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打造影視產業聚落 培育臺北創意能量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打造影視產業聚落 培育臺北創意能量

創意經濟已蔚為全球主要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力,而影視音產業更成為目前民間積極投資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之一。臺北市政府自2008年11月起啟動一系列與電影、電視及流行音樂產業相關振興政策,包括影視音產業投資補助計畫,影視音產業園區開發,提供影視音產業優質專業場域,進行人才培育等,提升本市影視音產業競爭力。

根據2016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臺北市內湖區之廣播、電視節目編排及傳播業生產總額占全國該業別比重達43.9%,因擁有都會型產業園區,吸引傳播及ICT廠商進駐,加上鄰近南港軟體園區、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儼然成為全國最重要科技軟硬體及影視傳播的產業聚落。

推動影視音產業向上發展

近年,臺灣影視音產業的發展潛力備受看好,根據文化部統計,2018年電影總產值推估為224.73億元,電視產業總產值推估為1,421.41億元,分別較2017年增長1.55%、0.41%,推究其原因國片電影類型漸趨多元、映演場所密度增加、影展獲獎帶動海外銷售;而電視因內容朝向類型化題材發展、與新媒體平台合作(如直播串流等技術)、與OTT平台合製在地化原創內容,或為我國電影及電視產業表現成長的原因。此外,影視音產業的蓬勃發展是提升城市品牌行銷的最佳工具,而臺北市具備產業資源、文化古蹟、人才與技術、交通便利等優勢基礎環境條件,全國超過90%的影視製作公司都以大臺北為基地,臺北市政府在影視音產業政策的推動,從軟硬體建設到資源補助等均見成效。

電影製作補助在臺灣拍攝的影片有8成幾乎都有臺北市的場景入鏡,為行銷臺北城市意象,鼓勵電影產業發展,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2008年開始辦理補助電影製作,2013年新增國際補助,製作補助審查重點為企劃案具創意、具國際發行及行銷能力、能呈現獨特之臺北意象、企劃案執行可行性及完成度高,截至2019年6月共補助123部片,包括蔡明亮導演《臉》、德國名導文溫德斯監製/陳駿霖導演《一頁台北》、瑞典跨國合作影片《霓虹心》、鈕承澤導演《艋舺》、張作驥導演《當愛來的時候》、林育賢導演《翻滾吧!阿信》、陳玉勳導演《總舖師》、葉天倫導演《大稻埕風雲》、徐漢強導演《返校》、鍾孟宏導演《陽光普照》、柳廣輝導演《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等,總計補助金額達3億3,200萬元。

協拍服務專責窗口臺北市政府為服務影視創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由文化局委託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隸屬於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整合公、私資源來協助國內外影視團隊在臺北市勘景、申請場地、融資、製片、行銷等,為臺北市單一的協拍服務窗口,全方面推動相關業務,協助拍攝案件超過5千件,涵蓋電影、電視、廣告、MV、紀錄片等,其中部分指標性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影展獲獎,如《艋舺》、《賽德克.巴萊》、《女朋友。男朋友》、《太平輪》等,以及國際型協拍案如日本三池崇史導演《十億追殺令》、法國盧貝松導演《露西》、好萊塢馬丁.史柯西斯導演《沈默》、韓國諜報電影《工作》等,奠定影委會專業口碑,帶動臺北市城市觀光及周邊產業效益,也讓電影行銷模式增添創新性,而國際合拍片更讓國際優秀的製作團隊看見臺北充沛的影視音產業能量,有助於吸引多方投資人、分散風險、擴大市場規模,對於內需市場有限的臺灣市場,開啟產業的新出路。影委會自2007年成立至今,截至2020年4月累計協拍紀錄共計5,998部,其中跨國合作影片計 877 部,以陸港澳、日本、美國為前三大跨國合作國家。

