營的衝擊。農市中繼市場工程已於2022年3月完成,漁市中繼市場的第一階段工程於2019年1月完成,市場主體綜合工程則在2020年3月動工,預計陸續於2029年完工。

第一果菜市場和魚類批發市場的改建計畫完工後,市場將保留原有的拍賣和零售功能,同時提升市場品質和衛生管理水準,優化物流效率、集貨和配送服務。此外,市場將引進日本市場管理的冷鏈物流概念,以全新的營運理念,啟動第一果菜市場與萬華區共生、共融的經濟結構體,迎接臺北市代表性批發市場地標的重生。

影片說明:【老市場新味道系列】傘頂下的期盼—第一果菜及魚類批發市場 #市場改建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臺北傳統市場節、天下第一攤 打造虛實商機整合亮點

為促進傳統市場活力和地方特色,支持在地經濟發展,年度盛事「2023臺北傳統市場節」秉持「在地食材」、「在地文化」及「在地生活」精神,系列行銷活動於2023年5月27日、28日在花博長廊廣場圓滿謝幕,召集近50攤市場美食攤進駐,宣傳傳統市場新形象。

本次特別結合辦理邁入第16屆的「天下第一攤」競賽共同辦理,分為二大評選評選主題,包含「頂級肉乾大賞」與「饕客最愛吃」,同時邀集歷屆「天下第一攤」獲獎攤商回歸,共計23個市場、131家攤商角逐各組前3名,歷經「網路人氣投票」、「100位在地嚮導」、各界美食評審及25位民眾等線上、實體評鑑團的意見評比及關卡競賽,最終產生6座天下第一攤得主。

攤商美食齊進駐「2023臺北傳統市場節」
攤商美食齊進駐「2023臺北傳統市場節」

活動現場展出『吃一口臺北Taipei』特展,以傳統市場捷運地圖讓民眾透過地圖尋找美食,導入新興的沉浸式行銷模式,吸引更多觀光人潮到訪;另結合數位化VR體驗,以評鑑屢獲五星級的市場—南門市場及士東市場為例,展示傳統市場的獨特區域特色和優越的環境衛生標準,重新定義傳統市場的形象,注入嶄新生機。

2023臺北傳統市場節活動現場
2023臺北傳統市場節活動現場

延續活動熱潮,市場處在2023年7月分趁勝追擊,整合各家天下第一攤獲獎商品,發行超值「輕鬆下午茶組」、「飽足感滿滿組」與「重口味最愛組」等3組限量的天下第一攤組合套票;8、9月分則自獲獎市集名單規劃「好事耐人巡味 搭觀光巴士趣好市」,安排南門中繼市場、士東市場觀光巴士小旅行,以及水源市場、永樂市場3樓布市深度導覽等活動,讓遊客透過解說,體驗傳統市場文化與在地歷史發展脈絡,拉近世代間距離。此外,透過多元化的行銷活動,持續凝聚攤商共識,提升整體市場服務水準,提供消費者整潔、衛生的市場環境和優質的商品與服務。

永樂布市「布思綠」體驗活動,讓遊客感受布業轉型沿革與應用
永樂布市「布思綠」體驗活動,讓遊客感受布業轉型沿革與應用

市場是城市文明發展的指標,對於動輒經久歷年的市場更新改建,北市府以務實、謹慎腳步長期規劃,在存續原有市場經營特色等前提,配合現代對市集寬敞明亮、乾淨、衛生的環境需求,將市場建築連結在地文化、交通網絡與公共空間,形成新穎的地標,和城市緊密連結,促進周邊商圈再發展,建立公有市場永續經營典範。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