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預估,於2020年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產業的經濟規模將達到1.46兆美元,想要分食這塊大餅,著眼點應放在開放創新的應用服務,這也是臺灣相關產業搶占全球市場商機的機會。台灣物聯網協會曾提出「物聯網 +」概念,透過與電商、雲端等科技產業的結合,以吸引更多相關政府部會及民間企業關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就作法上,智慧園區是臺灣切入物聯網的最佳著力點,把現有的各科技園區作為示範點,再從大量的感測數據資料,運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進行運算與智慧管理,從環保監測系統、交通管理系統、應急指揮系統等應用層面,建立全方位的智慧城市管理體系;另一方面,須扶植物聯網平臺性產品(如應用及其關鍵零組件-半導體、面板、感測器、 光電元件等),以形成產業鏈分工體系,建立臺灣自有的產業生態圈,打破過去依賴國際品牌代工與製造的低毛利產業發展策略。
物聯網生態圈的概念,包含應用服務、數據分析、裝置及平臺、傳輸連結、智慧系統,藉由相關產業進行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將資源進行串聯,以資訊安全與專業服務實現應用情境,未來物聯網產業發展將以”應用服務”為主要驅動力,其中80%物聯網商機來自應用服務,而非產品製造。
以智能手環為例,要讓智能手環衍生出商務價值,非僅靠單一技術就能實現,而是透過大數據分析、社群、雲端服務,行動APP、感知晶片等5項產業鏈的組合,意即符合「大社雲移物」的融合,將數以萬計的物體屬性轉化為數位數據並上傳至雲端,最後變成有價值的服務,將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路徑。
由於發展物聯網需具備如IC設計、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開發、嵌入式軟體平台、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關鍵平台與軟體開發能力等幾項關鍵技術,臺灣廠商在此領域具有領先全球的製造能力與研發技術,若能以既有優勢的物聯網晶片製造基礎打底,結合軟體實力,以智慧生活、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為示範場域,將有非常多的應用服務創新機會。
而物聯網的多功能智慧化服務被視為驅動產業鏈的改革力量,從製造零售、機器裝備、醫療、交通運輸、物流網絡、金融商務及生活中大部分面向,透過感測器和軟體連接到物聯網平臺,再利用資料探勘與分析,產生智慧化的系統程式,並可進一步延伸至智慧製造、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運輸、智慧物流、智慧環境及智慧醫療等領域。由此可知,物聯網不僅改變硬體設備製造端,亦影響民眾生活層面,實現相關產業智慧化的應用情境,有助於臺灣產業結構鏈的轉型與升級。
物聯網應用服務對於一般企業而言,即所謂的「智慧商務」。智慧商務是要把「大社雲移物」融合於日常工作,讓原本的商務流程更智慧化,而非單純把感知裝置連接上網路。
現今的明星商品孵化、消費者喜好、企業IT採購標的、產業轉型方向皆不離開五大技術的運用,包括:大數據、社群、雲服務、行動應用、物聯網,並以「萬物互聯」貫穿全局,透過各種資訊傳遞裝置,連結網際網路進行資料的互連與互通,實現智慧化的生活應用情境。「萬物互聯」導因於網路科技的廉價與發達,將物(Things)拉進原本以人(People)、系統(System)為主的資訊作業,提供龐大的數據資料為分析依據,開啟另一扇商務大門。人、物、系統的協同已成為企業資訊化的焦點。根據國際機構Gartner調查,全球將近83%的中大型企業,已陸續將五大智慧科技置入於原有的服務項目中,可見物聯網的應用在未來產業發展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引用知名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名言「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點出大多技術與應用其實早就有跡可循,以物聯網為例,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機器與機器(Machine to Machine, M2M)三大核心是較為人所熟知的基礎技術,可隨時隨地獲取物體資訊,再透過網路,將物體資訊即時傳遞出去,最後利用雲端進行分析和處理,便可對物體進行各種智慧化控制及管理,但如何將世界上數以萬計的物體屬性進一步轉化為數位數據、連上雲端,擴展出新形態應用服務,並產生令人信服的應用與效益才是物聯網的價值核心所在。
過去,物聯網容易流於以硬體為主的思維,先提升裝置的連線能力,並設法讓作業系統讀取數據。以量血糖為例,醫療設備商包裝成智慧醫療,把血糖感測器獨立成產品,再透過藍芽或有線接上手機APP,便可輕易讓人對此模式感到新奇。但若無法進一步擴展為醫療諮詢、線上交易、社群、大數據分析等商業相關應用服務,試想,除了螢幕是彩色的,血糖感測器加上APP,與傳統的血糖機有何差異?
