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在AlphaGo擊敗世界最強圍棋手、Apple推出Siri語音、Facebook照片提供人臉辨識之後,全球掀起一股AI熱潮。根據Garner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AI衍伸之商業總價值將達1.2兆美元,比2017年增加70%,而2022年更可望高達3.9兆美元。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都先後將AI產業發展納入國家重要政策,而中國大陸也在2017年7月20日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預計將挹注1,500億美元打造AI產業環境,企圖在2030年成為全球AI龍頭,而首都北京市為高科技發展的焦點城市。
2018南韓平昌冬季奧運2月25日閉幕,交棒給下一屆主辦城市北京,表演節目「北京8分鐘」大量展現AI與互聯網等高科技元素,絢麗奪目的聲光效果讓全球為之驚艷,不僅翻轉古都意象,同時也窺見北京正積極發展創新科技產業,開啟AI新時代。
根據騰訊研究院2017年7月發布的《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從AI企業家數來看,美國占全球42%居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大陸則占23%追趕在後。而北京市擁有AI企業近400家,占全國的30.74%,居全國首位,其中又以中關村擁有250家AI企業、累積,7800多項的專利申請,成為AI公司創新創業集中地,最引人矚目。
中國大陸在2017年7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六大重點發展面向,包括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培育高端高效智能經濟、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強化人工智能對國家安全的支撐、建構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以及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等,正式將AI發展升級至國家戰略,從基礎建設、技術發展,擴展到商業應用,預估將投注資金達1,500億美元,目標鎖定在2030年能成為世界主要AI創新中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兆人民幣。中國大陸的第一步是集結15個部會,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推進各項專案、基地與人才布局,並攜手百度、阿里雲、騰訊、科大訊飛四大企業,分別針對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以及智能語言來建設AI創新平臺,聚集創新資源並打造群眾智慧共創共用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2018年1月宣布將斥資21億美元在北京中關村成立AI科技園,主要發展重點包括大數據、雲端計算、生物識別、深度學習等,涵蓋面積54.87公頃,預計五年內興建完工,可以讓400 多家企業進入科技園區,同時還將與國內外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建立國家級AI實驗室與技術平臺,目標為年產值達500億人民幣(約78億美元)。
中關村全名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部的海淀區,是中國大陸第1個國家級高科技產業開發區,人才資源密集、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孕育聯想、百度及小米等大企業,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矽谷」。根據中關村發布的數據顯示,中關村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工智能研究單位與專家團隊,全國的AI創業公司有42.9%來自中關村,難怪AI科技園會選擇在這裡落地。
隨著中國大陸當局將AI列為國家未來重要產業發展方向,中關村管理委員會也緊跟著政策的腳步,在2017年9月發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計畫(2017-2020年)》,致力發展五大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包括AI晶片及感測器技術、AI作業系統和基礎軟體、AI核心演算法、AI應用及系統集成技術,以及AI基礎理論與尖端技術研究,並展開6項產業應用示範、實施6類政策,期望在2020年達到建立10個以上開放創新平臺,產業規模超過500億人民幣,帶動超過5,000億人民幣的相關產業商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AI產業聚落。
中國大陸《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發布之後,安徽、浙江、上海也陸續提出相關政策,北京市政府在2017年12月更是大動作地針對10項高科技創新產業推出政策系列文件,包括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分別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擘劃發展藍圖。其中《加快科技創新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目標為 「到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並集中資源在建立人工智能創新體系、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加快人工智能融合應用,以及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礎等4大任務。
從政策面來看,北京在2018年2月成立「前沿國際AI研究院」,由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擔任首任院長,首批設立3個創新中心,包括AI基礎研究中心、智慧社會創新中心與人工智能專利中心,以及1個AI計算及數據應用服務平臺,作為資源集聚與人才培訓的基地。同時,北京市政府也將挹注約200億人民幣的資金,創建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與科技創新基金,幫助產業創新、成果轉化,並完備前端技術。
相較於美國AI產業在技術與人才方面累積了深厚的基礎,中國大陸AI發展苦於關鍵技術人才短缺,因此發展較為卓越的主要都在應用層面,如何招攬全球頂尖研發人才成為達成2030年願景的重要關鍵。北京市政府在2018年3月對外發布《關於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針對海外符合條件的科技創新人才、文化創意人才、金融管理人才、專利發明者與符合北京市需要的自由職業者,提供最高達100萬人民幣的現金獎勵,並讓外籍專業人士能快速辦理多次入境簽證,最高可達十年,同時也開放俗稱綠卡的永久居留權,讓他們可以在北京購置房產、汽車,以及享有接受當地教育的權利。北京市政府的目標除了要吸引歐美專業人士與旅居海外的北京人才回流之外,鄰近的香港、澳門與臺灣的跨國公司管理階層與專業人士也成為首要招手的對象。
中國大陸積極布局AI產業,與美國互相較勁的意味濃厚,猶如1950年代美國與蘇聯的太空競賽,爭奪人才與資源之戰正式上演,就連曾經撤出中國市場的Google都在2017年12月宣布將在北京市設立亞洲第1個AI研究中心,並大舉招募當地人才。
被稱作天網(Skynet)的人臉辨識系統是中國大陸目前最夯的AI應用實例,目前中國大陸總計有1.7億個監控鏡頭,未來三年官方計畫再安裝約四億個新鏡頭,透過識別人臉與車牌,並連結數據庫來比對犯罪者身分,希望能整合大數據來預測犯罪行為。根據IHS Markit 的估計,2016 年中國大陸影像監視市場高達64 億美元,到 2021 年年成長率可望達到12.4%,吸引海內外大筆投資挹注。而像是商湯科技、曠視科技與格靈深瞳等研發人臉辨識的新創科技公司,以及在今年中國大陸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大量運用人臉辨識電子眼鏡的開發公司之一的亮亮視野科技有限公司,它們的共同特性都是來自於北京,北京儼然為中國大陸AI創新產業的匯聚地。不過令外界憂心的是,中國大陸利用高度發展的AI辨識技術來進行更加嚴密的社會控制,成為逮捕異議人士的手段,無所不在的監視系統也有侵犯隱私的疑慮,並且中國大陸過於聚焦AI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也讓外界對於中國大陸的投資保持戒心。
隨著物聯網發展的海量數據與晶片技術越趨純熟,AI應用備受關注,各國科技政策紛紛將AI列為重要發展項目,臺灣也不落人後,積極推動AI發展。行政院在2018年1月提出「台灣AI行動計畫」,規劃每年將投入約100億元,致力培育人才並擴大海外AI人才延攬活動、聚焦優勢發展項目、鬆綁相關法規,以及結合國發基金與民間創投來扶植AI新創事業,設立AI研發基地等。面對北京政府砸重金大力開拓AI產業,是否會對臺灣產生人才磁吸的效應,值得觀察;然而微軟與Google相繼於2018年宣布將在臺北市成立AI研發中心,意味著臺灣具有豐沛的研發能量與優秀人才,在國際上受到跨國企業的高度重視。中國大陸的首都北京市雖然進步創新,但仍受到黨中央政策方向的掣肘,臺灣的首都臺北市相對地在思維上具有開放的胸襟,對於科技創新與人才養成更具有潛力。臺灣在全球資通訊產業製造鏈占有重要的一環,相信在智慧國家、智慧臺北的政策方針及產官學界合作下,AI產業發展可望啟動下一波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