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熟悉美國棒球的球迷或影迷可能還記得一部名為《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的電影,內容是討論被認定參與「黑襪事件」1918年的美國職棒發生球員打假球事件,被認定參與的8位球員被開除且不得重返職棒,史上稱為「黑襪事件」。而遭到職棒界開除的球員,因為一座球場的新生而又讓他們得以重新回到球場打球,而這部電影中最經典的台詞就是「如果你把球場蓋好,他們就會回來!」(If you build it, they will come!)。換言之,只要蓋好棒球場,這些球員就會在球場打球。事實上,電影中所講述的故事與今日在大巨蛋舉行的職棒比賽場景遙相呼應,大巨蛋也帶來更多元的實質意涵,包括高水準場地讓球員們得以安心打球;舒適的環境讓球迷能夠開心看球;人潮所帶動的商機也活絡城市的經濟發展,自場地啟用以來,大巨蛋已經進行過不少高水準的棒球賽事,包括世界棒球12強賽、2026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及國內職棒賽事(CPBL),也確實在臺灣引起了一股風潮,本文試著分析大型運動設施(含大巨蛋)經濟體形成的要素及效益,並提供運動界及行政部門相關建議。
自古以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是個經常被提出來討論的議題,同樣地,到底要先蓋大巨蛋,還是要以發展職棒運動為優先?這裡的答案肯定是後者,一定要先設法舉辦精彩的運動賽事,才能夠有效地吸引人潮。因此,如何打造精彩的賽事是大巨蛋發光發熱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必要條件。若沒有精彩的賽事,單純的球場很難吸引人潮,屆時便會出現門可羅雀或者是職棒球團根本付不起租金而導致場館成為「蚊子館」的情形。回首中華職棒,經歷兩個聯盟的內鬥及假球事件,原本滿坑滿谷的球迷最後選擇雙腳踏出球場,表達其心中的失望及憤怒。毫無疑問的,吸睛的運動賽事絕對是興建運動場館的先備要件。
任何的職業運動賽事都有其賽季,並非每天都會舉辦賽事,休賽季可能長達3個月, 即使是職棒例行賽場次最多的美國職棒一年也只有81場主場賽事。若是球隊實力堅強,直奔世界大賽,頂多也僅有100場。扣除棒球賽事使用,大約有8個月的時間是空檔,因此多功能用途就成為大巨蛋場館的附加價值。針對此特點,各種精彩的大型表演活動即有可能是大型運動設施管理單位的首選,以「周董」周杰倫為例,他在2024年底於大巨蛋開唱,是首位在大巨蛋開唱的歌手,總共四場的演唱會吸引15萬人次入場,帶來了預估新台幣6.6億元的門票收入;遠雄集團預計也有7,000萬的場館收入;人潮所帶動的商機讓鄰近商圈更是雨露均霑。
事實上,鄰近國家的大型運動設施管理單位也都是採取同樣的經營策略。以創造「泰勒絲經濟學」(Swiftonomics)聞名的美國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2024年在東京巨蛋的3場演唱會創造了340億日幣的經濟效益,其中僅是門票收入就高達54億日幣,且2024年的票價要比2018年的超過一倍,由此可見泰勒斯的魅力。除了東京巨蛋以外,新加坡是泰勒絲在亞洲舉行巡迴演唱會的另一個城市,相較於日本來說,有比較成熟的運動產業。新加坡的運動城(Singapore Sports Hub)位於新加坡的運動複合園區,內含有一座可容納5,5000個座位的戶外運動場、13,000個與30,00個座位的綜合運動館、游泳池及40,000平方公尺的商業設施等。即非常仰賴大型演藝活動進駐國家體育場(National Stadium),光是2024年的1~3月,就有泰勒絲、紅髮艾德(Ed Sheeran)、酷玩樂團(Coldplay)及五月天等知名藝人蒞臨國家體育場,以及超過84萬人次的觀眾湧入國家體育場,加上周邊的活動,整個園區入場人數超過百萬,比起2023上半年的70萬人次還增加了超過30萬人次,演唱會的魅力不言而喻。此外,許多參加演唱會的觀眾是來自外國的觀光客,停留期間的花費更是客觀,也帶動周邊相關產業成長(如旅宿業及零售業等)。