國際機構Gartner預估80%的物聯網商機,將建立在應用服務,也就是把物與價值鏈搭上關係,成本的減少是基礎,賺更多錢才是重點,因此如何打造可獲利的商業模式才是關鍵。Gartner副總裁兼著名分析師Roy Schulte表示:「物聯網幾乎與各行各業有關,但不會有純粹的物聯網應用。」意即物數據要構成有形服務才有意義,原本以商務分析和流程管理為優勢的工具,將促發物聯網相關應用服務發揮最大效益。
目前物聯網面臨問題,在於不論開發一項具賣點的商品,或是開發一項內部用智慧服務,中間需要太多的零碎技術。廠商想與物聯網搭上關係,不外乎是製造硬體的,想跨足軟體應用;做軟體的,想連上硬體設備;做線上交易的,想利用實體通路;做實體店面的,想發展線上服務。但是,你會寫感應器(Sensor) 控制程式,未必會寫資料庫;你會寫資料庫、不知如何去連接硬體;寫大型系統的程式設計師,不會寫行動APP;會寫行動APP的程式設計師,不知如何整合營運系統;維護營運系統的管理者,無法取得廠房設施的數據。
當你有想法,卻要從零開始以土法煉鋼,鑽研各種與物聯網產業相關的技術規格,相當耗費時間與精力,若能有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投入,定能大幅提升物聯網的發展速度。物聯網就像一座大花園,更遑論產業標準仍在醞釀,在缺乏開發平臺的情況下,要把物聯網的應用服務呈現給客戶,更需要堅強的軟硬體技術整合能力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行政院剛通過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以「鏈結亞洲・連結矽谷」為精神,從人才、資金、法規、創新場域此四大方向著手,來打造以研發為主的物聯網創新生態系,被視為是臺灣從IT產業到物聯網產業的全面轉型升級計畫,其中物聯網潛在的經濟影響層面十分廣泛,包含個人的智慧穿戴式裝置、智慧製造、零售、工作場域、汽車、家庭、城市等。儘管計畫有高達80%的議題都在談物聯網,人人知曉物聯網,但目前物聯網的發展仍不夠快速,而主要減緩其發展的原因有二:
● 生態系統尚未成熟:設備和設備間能無縫連接,但設備間的互通性程度仍待提升,存在太多技術標準,法律法規也需要重新調;
● 硬體汰換的難題:物聯網和互聯網有所不同,互聯網泛指網路技術、建設,而物聯網則指每件東西(包括物品、人、實體建物等),彼此之間能透過網路互相傳輸資料,因為硬體產品使用年限長,替換難度遠高於軟體,使得智能裝置與技術互連的產品將重塑個別產業的結構。
台灣物聯網協會於日前舉辦了<開創物聯網新契機>一系列活動,包含專題演講、綜合座談、跨界主題工作坊、服務共創營等形式,透過創新的腦力激盪互動交流,帶領企業思考如何藉由物聯網新技術提升營運效能,深度發掘物聯網創新應用服務,協助整合國內外相關資源,促進產業與政府、國際間合作。
臺灣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仰賴產、官、學、研界的通力合作,彙整各領域的產業know- how,以協助企業加速發展物聯網創新應用服務,進而延伸為相關物聯網計劃案的雛型,進而提升產業界市場產值。隨著物聯網的商機蓬勃發展,若能注入更多民間力量,於過程中扮演產官學研的媒合角色、推動相關服務與補助方案傳達給企業,並提供具體平台協助企業進行軟硬整合,將有助於共同提升產業價值與國家競爭力!
