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巨蛋效應」拼出新經濟與新生活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巨蛋效應」拼出新經濟與新生活

臺北大巨蛋啟用後迅速成為城市新地標,不僅活絡東區商圈,更串聯忠孝、信義等精華商圈,成功帶動周邊產業經濟成長與消費升級。結合體育賽事、演唱會及新零售OMO模式,「巨蛋效應」正重新定義都市生活型態,掀起全新的消費革命。

近期,商仲業者戴德梁行發布2025年第1季北市商圈店面空置率統計,北市三大商圈空置率均下降,最受矚目的是北市忠孝商圈店面空置率下降至8.94%,不僅是2020年以來首見,更是多年來空置率難得回落至個位數。雖然整體店租還未恢復到單坪租金突破2.5萬以上的全盛時期,但也已經甩開過往陰霾。從去年開始包括8月份日本最大二手店2nd STREET以單價1.4萬元寫下去年度單價店王紀錄,其後具有東區指標意義的忠孝復興站三角窗黃金店面,重新迎來雄獅旅遊「鳳還巢」,姑且不論店租高低,市場已經聞到東區回春的氣息。

至於東區為何復甦?比對大巨蛋開幕後及東區空置率緩降的時間軸,各方都認為臺北大巨蛋的啟用、營運至為關鍵,而臺北大巨蛋所在的臺北文化體育園區,不僅具有座落臺北市都心區的優越位置、巨蛋主體與附屬商業設施樓地板面積約35,000坪,百貨公司、觀光飯店、辦公大樓等合計樓地板面積約61,000坪的超大面積,放眼臺北很難找到與其匹敵的個案,其與松山菸廠歷史古蹟區南北呼應,實用與話題兼具,流行和歷史並行的優勢,更讓外界認為大巨蛋不僅是東區的巨蛋,更將是北市都心的驅動引擎。在此之前,或許先談談,巨蛋的商業邏輯、與新消費趨勢的結合,以及未來的考驗。

巨蛋效應如何點石成金?

雖然臺北大巨蛋從發想距今落實已經超過30年,不過要說到巨蛋球場(Dome Stadium)的熱潮,公認起源於 1965 年美國休士頓的「太空巨蛋」(Astrodome),當時球場啟用後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the world's eighth wonder)。隨著太空巨蛋的成功,使得美國許多城市紛紛效仿,其後更衍生成「城市巨蛋+職棒球團認養」的商業模式,到了日本更發展出包含飯店、戲院、遊樂園、後樂園會館等等的一條龍經濟,像是東京巨蛋甚至成為東京的重要地標之一。

至於巨蛋為何那麼受到歡迎?相較於露天體育場,巨蛋具有「能全年運作且不受天氣影響」的無敵優勢,不僅適合大型體育賽事,同樣也能讓演唱會、展覽會展等風雨無阻,活動主辦少了不可測天氣預報的變數,更樂於使用巨蛋場地,對提升球場使用率有莫大幫助,自然也能讓場地擁有多元收入。

同時,如果大城市的巨蛋若整合得當,具有先天優勢的個案更能成為城市地標,有助於提升觀光客的到訪,成為該城市的「金雞母」,儘管巨蛋的建設成本與後續維護費用極為昂貴,甚至需要政府大量補貼或私人企業的高額投資,但東京巨蛋等國際級成功案例,仍讓許多城市躍躍欲試,爭相投入興建。

回頭看看臺北大巨蛋開幕以來繳出的成績單,從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到周杰倫與張惠妹演唱會,大巨蛋不僅是臺北的新地標,還能為都心區帶來商機。根據臺北市商業處資料,大巨蛋開幕一年以來,約有140萬人次到場觀賽,推估消費金額約47億多元,其中外溢至東區商圈消費近4億5千萬元。市調機構東方線上也提供2024年前9個月的周邊商圈消費資料,大巨蛋周邊 500 公尺內商圈整體銷售額成長 40%,其中餐飲類成長 31%、便利商店銷售成長 7%、停車場收益成長 89%,其「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從這些表現來看,大巨蛋不僅打通過去忠孝商圈到信義商圈間的斷點,成功連結兩大商圈,西門、站前、忠孝、信義這板南線上的大商圈能成功串聯,位於大巨蛋北側的松菸園區與之呼應,帶來的消費能量還能外溢至東區,嘉惠周邊商家,威力不容小覷。

從共感經濟出發,巨蛋成為新零售時代重要場域

除此之外,比起美國、日本等國從一窩蜂興建巨蛋,到如今已經進入平穩期,臺灣的「巨蛋經濟」似乎才剛剛開始。

在過去,以街邊店、商場為主的零售市場,往往只能被動等待消費者的青睞,而結合體育賽事、演唱會的巨蛋場館,與商場、飯店或其他娛樂設施結合,從過去的被動轉向主動,讓消費者同時擁有五感體驗,更近一步能在虛擬線上世界中與網友交流,這種消費模式正在解構過往的生活經驗,成為新時代消費主流。

