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產學人才培力 提升產業發展新動能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產學人才培力 提升產業發展新動能

本文由銘傳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在地發展經驗出發,分享結合校園創新創業教育、北市政策辦法,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成立「士林青創基地」,帶動產業的創新,經由大學創新育成與創新創業教育等作為,培力創新創業人才,激發產學間的創新火花,注入在地創新動能。

壹、大學育成中心的角色

1998年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為協助新創事業的育成,擷取歐美經驗,透過補助計畫推動大學設立創新育成中心,藉由提供中小企業與新創事業進駐空間、研發技術、資金媒合、商務諮詢等支援,降低創業及研發初期的成本與風險,提高事業成功的機會。在此政策引導下,大學型育成中心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主要功能在於孕育新事業、新產品、新技術及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

有別於大多數以技術研發為主的育成中心,銘傳創新育成中心(以下簡稱銘傳育成)自從設立起即設定以「經營管理」為主要定位及發展特色,以「資源整合」、「創造價值」與「服務創新」為主軸,獨創發展出「DMV育成輔導方法論」,透過企業診斷、建構商業模式與價值化三大階段,協助受輔導企業整合成長各階段所需的資源,多次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最佳育成中心獎、育成特色獎等多項肯定。

2017年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補助政策改變,降低補助大學育成中心的家數與經費,轉向補助以法人、企業為主的育成加速器計畫,對於大學內的育成中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在教育部創新創業政策引導下,部分大學育成中心改變定位,轉型投入校園創新創業課程與執行教育部專案,部分育成中心則因失去營運經費來源,人員流失,重要經驗無法傳承,走向邊緣化。

貳、銘傳育成的二路並進策略

銘傳育成以創校66年所累積的商管教育優良傳統及師資資源,以管理學院為核心,整合資訊、傳播、設計、觀光、健康科技、法律等學院多位具有豐富的企業界、政府部門實務經驗的輔導教授,彙聚成緊實的輔導資源與能量。隨著經濟部育成政策的轉型,銘傳育成採取二路並進策略,對外持續強化企業輔導,以培育成果獲得產業界肯定;對內則以多年來累積的育成輔導資源與能量,接下推廣校園創新創業的重要責任。

對外,銘傳育成建構以「知識經濟」、「服務創新」與「綠色創新」為特色的育成平台發展主軸,提供專業化、特色化與精進化的育成服務。依據銘傳大學核心專長與區堿產業環境特質,聚焦資訊軟硬體、數位行銷、文化創意、創新服務等產業,邀請創業家、創投、天使投資人、專業顧問/業師(如:律師、會計師、專利師)組成教練顧問團,打造出創業育成平台。在培育的過程中,幫助創業團隊讓創業構想具體化,獲得在不同階段所需的關鍵資訊和資源,進而從POC (Proof of concept)走向POS(Proof of service),進而走向POB (Proof of Business)。

對內,則以育成中心為主體,成立「銘傳大學三創教育基地」,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建立一個將創意、創新轉化為創業實作的輔導模式。鼓勵各系所將創新技術及專題,透過創業課程、創業講座、創業體驗營、校園創業競賽等實作方式,實施實務導向創業養成訓練。推動辦理全校性創業學程,辦理創業競賽,鼓勵跨領域團隊合作,激發創意思考、學習團隊資源合作,充實學生理論與實務兼備的實作能力。為形塑校園創業風氣,透過創新創業實作設備與環境,讓創業精神在校園文化得以拓展與深化,以培育出具備「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經由這二路並進的策略,整合教學創新與產學合作來建立創業生態環境,打造學生跨領域、創新、實作、參與的創業實作平台,培育學生具備創新的特質,並擁有熱情、分享、不怕失敗的創業家精神。同時促成校園外部培育企業與內部學生創業團隊之間的共創合作,引導同學至進駐企業實習,實際參與新創企業運作,激發創業熱情,並協助進駐企業引進優秀人才。

參、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關注在地新創

位於臺北市北區的士林,這裡不僅是臺北市最大的行政區,也是一個見證了地區環境和產業轉變的重要地點。儘管如今的士林在臺北市工廠數量上排名第三,僅次於內湖和南港,但隨著製造業的外移和工業區的衰退,許多當地企業正面臨著轉型的挑戰

曾經國際知名的士林夜市,近年因缺乏特色、淺碟消費而逐漸式微,人潮不再。士林與北投地區人口共54萬人,占全北市20%,然在地企業、青年創業,大多因追逐東區較「體面」的門牌(登記地址),因而將企業設址、落戶於大安、信義等現代化商辦聚集地區,讓士林在地人創業及就業大多往東區移動,造成交通、商業活動、經濟發展資源的失衡。

臺北市政府雖投入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開發計畫,然整體規劃較著重於大型企業、企業總部、營運中心、研發中心之招商,在地業者雖期盼北士科園區開發為地方帶來發展,但中小、新創企業在北士科的發展中不易有發揮的空間。近年隨著在地青年的覺醒,投入士林在地青年創業,但缺乏數位行銷應用與商業模式概念,不了解政府鼓勵創新、創業補助資源,更不易走向商業化發展,導致未能成為具規模的青創聚落,帶動更多新創回鄉發展。

