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在物價方面,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20%,以雜項類漲幅最大。在營建動態方面,核發建築物建造數量減少,使造數量增加,房市呈現微幅波動。全國都市地價近四期跌幅最低,臺北市為六都中跌幅最大。整體房市交易量能持續回溫,北投、中山及內湖區表現亮眼。在勞動市場方面,勞動力人數為132萬9千人,勞參率57.60%,失業率3.61%,整體就業情勢漸趨穩定,人力資源仍充沛,失業率持續改善。 在稅收動態方面,稅收實徵淨衰退,以地價稅減幅較為顯著。在營業動態方面,公司行號登記家數及資本總額持續呈現穩健成長;公司行號銷售額成長6.68%,經濟表現亮眼。 在觀光產業方面,觀光客住用率回溫,以日本遊客為大宗,中國大陸旅客緩步回升。在投資動能方面,僑外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19.11億美元,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增加至96家,營業總部家數增加至81家,皆為全國縣市之冠。在創新動能方面,研發中心家數維持46家,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銷售額略增。 在創業動態方面,青創負責人之公司行號設立家數,呈現穩步成長;新創公司行號之業別分布,新增家數皆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本國與外國青創負責人創業動能趨緩,新增、歇業家數互有增減。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20%
2018年第2季臺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1.20%,七大類別中呈現上漲,包括:雜項類(2.87%)、交通及通訊類(2.43%)、食物類(0.98%)、教養娛樂類(0.93%)、居住類(0.88%)、醫療保健類(0.46%),僅衣著類下跌0.25%,主因為菸稅調漲,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外食費反映食材及營業成本調漲,國外旅遊團費調高,而部分百貨業者推出年中慶特惠活動,折扣幅度較大,漲跌互抵所致。
進一步比較,累計上半年全國CPI平均較去年同期上漲1.65%,臺北市亦上漲1.11%。整體而言,隨著主要國家經濟回溫,國內經濟穩定成長,外需動能保持穩健,物價漲幅尚屬平穩。
核發建築物建造數量減少,使造數量增加,房市呈現微幅波動
建築物建造執照之統計為反映國內建築物新建、增建及改建趨勢的指標,其變動情況得以反映營建業景氣之發展概況。根據內政部統計,2018年第2季全國核發建築物建造執照件數計6,942件,總樓地板面積806萬5千平方公尺;核發建築物使用執照件數計5,603件,總樓地板面積為645萬4千平方公尺。
2018年第2季臺北市核發建造執照件數計51件、總樓地板面積為433千平方公尺,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4件、7.10%。另,核發使用執照件數計59件、總樓地板面積為512千平方公尺,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5件、48.73%。隨著景氣逐漸回溫,但土地開發狀況漸趨飽和,都市更新改建速度緩慢,加上雨遮不計坪不計價新制上路,使照核發數量超過建照,顯見房市將有大量供給,建照的增幅趨緩,成屋與預售屋的價格戰更加白熱化,未來須持續關注房市變化情形。
全國都市地價指數近四期跌幅最低,臺北市為六都中跌幅最大
以2013年3月31日為基期(100),第50期(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全國都市地價總指數為117.10,與上期比較,下跌0.12%,跌幅逐漸趨緩,為近四期跌幅最低。除澎湖縣上漲幅度稍大(1.47%),因受鄰近非都市土地陸續變更為可建築用地後,新建案價格逐漸上漲,帶動都市土地成交價格,其餘各縣巿漲跌都在1%內微幅變動,六都中僅臺中市及臺南市的總指數呈現上漲,其餘直轄市皆下跌,其中臺南市因在重劃案件區開發完成及南科園區增設新廠等因素下,已連續十期皆呈現上漲趨勢。
進一步分析臺北市各使用分區地價指數,住宅區方面,除部分居住寧適性及便利性等條件機能俱佳區域相對抗跌,地價上漲或持平外,其餘地區受限於市場普遍保守觀望,整體地價下跌0.48%。商業區方面,除信義計畫區、公館等市中心商圈商業活動穩定發展,以及辦公室市場持續去化空置,地價相對抗跌外,其餘商圈受近期景氣表現保守,店面空置略增影響,地價下跌0.20%。工業區方面,部分傳統廠房地區較缺整體規劃,地價下跌1.32%。
