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據DAppRadar統計,NFT於2021年全球第3季單季交易量為1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380倍,而從過去實際案例,NFT受採用於金融、商業、藝術時尚、遊戲影音等各行各業使用場景,佐以元宇宙風潮推波助瀾備受矚目。當個人創意可透過NFT變成產品,進而標售、交易,有別以往創作經濟模式等趨勢看來,NFT的潛在應用場景與商業價值將是無遠弗屆,乃至許多人認為未來交易行為皆會有NFT的應用參與。與此同時,這股風潮也令諸多大廠如Meta、Reddit、Twitter、Adidas等提早進場布局,以期之後爆發期來臨時,能繼續於虛擬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元宇宙概念的蓬勃發展,帶動NFT相關技術應用與趨勢為世人所見,本文亦將就目前NFT之虛實整合趨勢、數位創作領域轉型以及法遵相關挑戰,對於現實與虛擬世界同步帶動的改變切入,剖析NFT新趨勢下的更多發展可能性。
從行銷角度而言,虛實整合透過網路等線上方式接觸顧客,再藉由各種不同行銷手段、購買管道,將消費者與實體通路產生聯繫,進而產生購買行為,甚或完善顧客後續的使用體驗、提倡產品價值等等,我們將其稱之為「Call to Action」。反之亦然,將消費者以上述策略從實體店家帶至網路上的營運模式亦同,這也使得生態圈、全通路等概念應運而生。即使各學派定義略有異同,對於商業發展的概念更是日新月異,然而虛實整合的最終目的,即是為了形成循環的金流。隨著Web 3.0到來,線上線下的關係,將透過基礎設施與生態系的日漸完善,轉變成真正「虛」與「實」整合,而在交互作用下產生綜效,進而獲取更多客流與金流。
將視角拉回NFT,以區塊鏈技術紀錄數位軌跡的方式,使之成為無法仿造的數位憑證,意即NFT可做為證明該數位資產由創作方或官方授權的工具。廣泛而言,NFT因此涉及諸多可實現的商務應用:其賦予數位資產獨特性、稀缺性,與最為重要的可驗證性的特質,帶來更多產業上的拓展可能,並成為流動性極高且易於金融化的經濟活動。時至今日,相關初步應用不勝枚舉,如曾蔚為風潮的師園鹽酥雞NFT、館長等網紅發行的NFT、律師諮詢服務NFT,抑或僅是虛擬社群中推特的一則貼文、藝術家各顯神通的NFT頭像等等。透過NFT連結各虛擬世界的經濟活動,並將轉化為現實法幣,後續再有人以法幣兌換成加密購買NFT,如此循環往復,NFT便成為讓元宇宙建立真正「經濟活動價值」的重要工具,這也是N24台北方舟目前所努力推動的目標之一。
顯而易見地,利用NFT來創造消費者獨特的數位體驗,從而推動現實世界中的顧客與品牌等參與者,進一步如何再利用現實顧客消費後的體驗等,都將會是值得探討的虛實整合經濟循環模式。
主要參與者:
資金與價值流向:
運營效果:
資料來源:區塊鏈愛好者協會整理
一、時尚品味、運動休閒、奢侈品牌等產業將透過數位創作擴大優勢
2021年底,Nike宣布收購美國NFT球鞋工作室RTFKT。國內多數人對於這家工作室素不相識,但其運用NFT、區塊鏈驗證及AR等技術,創作如同在真實世界的數位收藏品,曾與青少年藝術家FEWOCiOUS合作,將600雙NFT球鞋於6分鐘內售罄,締造總額達310萬美元的輝煌戰績。Nike的收購不僅創NFT於運動時尚界先例,衝擊不少球鞋愛好者的心,而每雙絕無僅有的NFT球鞋皆可換到與其樣貌不二致的實體客製版,更加深社群的討論交流與交易金流。
這種經濟模式不僅侷限在運動產業,舉凡奢侈品牌Gucci、LV、Burberry等,餐飲品牌麥當勞、頂呱呱、Chotto Matte等,都透過該虛實整合的方式,提升客戶的黏著度及忠誠度,加速其生態圈活動循環。
二、X to Earn多元的虛實整合型態
(一)Create-to-Earn:
即大部分人所認知的NFT創作,一如筆者所認為,NFT之所以可以引起許多創作者的興趣,是因為解決數位創作的痛點:收藏品數據上鏈,公開且透明的發行量無法竄改,除了易於追蹤溯源以證偽外,NFT也降低讓實體藝術品創作者進入網路世界的門檻,更有機會實現「數位分身」願景。再者,將智能合約運用在多位利害關係人互動的商業場景,便能有效解決信任問題,使數位資產的應用更多樣化與迅速。最後,基於區塊鏈無國界的特性,將使更多藝術家直接面對國際收藏家,讓數位創作者在一開始就能夠對接全球金融市場,而版稅機制與去除中間人的層層手續費,對數位創作者而言亦是不可多得的利多。動輒數億新臺幣的藝術品已成為新常態,而如何培養更多人投入並創作,也許是未來可以探討的議題之一。
(二)Play-to-Earn:
2021年Finder的調查顯示,全球人口約有近12%持有NFT,然而其中有不少數字令人玩味。舉例來說,該份報告提及平均工資相較之下偏低的國家,反而具有更高的NFT持有普及率,例如菲律賓與泰國,分別為32%、27%;相較傳統上較為高收入的國家,持有比例反而不如東南亞國家,深究其根本,發現多數所持有NFT為Play-to-Earn下的產物。
邊玩邊賺的遊戲類型通常使用NFT作為虛擬寶物的載體,玩家通過遊玩遊戲內容、參與活動抽獎,或是官方購買平台等方式來獲得,再通過出售或租賃以獲取報酬,知名相關遊戲如Axie Infinity、Mech Master、Illuvium等,而臺灣也有本土的元素騎士、NFTs Battle等做為該賽道上的競爭項目。根據Statista的資料,全球遊戲人口約有32億人,且電競遊戲產業預計於2025年增長至2,688.1億美元,可見無窮商機的潛力所在。
