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興消費文化 帶動市集商圈大變身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新興消費文化 帶動市集商圈大變身

隨著時空背景與消費文化的轉變,臺北市的商圈與市集也開始產生功能與型態上的大變化,包含民生消費、批發產業、電影百貨、汽車交易、校園學區、廟宇古蹟、溫泉住宿等商圈類型,都因應消費型態的轉變而有了一番全新風貌。只是不論經營型態如何變化,商圈發展的關鍵要素依舊要回歸服務品質的提升,以及商圈組織的自主管理,方能永續經營。

近年來臺北市商業處對於地方商圈提供多項的輔導策略,協助將傳統商圈輔導提升服務品質,也補助相關的行銷經費辦理商圈節慶活動,同時更整備開發新的商業業種群聚商圈。整體來說,臺北的商圈不僅是民眾生活需求的市集,也提供了逛遊消費的好去處。本文將從時空背景與消費文化轉變的角度,看待市集商圈功能與型態的大變化,這些特色商圈都讓民眾深深感受到臺北市的特色與多元,更提供了新興消費的好選擇。

民生消費市集 變身觀光夜市商圈

早期的商圈主要是提供在地民眾日常生活民生用品的購買市集,而這些市集隨著時空的轉換、社會經濟的改變,市集商圈的功能也逐漸的產生變化,成了外來客觀光購物消費的好地方,原有商圈的店家型態也跟著改變。以饒河街附近的商圈為例,過去因位於靠近基隆河及松山火車站的地利之便,是當地民眾生活消費購買物品的市集,當時饒河街附近的店家提供當地民眾從小孩出生需要的奶粉、衣物,長大後就讀小學開始需要的制服、書包,畢業後工作所需購買的衣服、鞋子,結婚需要的婚聘喜餅與金飾用品,以及地方的金融機構、農會組織、醫療診所,甚至是節慶祭祀與殯葬用品等,幾乎全方面都可以在此一次購足。但隨著觀光夜市的群聚形成特色,原有的店家經營的型態跟著改變,像以前的殯葬棺木店也跟著轉變而移往他處經營。目前到饒河街觀光夜市的民眾,大概很難想像當年店家經營的商圈型態。

除了類似饒河街轉型為觀光夜市型的商圈之外,臺北市有些民生消費的商圈除了提供在地民眾的日常生活所需,有些地處於商業辦公大樓林立之處的巷弄,店家的服務對象與時段多為上班族的中午飲食消費與購物,營業方式以配合上班族的平日經營為主,週末例假日則同樣閉店休息。這類商圈目前在政府輔導下,除了平日的商業供應之外,也開始漸漸轉型為提供假日特色商圈的服務,例如四平陽光商圈等。

完整文章,請下載下方PDF檔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