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工業革命後開創了大規模機械生產的時代,大多數的企業著重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數量,以應付廣大的市場需求,屬於「生產導向」的行銷方式,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後,電子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更改變了全球生產、經營及政府管理體系的結構,使得數位科技與商業模式產生新變革。過去商業交易受限於訊息傳遞限制,交易成本高,不僅花費時間較長,亦須透過遠距離的傳遞運送,才能完成產品製造到零售端的交易流程,讓消費者買到適當的產品;跨國的交易更是複雜,涉及極高的成本與風險。近年來,隨著網路、電腦與行動裝置的普及,消費者可24小時透過網路於全球各地的網站採買商品、評比商家,直接與各式各樣的供應者交流互動並購買。
全球的跨境電商(Cross-Border e-Commerce)交易每年以倍數成長,便利又創新商業模式讓消費者透過網路可輕易購買世界各國的商品,國際零售與貿易儼然進入了「電商大航海時代」。未來各國的經濟發展勢必與電子商務、大數據、雲端、社群化等議題更緊密扣連,所有企業都應該洞察此趨勢並提前預先準備。
本文將概述海外市場的狀況與跨境電商的趨勢,再提出臺灣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可採用的策略與建議。
依照 Euromonitor 2015 年的報告,全球各地企業對個人(Business to Consumer, B2C)電商市場持續蓬勃發展,在2014年就增長了21%,達到約8,400億美元的規模,預計至2018年前都會保持兩位數增長,達到1.5兆美元。電子商務也促使了交易與策略的改變;電商企業除了發展國內線上交易外,也透過網路將產品直接銷售到海外,影響傳統的貿易模式;傳統實體零售業者如量販店也紛紛轉型電子商務經營模式,並據以跨國經營海外市場,而非完全依賴開拓實體店的方式經營海外市場。
根據阿里研究院Aliresearch針對全球跨境電商與其他經濟指數的成長趨勢分析,預估直到2020年前,跨境B2C電商交易額的年平均成長率高達27.4%,將大幅超過全球整體平均B2C電商的13.5%、進口商品總額成長率的8.7%、消費品零售額的6.1%,以及GDP成長率3%。可見跨境電子商務將會是未來幾年帶動全球經濟最強勁的一股力量(見圖1)。
整合國際貨幣基金(IMF)、歐洲電商組織Ecommerce Europe、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等單位的統計資料,分析各國的GDP與人均GDP,網路零售產值與上網人數等數據後(見表1),分述如下:
(一) 中國大陸雖是第2大經濟體,但其電商產值與上網人數遠超過第1大經濟體美國,儘管人均GDP僅為7,589美元,僅約為前五名其他國家的1/6,卻有高達1,945美元的年人均網路消費金額,超過美國、德國,直逼日本,可見其電子商務市場的蓬勃,是全球電商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二) 英國2013年上網人數全球第5,但其人均網路購買金額為全球第1,高達4,874美元,成為全球第3大的電商產值國家,也是全球最早進入全通路零售經營的國家之一,相當值得臺灣企業參考學習。
(三) 俄羅斯2013年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但其上網購物人數排名全球第6,高達2,000萬人,電商產值排名全球第8。
(四) 加拿大、澳洲與南韓雖然未排入全球十大經濟體之列,但其電商市場蓬勃,於2014年都擠進了前十名。特別是澳洲人口與臺灣相當,其人均GDP高達61,219美元,有40%的網路購物者,是全球電商市場比重較高的國家。
