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自工業化以來,人類經濟活動排放出的溫室氣體造成地球升溫,已經讓全球面臨氣候災難的威脅。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the 27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27)開幕大會上嚴正指出,「地球正快速接近氣候混亂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我們正踩著油門,駛向極端氣候地獄之路。」各國如果不致力減少排放,後代子孫注定陷入氣候災難。
脆弱多變的全球氣候風險下,永續行動、尤其是淨零碳排,儼然已成為共識,根據zerotracker.net 2023年6月最新數據統計,全球已經有148個國家回應2050淨零碳排目標,合計占全球92% GDP。但根據PwC的《2022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2021年全球脫碳率為0.5%,創10年最低;根據估計,全球未來每年脫碳率需要提高至15.2%,才能將暖化的升溫幅度控制在1.5°C內。因此產業領導龍頭Apple、Nike,Google都疾呼響應減碳行動,並要求供應鏈廠商共同減碳。
根據 PwC Taiwan《2023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多數企業領袖已認知到氣候變遷對企業和社會的長期影響,調查顯示,72%企業正在進行減碳計畫,60%正在開發氣候友善的新產品和製程,此外60%企業正以數據驅動減少碳排放和減輕氣候風險,臺灣企業已從承諾減碳進入到實質規劃對應的減碳行動。
未來企業要如何應對淨零轉型時代的風險與機會?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建議企業透過四大關鍵步驟推動並實踐:
一、進行現況分析 推動完整盤查
企業首要任務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盤查範圍除了自我營運排放外,更重要的應涵蓋上下游價值鏈間接排放,也就是所謂的範疇三排放,但溫室氣體盤查必須蒐集的活動數據範圍廣且數據量龐大,建議應導入相關數位科技工具進行盤查,才能掌握可靠的碳排放數據,並能即時進行相關監控與有效管理。
針對企業減碳第一步,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提醒企業最關鍵的行動之一是藉由碳盤查找出「碳排熱點」。以範疇一的排放為例,屬於直接排放,企業可以從生產製程著手減量,例如使用生質燃料的設備,以有效降低碳排。
範疇二則是間接能源排放,這部分可以透過盤查能耗得知熱點,導入綠建築或者升級辦公室內部的OA設備、冷氣機等等,達到減碳目的;範疇三包括上下游價值鏈間接排放,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調查,範疇三排放量平均占企業總體排放量的75%,必須要納入才能掌握企業碳排放的全貌,進而發掘減量機會。
但如前述提及,溫室氣體盤查的活動數據範圍廣且數據量龐大,為解決企業在蒐集碳資訊過程中面臨的許多問題,以數位科技工具進行盤查才能有效掌握可靠的碳排放數據,並且透過雲端平台,讓供應鏈夥伴統一格式並即時彙整資料,透明記錄作業流程及進度,展開更有效的短中長期企業碳管理。
中小企業較常面臨資源不足之問題,則可透過尋找品牌商或規模較大企業的協助,例如PwC Taiwan與台灣微軟共同協助緯穎科技建立碳追蹤管理平台,以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為基底,延伸打造永續供應鏈、產品碳足跡等三大碳管理模組,不但串聯緯穎科技全球營運,也成為供應鏈夥伴的數位平台。此外,經濟部工業局提供免費資源,如碳盤查專區、碳盤查計算器等平台工具,PwC Taiwan的神碳計算機也是中小企業可尋求的解決方案,協助達成轉型落實減碳目標。
二、建立願景目標 繪製減量路徑
企業碳排數據如同人體的健康檢查,知道溫室氣體的排放熱點,才可依此基準制定減量目標,針對減碳目標,現行投資人對於投融資對象、抑或國際品牌大廠對於供應商的減碳要求,大多都會檢視其目標是否符合全球升溫控制1.5°C的減量情境,因此建議企業遵循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的方法,來規劃自身的短中長期減量目標,包含5~10年的短中期減量目標,長期則以2050淨零為目標。