從行政區來看,以士林區下跌1.55%,因早期開發地的老舊建物比例偏高,以及士林捷運站商圈人潮減少,店面空置情形增加,致地價下跌明顯。內湖區亦下跌1.31%,除緊鄰內湖科技園區,工作、生活機能俱佳,地價相對抗跌外,未臨捷運站,交通相對不便,加上民權東路圓環周邊為社區型商圈,店面空置去化表現差,整體地價下跌。而中正區在新建案的改建,以及南機場因規劃辦理公辦都市更新,公館及臺電大樓商圈活動聚集程度高,致地價上漲0.58%。此外,信義區及大安區,受惠於商業活動蓬勃發展,交通生活機能齊備,購屋需求動能相對較高,地價亦呈現上漲。
整體房市交易量能持續回溫,北投、中山及內湖區表現亮眼
2018年第2季臺北市交易件數計6,441件,其中土地買賣登記筆數為8,918件,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6,626件,與去年同期相較,皆呈現增加。進一步以行政區來看,成交件數、土地與建物買賣登記件數大部分較去年同期增加,其中北投區因新成屋落成量大,加上公寓電梯大樓價格相對親民,與中山區、內湖區同為本季交易熱區,而大同區因老屋量體多,都更議題尚待解決,物件產品不多,整體房價略高於周邊行政區,較難吸引自住客,與信義區皆屬交易量下滑區。
整體而言,政策干擾減弱,近期價格均呈區間盤整,市場買盤仍以自住需求為主,交易量能持續緩步回溫。展望下半年,因逢縣市長選舉、中美關稅貿易、升息等變數影響,為房市交易增添不確定風險,後續仍須關注。
整體就業情勢漸趨穩定,臺北市人力資源仍充沛,失業率持續改善
全國勞動力人數累計上半年平均為1,184萬人,勞動力參與率平均為58.88%,較去年同期上升0.14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平均為1,140萬7千人,較去年同期增加8萬5千人,失業人數平均為43萬3千人,失業率平均為3.66%,較去年同期下降0.09個百分點。整體而言,上半年就業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降、勞參率增加,顯示我國就業情勢漸趨穩定。
臺北市勞動力人數為132萬9千人,勞參率57.60%,皆較去年同期上升;就業人數為128萬2千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萬3千人,失業人數為4萬8千人,失業率3.61%,皆較去年同期減少。整體而言,臺北市的失業率,略低於全國及六都(臺中市除外,為3.6%),就業市場穩定,就業動能成長,失業情形減少。
稅收實徵淨額衰退,以地價稅減幅較為顯著
臺北市地方稅收實徵淨額共計257.6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減少3.09%。其中各項稅收,地價稅因大額稅款繳納銷號,比較基期偏高,房屋稅因實施新標準單價房屋稅6年緩漲機制及單一自住房屋之房屋稅基折減,契稅因適用新標準調降房屋稅基,整體稅收呈現衰退。
公司行號登記家數及資本總額持續呈現穩健成長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公司行號登記現有家數為156萬2,790家,其中設籍於臺北市之公司登記現有家數為17萬9,930家,商業登記現有家數為5萬7,612家,總計公司行號現有家數為23萬7,542家,較去年同期增加3,364家,年增率1.44%。在現有家數中,以「批發及零售業」最多(27.93%),其次為「製造業」(12.83%)、「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11.70%)。
臺北市工廠登記現有家數共1,112家,依行政區分布以內湖區最多(429家),南港區居次(303家),約占總家數三分之二(65.83%),登記工廠廠地面積為60.6萬平方公尺,皆較去年微幅減少。
進一步觀察臺北市工商登記新設家數及撤銷家數統計資料,截至2018年6月底止,公司登記新設家數共計3,135家,商業登記新設家數共計1,338家,皆較去年同期略增;而公司撤銷家數共計2,385家,商業登記歇業家數共計993家,則各有增減。另外,工廠登記新設家數僅新增3家,歇業家數大幅增加23家。整體而言,公司行號登記家數呈現穩定增長趨勢,而新設家數呈現增加、歇業家數各有增減,工廠營運概況波動明顯,受到全球經濟情勢持續回溫,工商營業成長動能仍屬穩健成長。
臺北市公司登記資本總額達12兆1,204億元,位居全國之冠,呈現穩健成長之態勢。以產業結構的資本額與比重來看,三級產業(服務業)為8兆8,594億元(占73.09%)、二級產業(工業)為3兆549億元(占25.20%)、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為2,061億元(占1.70%)。以產業別區分,資本額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1.71%),其次為製造業(16.26%)、不動產業(5.49%),合計約占73.46%。
公司行號銷售額成長6.68%,經濟表現亮眼