國際影視投資合拍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國際影視合拍,自2019年起由文化局所推動【國際影視攝製投資計畫】,首屆投資,包括電視影集《獵夢特工Dream Raider》,電影《旅途愉快High Time》、《熱帶雨Wet Season》、《狂歡時刻HighTime》、《尋找Moneyboys》共5部國際製作案,橫跨新加坡、香港、荷蘭、奧地利、法國、日本等國,總投資金額新臺幣3,000萬元,吸引總製作金額達8.2億元,預計可創造超過 2,800個影視工作機會,帶動3億元的周邊經濟效益,並預估未來5年內將為臺北市帶來超過20億元的影視周邊效益及觀光產值。期望藉由此計畫,以小額的投資引進鉅額民間投資,透過跨國合作交流機會,提升本市影視製作水準,開拓國際市場通路,創造「國際資金走進來,臺北影視走出去」的目標。

建立影視產業園區

隨著近期國片在國際影展屢創佳績,電視戲劇的口碑亦獲得海內外華人市場的高度肯定,為國內影視後製產業注入強心針及成長動能。為了讓臺灣影視產業能與國際接軌,全國各地縣市政府紛紛規劃影視產業園區,包括新北市的林口「新北影視城」及新莊「台灣電影文化園區」、臺中的中台灣影視基地、臺南的沙崙影視基地及鹽水岸內糖廠影視園區、宜蘭的武荖坑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等,而臺北市作為全國影視音產業的主要聚落,以「內湖影視音園區」和「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作孕育影視後製產業的新沃土。

1. 內湖影視音園區

設址於內湖五期重劃區的「內湖影視音園區」,為內科2.0行動計畫之一,土地面積約計 1.45公頃,於2014年依「促參法」採BOT案方式辦理,未選出最優申請人,2016年改為設定地上權方式進行開發,依【臺北市市有非公用土地設定地上權實施要點】修訂內容,將地租漲幅設定上限,讓土地租金可控制在一定風險內,預計2020年公告招商程序,藉由民間資金挹注引入影視、文創、娛樂、觀光等複合式產業,鼓勵企業投入人才培育,推動影視音產業跨業跨域鏈結,並開發新科技、新產品服務、拓展多元市場,全面提升臺灣影視音作品的國際競爭力。

由於內湖區有超過百家電視節目製作、多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網路、媒體行銷等公司行號進駐,文化創意產業家數位居全國之冠,創意能量充沛,為全國影視音產業群聚重鎮。

另一方面,鄰近內湖科技園區,科技影視人才集中,有助於發展新媒體影視音產業,待內湖影視音園區完工後,可與南港「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相互串連,形成群聚效益。由於新興科技的快速變化,影視音產業朝跨域跨業整合的趨勢將更明顯,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新媒體業者,更需即早因應布局,內湖影視音園區肩負影視音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擴展國際市場、培育人才、深耕影視音內容等定位,期望未來透過得標廠商與市府共同協力規劃與發展園區,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影視群聚提供成長動能。

內湖影視園區位置圖

2. 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BOT及ROT招商案

臺北市政府為提供一個具現代化、國際規格的電影攝製場地,提升國內影視製作水準,將前中國電影製片廠(北投營區)規劃為「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位於北投區中央北路二段的基地面積約1.4公頃,以電影產業為主、電視為次,輔以流行音樂產業,開發方式以「政府不出資、地上權不分割」為前提,依促參法相關程序,採BOT(興建-營運-移轉)+ ROT(增建、改建及修建-營運-移轉)辦理,於2018年、2019年分別進行公告招商,仍未獲廠商投標。目前全案改採OT(營運-移轉),由文化局編列預算1.3億,先修復歷史建築,後續排除招商不確定因素,再向民間招商。

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開發定位

此案由市府提供土地,引進民間投資及專業規劃,促進資源整合及人才培育、技術升級,期望達到以下目的:

  • 鼓勵企業致力於開發新的技術、產品服務與市場
  • 鼓勵企業致力於影視音產業垂直鏈結與異業結盟
  • 鼓勵企業致力於投入人才的培育,提升國際的競爭力
  • 提升影視音產業產值、創造經濟效益等

從整個北投區地理分布情形來看,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鄰近中影文化城、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因此在電影拍攝、後製及媒體技術等方面,具技術支援及人才,串連上中下游及關聯產業,可望建構北投士林地區影視聚落的金三角,進而延伸L型文創軸帶。另一方面,園區鄰近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等,可透過建教合作計畫、培訓工作坊、研討會或交流論壇等方式,協助培育在地人才,創造影視產業升級。