(三)Social-to-Earn:
概念為透過發行社群代幣,或將自己的作品綁定NFT,以增加社群間互動頻率,並創造群體共同價值。主旨是想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給創作者更多發展空間與收入,並且由用戶共同決定未來走向的平台。除Whale、ALEX、Monaco Planet以及臺灣的Pota Media外,應運而生的Matters也是以華人為主的部落格,基於IPFS(星際檔案系統)讓內容保證不受竄改,使得創作更顯得自由,而用戶也可以透過一些與創作者的互動行為(如按讚)來取得LikeCoin。其後續更有許多發展空間,如Comment-to-Earn、Post-to-Earn等發行文字型NFT變現,這種社群金融模式,也許未來將改變整個社群互動,朝向共同決定、共同維護,進而共同獲利的方向發展。
(四)Move-to-Earn:
近期IEO(首次發行交易)聲勢浩大的邊跑邊賺公司STEPN便是個例子,其本質為Game-Fi結合Social-Fi元素的Web 3.0應用。App會根據GPS追蹤、運動傳感器與健康數據、機器學習等方式判別玩家是否作弊,而用戶可以邊跑邊賺取遊戲代幣GST,再以GST升級數位跑鞋的能力及各種功能、外觀,而跑鞋在跑到一定時間或距離後會產生折舊,亦需要支付代幣修復。
由於運動鞋本質為NFT,因此用戶也可以將其轉移至錢包,並發送至指定地址,或贈與、存放,甚至交易,而STEPN有3種取得稅收管道:跑鞋租賃功能(8%)、NFT運動鞋交易(每雙4%),以及配對鑄造(每雙6%),這些收入的淨利潤將由治理貨幣GMT持有者投票,以決定用於碳中和捐贈及分紅之間的比例。該App在推出剎那便引爆臺灣虛擬貨幣圈,與此同時在日本的下載排名甚至一度超越Nike Training Club等健康運動App。
一、法遵議題
二、資產監理議題
在政策領域,儘管幣圈監理方面,金管會已有初步框架的規範,要求虛擬通貨平台業者於期限內向金管會辦理洗錢防制法遵聲明已明確踏出監管的第一步,然而筆者認為,在對於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等的監理上仍須進一步做出規範;在鏈圈的部分,數位資產管理因其去中心化的特性,仍有待改進資料治理相關議題,或許下一步將會是進行資料監理與合規等管理機制。
眾所周知韓國已躋身全球科技大國,傾國家之力支援企業發展尖端科技與相關產業,與此同時韓國成立的元宇宙國家隊,其企業落地並商轉的案例更是百花齊放。儘管看齊中日韓美等國家而成立國家隊仍有諸多討論空間,我們仍能從中汲取適合發展的方向。臺北市有著優良的新創能量,若能結合N24台北方舟甫創立時所提出3個可協助業界發展的目標,即虛實整合(O2O)、企業新創共同參與(CSE),以及新創服務概念驗證(PoS),將能使NFT與元宇宙於我國有更長遠的發展。
在此筆者也提出3個更具體化的方向,以將上述3個目標結合NFT與元宇宙:
一、凝聚產業共識與溝通平台,推動我國虛實整合元宇宙產業技術白皮書,包括AI Big Data、AR/VR、Blockchain、Digital Identity等相關數位技術,釐清現行法規障礙與調適,令業者可朝著更明確與可預見的方向前進。
二、協助國內產業共創實驗室,建立Metaverse Venture Builder,以便對接國際、國內產業數位轉型。另外,培育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新創人才亦是當務之急,如此才有後續動能支撐企業前行。
三、採用開放去中心協定,鼓勵以Open API形式讓我國SI資服業者相互整合,建立Meta as a Service,支持臺灣資服業者協助臺灣零售品牌,打造自己的NFT數位賦能工具,形成良善且完整的生態圈。
NFT與元宇宙的發展近年被推上風口浪尖,當逐漸滲透民眾生活後,多數人都對其抱有將改變世界,進入人類下個世代的期待。不難看出,NFT與元宇宙等虛實整合應用,都包含著創新經濟活動與資料應用場景,舉凡藝術品認證、餐飲VIP、社群門票、房產票據,乃至品牌大企業端應用,更有甚者利用其打造經濟活動循環體系等,NFT都參與,甚或扮演比過去更好的角色。臺北市政府近來積極布局知識經濟產業,於内湖、南港園區引進設計、行銷與數位內容等領域的廠商進駐,以及區塊鏈新創基地的N24台北方舟、AR/VR等新興科技業者的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Taipei)等,若能讓還處在應用發展早期的NFT得到更多相關人才流入,並讓生態漸趨完善,將延長產業動能,並激起更大的火花。
展望未來,臺北市政府有先天優勢與各園區、廠商合作,科技與生態發展可由政府帶頭支持,例如實驗場域、新創團隊與資源整合等,乃至以國家力量來吸納國際資源與人才,加強推廣力度。與此同時,筆者認為,韁繩亦須由政府把控,跨部會分工監理且共同促進產業生態健康發展亦是同等重要。在如今NFT與元宇宙的浪潮下,各種應用與創新想法如雨後春筍,我們可以試著思考其經濟活動循環的本質,並將NFT做為讓臺灣更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