不論是高水準的運動賽事或演唱會都可說是「稀有動物」,並不是每個大型運動設施都有能力負擔邀請演出單位的聘金,加上所有運動設施最終都會面臨風華老去,依照美國職棒的經驗,一座全新的棒球場大約會有6~10年的「蜜月期」。因此,常態性的導覽活動或是提供企業辦理活動就成為活化各類空間及各項資產的重要作為。就美日職棒來說,幾乎每個球場都設有博物館或是名人堂,保存並展示球隊的歷史文化資產,其開放時間更為彈性,也有專人協助的導覽活動。以美國職棒老字號的紐約洋基隊、芝加哥小熊隊或波士頓紅襪隊為例,一年超過10萬位的遊客稀鬆平常,而如果每位遊客收30美元,加總就是300萬元的收入,且這些博物館一定會緊鄰商品販賣部,遊客雖然帶不走文物,但總會買些伴手禮。值得一提的是,參加球場導覽的費用比起賽事或演唱的門票都更親民,甚至有機會能夠觀賞球場後台空間,包括球員休息室等。此種運動懷舊之旅(nostalgia sport tourism)已經是許多國內球迷到美日國家的必走行程之一,筆者也曾經到澳洲墨爾本板球場(Melbrone criket ground),這個場館於1853年啟用,也是1956年墨爾本奧運所使用之場館之一,而澳洲運動博物館(Australia Sports Musem)是2008啟用,這個博物館顧名思義就是記載了奧運運動發展的歷史。現今的大巨蛋原本也有規劃類似的展覽空間,只是在各種議題的多次爭論之下,這個規劃早已胎死腹中,這也使得現有大巨蛋無法乘載臺灣棒球一世紀的精采回憶,缺乏運動文化內涵的載體已無法彰顯這個城市的運動底蘊,實屬可惜。也許我們會需要類似「周董」周思齊在引退時大聲疾呼希望能夠立碑紀念被拆除的台北棒球場台北棒球場的原址就是現今臺北小巨蛋,在尚未拆除以前,許多國內外重要賽事都在此辦理。。
如前述所提,賽事所帶來的人潮可以活絡鄰近商圈,但人潮可能造成交通壅塞的問題。因此,交通動線、商圈發展及運動設施選址必須三位一體同步考量,放眼現今國內外先進運動設施發展案例,可看出運動設施大多都會結合大眾公共運輸系統,這似乎已是必要條件。
俗諺如魚得水似乎可以形容今日棒球賽事在大巨蛋辦理的榮景,用聚寶盆來形容也不為過,但若要加值效益,此處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第一,充實大巨蛋的運動文化載體,前述提及之運動名人堂及博物館是大型運動的標配,目前大巨蛋尚無具體構想,行政部門應邀請場館管理單位完善此規劃,從2009年台北聽障、2017年世大運及即將登場的2025年雙北世壯運等都有許多精彩的回憶,再加上已經被拆除的中華體育館及台北棒球場等,都曾經上演過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以運動懷舊觀光為主擴大大巨蛋效益。第二,跨領域整合,善用大巨蛋宣傳平台,從各種文化、產業、節慶等面向都應該結合大巨蛋的線上或線下宣傳平台,搭配在地或是鄰近縣市的活動,選擇合適的平台或是檔期,傳遞給前往大巨蛋的人潮。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國際賽事都有國際轉播或是外國媒體進駐,建構友善互動機制以爭取更多媒體時段及專訪得以提升媒體能見度。
此外,大巨蛋可以說是舶來品,且在國內是第一遭,營運管理方面有其挑戰性,建議應與東北亞、東南亞,甚至大陸地區等有相關經驗地方政府或是管理單位組成巨蛋聯盟,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此一來,便得以確保運作模式能夠與時俱進,也能擷取產業中的最新訊息。
雖說場館管理單位追求商業利益是天經地義,但重要的是落實公辦民營的政策使命,包括運動賽事空間、相關費用減免,甚至到保存及推廣在地運動文化等,這些也都是大巨蛋興建時的初衷。值得一提的是,現今社會強調的是永續發展(SDGs),重視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與企業界聆聽股東意見有些許差異,國內百萬棒球迷即是這個場館的重要利害關係人,符合社會期待的大巨蛋運作,必能創造良善的商業生態鏈,並且藉著運動無國界的傳播力量進行城市及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行銷,如果相關政策能夠落實,大巨蛋在未來可能就會是臺灣版的夢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