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位置圖

影視音人才培育

影視音產業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影視音人才培育,從接軌電影人才能量、委託辦理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以下分述說明。

1.接軌電影人才能量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於2014年辦理第1屆「台北電影學院」,課程內容相當多元包括大師講座、編劇講座、動畫特效、製片人才、演員、美術設計、VR等,歷屆講師涵蓋國內外知名電影人,如知名導演李安、攝影大師李屏賓、《沈默》攝影師羅德里哥.普里亞沱(Rodrigo Prieto)、《與神同行》系列電影製片元東淵、《冰雪奇緣2》故事指導總監馬可‧史密斯(Marc Smith)、金馬獎電影美術/服裝造型指導黃文英等,開辦至今,每年皆吸引上千人次參與,口碑與成效俱佳,期望藉由國際經驗和專業知識的交流機會,開拓影視人才的製作視野,培養接軌國際化的能量。

2.辦理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aipei Media School

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辦理「藝術文化人才實驗教育機構」之辦學計畫,於2016年9月正式開學,不僅是全國第1所由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辦理的技術型實驗教育機構,也是臺北市第1所立案的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機構、培育高中階段影視音產業幕後人才的機構。

TMS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鄰近公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採小班、四學季制(每學季為10週),每學期排課及開課內容都會微調,上課方式包括討論、田野調查、講座、多媒體賞析、實做、行動學習、自主計畫等,以影像、音樂、博雅為三大主軸課程,重視學生未來的國際移動性,故特別強化語言學習、國際交流的能力。

招收對象以國中畢業(含應屆畢業、現就讀高一、二、三)或具同等學力者,不限年齡,甄選方式以學生在音樂、展演、電視、電影和新媒體方面的學習實作動機和相關實務經驗,以及生活和學習歷程、專題經驗、外語能力證明等做為參考指標,並輔以二階段審查(書面及師生團體面談)做為錄取標準之一。修業期滿,成績及格者,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會發給完成實驗教育證明,在臺灣一切權益等同高中畢業證書,除了不能參加繁星計畫,學生仍可透過特殊選才,參加學測、統測、指考,經由個人申請和考試分發等多元方式升大學;此外,由於學校定位在影視音的幕後人才培養,因此教學團隊的師資背景及業界交流合作亦以幕後工作為主,鼓勵學生適性發展。

TMS課程地圖與歷年課表

TMS採取實驗教育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技術高中實作課程,主要目的為培育影視音產業基礎技術人才,有別於一般教育體制,強調課程多元,期望在寶藏巖的歷史聚落文化與環境中,透過和當地居民及藝術家一起生活在社區裡,打造能緊密連結影視音產業的學習場域。目前以一年2次辦理招生入學,2019學年度共招收22名學生,依照實際報到人數採滾動式招生,學生入學後穩定性高,學習狀態佳,而TMS除了辦學外,亦在2019年於華山文化創意園區舉辦影視音實驗教育展【周登的立場 Come to class】,以講座、表演、工作坊、音樂教室等形式,邀集超過40個單位授課,將實驗教育與影視音藝文產業串連,吸引超過千位民眾參與。

走在教育前線的TMS,致力於推廣影視音實驗教育,著重於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亦承載許多家長、學生與市民的期待,面對影視音產業的快速更迭,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趨全面性,臺北市政府位居全國文創人才與資源匯聚中心,未來也將持續支持TMS發展,為培養影視音產業的人才躍上國際舞臺。

由於影視音產業可帶動城市觀光產業發展,全國各縣市政府亦積極推動相關措施,如單一窗口服務、獎勵補助措施、投融資、行銷推廣、場館借用、行政支援協助等,希望能吸引國內外影視音業者拍攝取景,展現我國優質的創作能量。長期以來,臺北市對於影視音產業的推動不遺餘力,從影視園區的建置規劃、人才培育、鼓勵多元題材開發等方式,推升影視音內容產製的質與量,未來會持續強化與國際合作交流的機會,健全產業生態系,打造臺北成為國際影視音產業的創意匯流中心。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