以台達電為例,2017年根據全球能源總署所發展的全球升溫2°C內之模擬情境,估算企業所需承擔的減碳責任,依此建立以2014年為基礎,2025年碳密集度下降56.6%的目標,並於2017年12月通過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符合性審查,且於2021年提前達成2025年目標;除此之外,呼應全球控制升溫1.5°C的減排路徑,台達訂定2050年全球據點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的長期策略與目標,於2022通過SBTi目標審查。
三、擬定轉型策略 邁向低碳營運
企業布局低碳策略和轉型行動時,可朝兩個面向進行;一為「由上而下、啟動轉型」,即由董事會領導,跨部門整合和溝通,設定減碳績效考核和獎勵制度,納入日常營運,改變員工行為。二為「掌握變化、把握商機」,包括了解國際同業做法,分析減碳技術成本與成熟度,擬定轉型計畫,並運用核心能力發展新低碳產品或商業模式,把握淨零商機。
事實上,永續發展議題已從曾經的邊緣話題,躍為今日董事會的核心議程之一。為調查董事會在推升企業永續之關鍵角色,PwC進行《PwC’s 2022 Annual Corporate Directors Survey》調查發現,受訪董事有86%表示,董事會了解企業的整體ESG策略,另有82%及77%的董事表示,董事會清楚公司面臨的ESG風險及帶來的機會。
然而若進一步探究董事會對ESG各議題的了解與掌握情形,發現程度有所差異。以氣候風險與低碳轉型布局規劃而言,63%的董事回覆了解目前所面臨的氣候風險,但只有超過一半(56%)的董事清楚公司的碳排放量,前述的認知情形皆遠低於常見的其他永續議題如人才培育和職場文化(92%)、資訊安全(90%)等。氣候變遷因應既已被視做企業整體價值的關鍵指標之一,董事會就必須加強關注並提升自身的永續相關知識及技能,才能引領企業制定切合自身的低碳轉型計畫與策略。
在減碳策略上,企業多半是先從自身做起,例如提升資料中心、伺服器能源效率提升、採購綠電,導入循環經濟思維循,使用耐久、可回收材料,或者從產品設計出發,檢視產品生命週期碳排放,開發創新的氣候友善產品、服務或流程,例如低碳化學品、能源、資源效率高的製程流程。至於生產和經濟活動中無法降低的碳排,則以移除、封存、碳權中和等方式抵銷,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四、透明揭露報導 取得外界信任
依照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所有上市櫃公司必須在2027年完成含子公司在內的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完成含子公司在內的溫室氣體確信,除此之外,2023年公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將從「擴大永續資訊揭露範圍」、「提升永續資訊揭露品質」、「研議推動ISSB永續準則」等三大面向,精進企業的永續資訊揭露;顯見永續議題及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已是現今企業在資本市場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需要積極應對主管機關的要求。
企業除了應定期公開揭露永續作為,透過國際通用框架如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等向相關利害關係人揭露永續進程與績效,使產出的永續內容遵循相關基準或框架,同時藉由對外溝通的過程,讓員工更了解公司使命與願景,凝聚整體的永續共識。
此外,為因應內部管理、外部利害關係人,以及法規對ESG資訊品質的期待需求,取得高品質且具有專業標準的第三方確信,將是企業建立信任的重要關鍵。根據PwC發布的《2022全球投資人ESG調查報告》發現,75%投資人認為,合理的確信(須約相當於財務報表查核的水準),才能讓投資人信任企業的永續報告,因此建議企業應擬訂計畫,透過內部資訊蒐集流程及控制機制的建立,以及外部第三方確信,持續改善報導資訊品質,贏得利害關係人信任。
因應2050淨零碳排浪潮,台灣企業在出口產品時,品牌商客戶要求減排的情況將越來越多。建議企業透過前述的四大步驟,除了盡早規劃與建立低碳轉型策略外,並藉由一致的報告框架揭露ESG與淨零轉型計畫及進度,回應利害關係人期待,也應積極落實減碳作為,增強企業在淨零時代下的韌性及影響力,以創造出企業長期獲利的永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