許多網站開放海外購買,使得跨國電子商務購買行為日益普遍。而在全球金流與物流都成熟的條件下,語言成為電商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Ecommerce Europe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前十大電商市場,中、英語系國家有4個,占全球電子商務總產值之占比為44%,而簡體中文雖只有中國大陸使用,但憑藉其龐大的內需市場,全球總產值之占比則有34%。其他語言市場則因為只有單一國家使用,因此在全球總產值之占比皆不及10%。
臺灣的內需市場較小,零售業成長有限。若把全球電子商務市場都納入經營的潛在腹地作考量時,巨大的市場規模也足以支撐起我國的製造業與服務業,讓經濟持續成長。但是,經營跨境電商與國內的電子商務並不能相提並論,廠商須要注意更多細節與方法,才有可能成功,以下將說明跨境電子商務的策略建議。
(一) 電子商務商業模式
電子商務有豐富的創新模式,多數純網路公司可以應用五大分類的商業模式來說明,包含交易模式、訊息模式、內容模式、社交模式與生活服務模式。而本文指稱的零售電商,是指運用第一類交易模式,進行國內或跨國的商品零售交易。
1.交易模式:不論何種經營模式,只要網站運作與撮合實體商品的交易有關,就屬於此類。此模式的核心為促成交易,是透過買賣雙方資訊交換或銷售供應鏈的管理來達成目的。其獲利方法就是商品買進與賣出間的價差,或是協助他人銷售的佣金抽成。
2.訊息模式:是較早出現的商業模式,Google是典型的代表。此模式的核心是透過蒐集各式資訊並加以分析與處理,滿足使用者需求。其獲利方法以廣告為主,也就是利用免費服務吸引許多使用者瀏覽後,出售各種廣告曝出機會給廠商,再從中獲取廣告收益。
3.內容模式:此模式是指利用自製、外購或引導使用者自行創造內容,並分享供他人欣賞,例如Youtube即為代表之一。隨著多螢幕時代到來,內容模式也持續創新,讓使用者能隨時找到需要的內容。其獲利方法有2種,一個是廣告,另一個則是收費會員制,看某些內容需要繳交特定費用。
4.社交模式:此模式是目前最興盛的模式,許多人已經將社群網站或APP當作主要的聯絡工具。代表的企業為臉書FB、Line與微信WeChat,而模式的核心能力在於增進人際溝通。例如使用者可以購買貼圖來代替文字,讓訊息傳遞更富情感。業者也紛紛在系統上增加支付功能、銷售產品,讓虛擬社交行為更貼近真實生活。
5.生活服務模式:此模式涵蓋多種服務,只是要是生活中能數據化但最後需要在實體環境消費的,都可納入此模式,就是所謂的虛實整合 (Online to Offline, O2O)模式。例如團購餐飲、租車、機票或住宿等。此模式的核心在於整合資訊,優化線上到現下的使用流程,並創新使用場景應用與線下廠商的推廣與管理等。
(二) 跨境電子商務零售交易模式
所謂的「跨境電子商務」是指買方與賣方不在同一個國家,而進行的電子商務交易。目前除了阿里巴巴、Amazon等知名電商平臺外,傳統零售業者也積極改以網路的方式進軍海外市場,例如排名世界第2的美商Costco在2014年就以電子商務的方式,跨境進入大陸市場;實體零售業者如英國Boots藥妝也採網路跨境銷售至全球各地,在臺灣也能輕鬆買到;美國Amazon,eBay與英國ASOS、德國Zalando等跨國網路公司亦是透過網路方式擴展至數百個國家的市場,並透過大數據發掘消費者需求,進行銷售預測、供應鏈整合,產品研發,具備精準行銷全球市場的專業能力。
臺灣企業發展全球B2C電子商務零售時,首先需考慮的因素包含:(1)將網店與經營團隊設在國內或是海外;(2)選擇架設自有官方網站或是上架交易平臺。若廠商僅選擇自有官網銷售,而不連結其他如亞馬遜的平臺,官網就需要支援多語系,以及設立購物車等功能。網站也需要串接信用卡、paypal與支付寶等金流工具,並能同時將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對接倉庫、國際物流與供應鏈系統,且通常需要透過社群網站如Facebook引導流量到官網購買。若企業選擇在現有的平臺開店,則經營相關的系統都會完備許多,各平臺都會引導廠商操作管理後臺與各種工具。
臺灣企業發展全球B2C電子商務零售可參考的五種模式分述如下,見圖2。
模式1:平臺網店
在臺灣本土的平臺如商店街、拍賣網站與來自國外的顧客進行線上交易。目前臺灣的網路平臺如PChome商城、露天拍賣、MOMO商城或雅虎商城都有完備的開店機制與系統,廠商可開設此類網店,先透過社群網站如FB,或各種網路行銷手法引導國外消費者前來平臺內網店購買,再以國際物流寄送產品,完成交易。
模式2:官網總店