基於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在臺北市政府育成計畫補助支持下,銘傳育成進一步打造「士林青創基地」,定位為北士科「創業前哨站」,扮演北士科產業生態圈的「新創企業輔導」的重要角色,期望成為北士科產業生態圈的重要夥伴。建立一個支持在地經營、跨域加值、資源共享的區域創新育成平台。透過在地化輔導,強化社群情感連繫,協助士林企業轉型、區域創新,促進士林產業再現風華,打造與地方共榮的育成服務平台。

士林青創基地不定期辦理交流活動,以Workshop分享,提供創業團隊貼心關懷,以實際行動創造團隊之間業務合作與商機媒合之機會。活動中安排講座活動,針對新趨勢、政府資源、社群行銷、財務稅務、專利法務等新創企業關心的議題,讓團隊掌握時代脈動。士林青創基地也串連新創企業與大企業、專業機構、政府獎補助政策的資源,促成商機、訂單、資金、資源等合作機會,協助加速技術落地應用,建構商業模式,發展優質服務體系,取得發展資金,以及市場商機,並參與北士科園區發展機會。

銘傳育成經由建構士林青創育成輔導機制,整合校內外之教學實踐、產學合作、科技應用、學生實習等活動,引導大學師生支持、參與在地企業、商圈、組織的運作,提升區域內創新活動能量。在投入諸多努力與臺北市政府育成補助計畫支持下,士林青創基地近5吸引超過80家以上定居於士林、北投地區之創業家,進駐或將公司地址設立在育成中心,成為與地方共榮的育成服務平台。

肆、三創教育出發的產學人才培力

在教育部以實際政策引導下,三創(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已逐漸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銘傳育成身為大學教育體系中的一環,已從單純的中小企業育成服務,走向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扶持在地新創,更成為校園中推動三創教育的重要力量。三創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創意思維,使學生能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更具有產業競爭力,而產學人才培力是三創教育的重要成果,培養出具專業知識、創新創業精神、實務領域經驗的學生,因應未來產業界的需求。

從人才競爭力的觀點來看,作家Daniel H.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中提到六種攸關未來有前途的關鍵能力,分別是:「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這六大關鍵能力,指出了人才競爭能力的養成,以及未來產業跨領域人才須具備的創新整合與溝通協調能力。

全球知名創新設計公司IDEO創辦人Tom Kelley也在其「決定未來的10種人」書中提出,具競爭力的人才不見得是最有能力的人,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工具、技能和觀點。如果能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這10種人分別是:觀察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家」、不斷把新構想製成原型的「實驗家」、探索其他產業和文化的「異花授粉者」、克服障礙的「跨欄運動員」、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的「共同合作人」、激發才氣和創造力的「導演」、設計消費體驗的「體驗建築師」、打造舞台,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舞台設計師」、透過生動故事和大家溝通的「說故事的人」,以及不只是服務客戶還會照顧客戶的「看護人」。

綜合產業界對未來人才的觀點來看,推動三創教育就是在進行產學人才培力,讓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進行跨領域學習,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組織企劃等綜合能力,使其能夠應對複雜的問題和挑戰。三創教育的產學培力,也強調與產業界的合作,與企業建立夥伴關係,幫助教師與學生了解行業趨勢和領域應用。學生參與創意工作坊和設計思維培訓,學習如何提出新點子、思考解決問題,提出創業計畫,進而練習提升自己的格局,用老闆的視野來思考創建和經營自己的公司。

結語:產學培力,開創產業創新動能

銘傳育成有幸二次獲得臺北市政府育成補助計畫的支持,並獲得育成貢獻獎的肯定,培育企業多年的經驗也發現,因受社會、經濟和科技變革的影響,世界經濟高度依賴創新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因而在大學中有著獨特功能與定位的育成中心,在當前環境中實具有關鍵力量。以產業面而言,可以幫助企業掌握新技術,加速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推動經濟增長,並應對全球挑戰;而在教育面來看,如此獨特的產學培力的平台,更有助於培育下一代具競爭力的創新人才和創業家。

臺灣大學遭遇少子化衝擊,對高等教育來說是一項重大挑戰,大學中的育成中心在應對這一挑戰中其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但有助於鏈接產業與學術,培育具競爭力的產業人才,更有機會運用閒置的空間資源,讓企業進入校園,成為對在地與產業的實質幫助,改變產學之間的疏離關係,也創造出更近距離的師生與產業互動、對接的契機。放眼未來,大學育成中心應該要成為促進學術界和產業界互動的平台,成為大學應對少子化挑戰的重要工具與策略,通過吸引多元化的新創企業與創新創業人才,幫助初創企業發展壯大,同時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實踐經驗。大學育成中心亦可扮演高質量的產學培力平台,在少子化環境下,為學校創造出獨特競爭力,成為學校的加分特色,以「新人才」、「親產業」、「接地氣」為目標,為學生與產業創造出多贏機會,推動區域和國家經濟的發展。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