後疫情時代民眾對於消費觀的改變,催生了以消費者為核心、強調線上線下無縫轉換的OMO(Online Merge Offline)新零售模式。這種模式不分通路,致力於提升消費者回訪率與黏著度。兼具流行性與話題性的臺北大巨蛋恰好成為許多線上話題與銷售在線下的重要「落地點」。除了演唱會,中華職棒、籃球聯盟P. LEAGUE+等體育賽事以及其衍生的相關產業,都能藉著「巨蛋」這個場域,為消費者打造完整的體驗,進而開啟全新的消費歷程。

巨蛋的考驗進行式

不過,臺北大巨蛋正在紅利期,等紅利期之後,首要考驗就來自於消費者。

畢竟演唱會或是體育賽事來到巨蛋造訪的消費者,往往短期間內人潮湧入,多是為了單一目的,自然不會停留太久,同時,因為演唱會與賽事的受眾結構多元,增加商家營運的難度,商家不僅要具有超強應變能力,還得要具有行銷能力,同時必須能在目前人力吃緊的服務業市場中,當消費大軍來時有調度人手,運籌帷幄的能耐,對經營者會是一大考驗。

其次,目前臺灣的各大小縣市興起一股「全台孵蛋」熱,除了已落成的臺北大小巨蛋、桃園有桃園巨蛋、林口小巨蛋、高雄巨蛋、新竹竹北巨蛋之外,還有預計於 2026 完工的臺中巨蛋,研議中的桃園新大巨蛋,與新北市規劃中的大、小巨蛋,預計於 2025 年招標的臺南小巨蛋等。這還不夠,包括苗栗、東部的花蓮和離島金門,都有以「巨蛋」為名的綜合室內體育場館,雖然規模有落差,但全台至少8顆「已孵化」和5顆「孵化中」巨蛋。臺北大巨蛋雖然話題度高,但場租不菲,長遠來看,如何在眾多國際巨蛋競爭中脫穎而出,吸引體育賽事、大型演唱會,甚至國際規格大型活動的青睞,將是一大挑戰。面對各地方政府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的經營策略,臺北大巨蛋要如何確保營收持續成長、達到永續經營,地方政府恐怕必須審慎評估並制定完善的營運計畫。

最後,是美日各國都遇過的持續高額維護費用的問題,雖然目前多採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營運,但成本的增加最終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要能兼顧經濟效益與城市發展的公益目的,確實是個挑戰,也將是日後想要參與政府BOT案業者的重要參考。

從臺北的巨蛋到世界的巨蛋

從目前的發展,「臺北大巨蛋」無論是規模與效益,都可傲視全台,說是作為全台最具指標巨蛋也毫不為過,可是想要創造更多的產值,必然不能只靠臺灣本地消費力。最直觀的方法莫過於更具代表性的體育比賽,更國際規格的文化展演,更吸睛又具有話題的巨星演唱會接續,才能打出國際名號。以舉辦過奧運的北京鳥巢為例,東京巨蛋除了棒球賽事外,也曾經舉辦過籃球與美式足球比賽,還有職業角力、綜合武術、K-1賽事及各類音樂表演。國際巨星如麥可·傑克遜、瑪丹娜等都曾在此舉行演唱會。這些多元活動的累積不僅提升了東京巨蛋的國際知名度與歷史地位,更使其成為不只是一座體育場館,而是整座城市的重要地標與象徵。

這個命題不僅是對大型場館營運的考驗,更上一層的思考是怎麼讓這些手握重要賽事的主辦方在眾多選擇之中,考量種種軟硬體設施以及主辦方的便利性、觀眾消費力等因素下,以臺灣為首選。當大批國際觀光客來此朝聖之際,周邊機能是否能承載短期爆量人潮,這些人潮能否在活動之後繼續在臺灣創造更多產值,這些衍生性命題都非常考驗政府與業者的能耐。

不過,縱然如此,我們還是對於大巨蛋的表現給予鼓勵,並且對其未來寄予厚望,臺北文化體育園區佔地高達18公頃,目前巨蛋不過是南側體育園區的一部分,未來還有包括洲際飯店、大型商場進駐,日後還有更多建設將陸續到位,隨著消費者的要求越發多元,業者滾動式調整也是必然,能想像的是更多驚奇與驚喜將等待發生,是站在這個時間點上的你我可能無法想像。

畢竟,臺北大巨蛋作為臺灣唯一的巨蛋級體育場館,經歷30餘年的等待與風風雨雨,而今不僅讓忠孝東路上多了一方國際級的風景,臺北市民假日多了一個休憩的去處,想要舉辦大型賽事的主辦單位們有了更好的選擇,以正面心態看待這一切,不僅是市民之福,更是臺灣之福。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