在臺灣設立自有官方網站經營全球顧客。廠商可以透過設計具有交易功能的官網,導引海外流量到官網選購商品,但此模式較不適用非知名品牌,因為顧客較不易記住或找到官網,須透過網路廣告進而導引流量;相反的,若在購物平臺中開設網店就比較容易透過現成的巨大流量曝光、銷售,但缺點是須要支付平臺上架費或部分的銷售利潤抽成。
模式1與模式2是指國內網站銷售模式,也就是在臺灣的網站上開店,再透過各種方法吸引國外消費者購買。待顧客下單後,廠商再把商品從臺灣直接寄送到海外;或採用海外倉儲模式,先提早將貨品通關放在國外市場的倉庫,等成交後就能快速從海外倉庫直接寄送商品給該國顧客,以減少運費與顧客的等待時間。但臺灣本地網站的海外流量較少,若廠商採用此兩種模式會面臨如何引導國外顧客上臺灣網站的問題。
模式3:國際平臺網店
國際平臺是指擁有許多地主國顧客的超大型網站。如在美國eBay.com開店,可鎖定美國顧客銷售;當然也可以到其他國家當地的主流網路平臺開設網店,專門經營這個國家的市場。一般而言,這些平臺中至少半數的顧客是來自平臺所在的國家,因此能夠精準鎖定目標客群。
模式4:平臺轉第三地
平臺轉三地是指在美國eBay.com開店,但同時銷售給美國顧客及非美國市場的顧客,如加拿大、英國等。許多國際大平臺都有相當國際化的顧客,例如美國網站中,國外的客戶流量很可能超過三成,也是相當可觀的市場。目前跨境交易非常盛行,廠商在美國網站做生意的同時,也能鎖定其他國家的跨境購買顧客;這也是傳統貿易與零售模式無法比擬的。
模式5:當地平臺網店
當地平臺網店是指在目標市場開設店鋪網站,該類網站本土化程度很高,流量超過九成都來自於在地的消費者。這類地方平臺雖然銷售額難以與國際大平臺抗衡,但因為他們相對瞭解當地人的需求,能即時反應商品供需變化,所以成長亦相對快速。在過去全球電商競爭歷史中,本地平臺網站超越國際企業的案例時有所聞,許多本土網站也都被國際集團併購,並加以整合服務系統,例如新加坡第1名的購物網Qoo10就是一個當地型平臺,因此,企業在發展電商時,也可考慮布局當地網站。
模式3至模式5則是將網店設在海外的網站,直接利用海外電商平臺的流量吸引顧客。如許多國際大平臺如eBay.com或亞馬遜(Amazon)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顧客上線瀏覽購物,若將網店設在這些平臺,廠商就不需要擔心沒有客人,且能銷售到全球各地。然而採用此模式就更需要熟悉海外的平臺與操作細節,並能以外語管理網店與交易。
(三) 進入模式建議
目前跨境電商最發達的地區仍以歐美國家為主,建議廠商可以先以英語與中文經營多國市場,只需要準備兩種語系的方案,不用增加太多經營成本,就可以觸及數十倍大的市場。另外,在網店的規劃上,建議臺商先在現有的網路平臺中開設網店,同時在官網作初步的品牌介紹,待熟悉網路國際行銷後,再考慮是否加入購物車的功能,採用官網銷售模式,因為較小的品牌要獨立導引流量到官網是相對困難的事情,先利用各平臺現有的人流銷售商品則比較容易建立基礎;若廠商已在某些國家有分銷體系或實體通路銷售產品,則可考慮設立多語系官網,主動將資訊傳播給顧客群,不一定要直接在網路販售,但能指導與管理現有海外通路與經銷商。
企業無論是經營零售或者從事製造與研發者,都不可避免得受到電子商務浪潮的影響。臺灣內需市場小,過去受制於規模,必須仰賴代工製造出口,而通路與品牌多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上,所分得的利潤極微薄,若透過電子商務建立品牌與通路,可以突破此限制,開展另一個商業契機。簡單說,企業可藉由電子商務開發新市場或整合原有的貿易網絡,發展虛實整合模式,直達海外市場,跳過原有的通路商,或者加以利用網路取得的消費者與市場需求訊息,用以指導開發產品、提升營運效率,開拓更豐富的新市場。
未來無疑是電子商務與全球行銷的時代,結合網路行銷與國際物流、金流方案,企業就能「立足臺灣,網銷全球」;另一方面,電子商務並不如許多企業所擔心的,會干擾現有的銷售通路,因為它可以與現有的實體銷售網絡配合,進行各種虛實整合策略,不論是B2C屬性的消費品或是B2B屬性的工業品或中間財都可採用現有電子商務的解決方案行銷全球;再者,電子商務市場中顧客、買家與通路夥伴之銷售的資訊在大數據化後,也可指導企業研發與製造商品的方向,提升傳統管理與製造的效率,增進企業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