全球景氣成長動能穩定,累計上半年,臺北市公司行號銷售額共計6兆1,60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88%。其中,前三大業別為:批發及零售業(44.81%)、金融及保險業(13.91%)、製造業(12.74%),合計占比約71.46%,整體產業結構變化差異不大,銷售額與去年同期比較,多呈現增加,其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農林漁牧業、教育業、金融及保險業等皆有2位數以上的成長,表現相當亮眼。
截至2018年6月底,臺北市營利事業總實際營業家數共計23萬438家,其中,累計上半年的月平均總銷售額為1兆268億元,每家銷售額為2,673萬元,與去年同期相較皆呈現增加。整體而言,臺北市各產業別的商業活動熱絡,各項經濟數據表現強勁。
從產業結構來看,臺北市以三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次之,一級產業占比較小。截至2018年6月底,登記家數中,三級產業有178,786家(占全市比重75.27%),二級產業有55,715家(占全市比重23.45%),一級產業有3,041家(占全市比重1.28%)。
在實際營業額中,三級產業為5兆80億元(占全國比重44.36%)、二級產業為1兆1,410億元(占全國比重12.82%)、一級產業79億元(占全國比重29.27%)。由此可知,臺北市的三級產業占全國比重約五分之一,而營收占比則近5成,一級產業的占比雖不到百分之五,但營收近三分之一,顯見臺北市位居全國經濟貿易中心的地位相當穩固。
2018年第2季臺北市總用電量39.14億度,較去年同期增加3.49%;其中工商產業用電22.67億度(占57.92%),一般住宅、小型商店及公用路燈等用電量為16.47億度(占42.08%),皆較去年同期成長。受到台股站穩萬點加持下,景氣復甦,出口暢旺而帶動工商用電量大增,加上氣溫炎熱的熱累積效應下,家戶用電量亦持續攀升,將持續關注電力供應情形。
觀光客住用率下滑,仍以日本遊客為大宗
依交通部觀光局資料,累計上半年來臺旅客達53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3.82%,其中以觀光、業務為來臺目的,近9成的旅客會造訪臺北市,為來臺旅客到訪比率最高的城市。
截至2018年6月底,臺北市觀光旅館(含國際觀光、一般觀光)共計45家,客房住用數共計733,021間,住用率為70.58%,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1,664間、0.35個百分點。累計上半年,住用率為71.66%,較去年同期微幅上升0.84個百分點,居全國之冠,高於桃竹苗64.94%、臺中61.97%、高雄56.79%。
觀察臺北市觀光旅館之住客來源國,占比變化差異並不大,仍以日本旅客最高(27.77%),中國大陸旅客占比降至16.40%,與去年同期相較皆呈現下滑,而亞洲旅客(不含日本、中國大陸)則增加至22.31%,北美及歐洲旅客變動差異不大。
根據臺北市政府於2018年7月所公布的「106年來臺旅客在臺北市之消費及動向調查」,2017年來臺旅客為1,074萬人次,其中到訪臺北市旅客約976萬人次,對臺北市整體旅遊經驗的滿意度高達96.17%;另一方面,近期由「環旅世界」主辦的「休閒生活方式獎」(Leisure Lifestyle Awards),臺北市首次榮獲「亞洲最佳悠閒旅遊目的地」大獎,顯見臺北市具有旺盛的觀光潛力,易吸引國際旅客。展望未來,北市府針對不同國籍別的旅客,結合旅遊業者推出不同需求的行程與優惠,提供遊客旅遊臺北更多元選擇,針對新南向國家的觀光市場,亦持續強化會展與獎勵旅遊、城市觀光品牌推廣等,期帶動臺北市旅遊人次不斷向上提升。
僑外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13.81億美元,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則略增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累計上半年核准僑外投資件數共計1,663件,較去年同期增加6.74%,投(增)資金額為30億332萬美元,則較去年同期減少20.39%,主因為去年5月分核准荷蘭商MICRON TECHNOLOGY B.V.以約17億6,775萬美元增資臺灣美光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等較大投資案,比較基期較高所致。
若從地區來看,以日本、德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美國、荷蘭分居前5名,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76.86%;若就業別觀之,以金融及保險業、批發及零售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不動產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分居前5名,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的85.79%。