社群電商之興起,起因於社群媒體具備聊天、分享、諮詢的特性,極易引起購物慾望並促成交易,消費者可在一個裝置或設備空間上得到滿足,加上手機方便性及使用時數增加,形成資訊應用的新入口,顛覆以往的商務模式,由社群經濟延伸的社群電商逐漸成為顯學,此種基於用戶自主分享商品內容,引導社群內的用戶產生信任感,進而購買或消費的模式,透過口碑傳播渲染力強,成為社群平臺迅速擴展的重要利基點,吸引許多企業或社群粉絲團爭相投入,期望為自家平臺注入新商機。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Generator Research 估計,社群商務市場規模近 5 年成長 235%,2016 年將達到 454 億美元(約新臺幣 1.5 兆元),而以下的幾項調查數據資料亦間接說明行動手機、社群媒體已潛移默化,深入每個人的生活,同時代表一股龐大的商機:
● 消費者每天平均花在社群的時間為1小時49分。
● 82%的消費者在購物時會利用手機進行比價。
● 79%的消費者習慣使用手機瀏覽社群。
● 68%的消費者會因為朋友圈的分享,產生購買衝動。
● 中國大陸境內移動電商市場已超越PC端電商市場。
● 中國大陸境內自營電商比重已超越傳統電商。
隨全球產業走向數位化,並從電子商務轉型到行動商務,加上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將電商產業發展與消費者生活做了更緊密的扣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社群電商更隨之崛起,可見一般民眾對社群媒體的依賴,不僅加速社群電商發展,亦驅動社群商務的龐大商機。
消費者對社群的依賴感大增,進而加速線上、線下交易的模糊化,消費自主性增強,形成個人化通路,大大增加消費者身兼電商經營者的可能性,這種趨力在微信(WeChat)上尤其明顯,微信是社群電商的成功典範,而所謂的「微商」就是社群電商,根據微商可以看出社群電商的輪廓:
●善用低成本、效率高的自媒體服務,建立個人品牌。
●即時互動,直接傾聽消費者。
●直通微商城,減少傳統電商平臺的抽佣金情況。
●以豐富的第3方應用,活化行銷手法。
●分裂式行銷,鼓勵粉絲分紅,讓銷售力延長。
●置入智慧城市服務,加深消費力黏著。
根據全球諮詢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在2015年中國大陸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熱愛社交媒體的國家之一,其社交媒體已從單純的溝通功能逐漸演變出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和購物功能,社交商務(s-commerce)的發展正在中國大陸市場急速擴張中,該論述剛好應證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伯克在2010年所言:「如果必須猜測,那麼社交商務將是下一個崛起的」。
進一步分析中國大陸的社交商務的趨勢,其消費者依賴親友推薦的占比約50%。自2014年開始,社交商務市場更將直銷模式移植至移動社交平台,透過微信群,將朋友及朋友的朋友號召為一體,於群組內將產品的最新消息分享推廣,而品牌商家們借重其口碑傳播方式將產品推銷出去,以藉機增加產品銷售量,由此可見,借助多個產品接觸點,是有助增強社交商務的運作能量。
以台灣物聯網協會為例,讓一般民眾更清楚如何利用微信公眾號(官方帳號)的方式,吸引關注、累積知名度,再搭配自媒體(Owned Media)工具達到行銷推廣的目的,最後可利用微官網建立電商服務入口、廣客(Konko)快速製作傳單與電子型錄、自建商城召募廠商進駐、活動、會員及群管理等加值應用策略,協助品牌透過口碑力量迅速擴展多個產品接觸點,將熟人經濟的社群商務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分享鼓勵機制,讓使用者更願意在瀏灠商品或購買商品後,主動於平臺上產生個人專屬推薦二維條碼,並快速分享至朋友圈及聊天群之中,成為產品推薦的提倡者,透過提倡者們的社交分享行為就可以獲得獎勵,這種鼓勵做法將有效協助品牌的建立,透過使用者本身來提升品牌商品的好感及銷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