進一步觀察,2018年第2季核准於臺北市之僑外投資金額約4.7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11億美元,亦較上季減少13.81億美元,占全國比重62.88%,仍居全國之冠。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共132家,較去年同期略減2家,設籍於臺北市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96家,亦較去年同期略增3家,而臺北市家數占全國比重超過7成,顯示臺北市仍是外商公司來臺設點的首選。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企業營運總部回升至314家,臺北市企業營運總部亦增加至81家,占全國家數比重約四分之一,仍位居全國之冠。由於臺北科技走廊涵蓋大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及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其中內科的營運總部家數近30家,其次為信義區、大安區,產業聚落效益顯著,吸引眾多國際知名企業投資進駐,顯見臺北市仍是多數大型企業的主要營運基地。
研發中心家數持平,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銷售額略增
經濟部為鼓勵企業從事創新研發活動及建立研發能量與制度,期使研發中心成為蓄積企業之研發能量。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研發中心設立家數共有259家,臺北市維持46家,其他縣市研發中心增加至213家,臺北市占全國研發中心家數的比較仍維持近五分之一,且為全國之冠,顯示臺北市的經商環境仍能吸引國內外企業來此設立研發中心,其中又以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為群聚之地。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具有跨產業的「外溢關聯效果」,可創造高附加價值、高工資的就業機會,是提升臺灣競爭力的關鍵。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家數共計14萬1,707家,臺北市為4萬8,905家,占全國比重為34.51%;而全國月平均銷售額為4,278億元,臺北市為2,720億元,臺北市銷售額占全國比重為63.59%,與去年同期相較增加11.16%。
青創負責人之公司行號設立家數,呈現穩步成長
截至2018年6月底,年齡45歲(含)以下青創負責人之公司行號現存家數共計為68,477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193家;另外,從新增家數來看,共計為2,617家,較去年同期減少210家,歇業家數為1,185家,則增加138家。整體而言,青創公司行號成長動能呈現趨緩態勢。
新創公司行號之業別分布,現存及新增家數三大業別為「批發及零售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製造業」,占比超過5成
以業別分析,截至2018年6月底,設籍臺北市年齡45歲(含)以下青創負責人之現存家數,仍舊以「批發及零售業」比重最高(23.61%),其次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16.97%)及「製造業」(11.18%),前三大類業別比重超過5成以上,與臺北市產業結構型態及特質趨近。
進一步從新增家數來看,則呈現同樣分布情形,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23.81%)占比最高,且較去年同期增加,其次是「批發及零售業」(18.80%)、「製造業」(10.16%),前三大類業別合計比重亦超過5成以上。整體來看,推測因新興技術的推波助瀾,驅動專業資訊服務、新媒體廣告、相關企業經營及財務管理之周邊顧問諮詢等服務需求增加,衍生周邊商機,進而吸引民眾投入相關領域創業;另一方面,批發及零售業的創業新增家數趨緩,顯示市場競爭激烈,民眾投入創業意願持保守觀望。
本國青創負責人創業動能持穩,新增、歇業家數互有增減
截至2018年6月底,設籍臺北市之年齡45歲(含)以下青創負責人之現存家數共計48,966家,較去年同期增加789家。進一步以國籍別分析,本國人之青創負責人,現存家數為47,392家,較去年同期增加839家,約占總家數比重為96.79%;而外國青創負責人,現存家數為1,574家,較去年同期略減50家,約占總家數比重為3.21%。
另外,在新增家數為外國人之青創負責人與去年同期相較略減,而歇業家數為本國人及外國人之青創負責人,則呈現增加趨勢。整體而言,顯見無論是本國人或外國人創業動能已逐漸趨緩,未來臺北市政府於創新創業政策的規劃,值得後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