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產經動態分析(2024Q3)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臺北產經動態分析(2024Q3)

2024年第3季,臺北市經濟呈現穩健復甦的態勢,雖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但整體動能保持穩定。工商登記數年增1.55%,資本額年增4.11%,顯示企業活動平穩成長。在貿易動能回升及民間消費推動下,銷售額年增5.15%,但僑外投資動能因高基期效應有所放緩。物價漲幅逐步收斂,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達144.82萬元,位居六都之首,年增0.27%,顯示家庭財務狀況相對穩健。

產經動態面面觀—2024Q3

臺北產經動態分析(2024Q3)

Taipei's major economic indicators in 2024Q3(與去年同期相較)

  • 工商登記家數:242,135家(1.55%)↑上升
  • 公司資本額:15.27兆元(4.11%)↑上升
  • 公司行號銷售額:3.10兆元(5.15%)↑上升
  • 僑外投資金額:6.56億美元(-8.38%)↓下降
  • 外商公司新設家數:53家(持平)
  • 消費者物價指數:1.67%↑上升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一、經濟動態

工商登記家數年增1.55%,公司資本額年增4.11%

在公司行號登記家數方面,截至2024年9月全國公司行號登記現有家數為177萬1,920家,其中設立於臺北市之公司登記現有家數為18萬86家,商業登記現有家數為6萬2,049家,總計公司行號現有家數24萬2,135家,年增1.55%。在現有家數中,以「批發及零售業」最多(占比23.00%),其次為「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14.27%)、「製造業」(占比11.98%)。

臺北市工廠登記現有家數共911家,登記工廠廠地面積為45.9平方公頃,皆較去年同期減少,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及「食品製造業」,合計占比約39.19%,行政區分布集中於內湖區、南港區,合計占比約68.38%。

觀察2024第3季臺北市工商家數異動情形,公司新設家數為2,725家,撤銷家數為1,813家,而商業新設家數為1,141家,歇業家數為1,119家;工廠登記新設家數為7家,歇業家數為10家。整體而言,公司淨增加數量912家,顯示整體企業活動保持成長態勢,創業環境具吸引力,商業淨增數僅為22家,顯示商業市場活力有減弱跡象,因小型商業活動壓力大,可能與經營成本上升、競爭加劇影響有關。工廠數量則持續呈現負成長,因在臺北市區土地成本高,加上產業轉型或市場需求下降影響,投資新設廠意願減弱。

在登記資本額方面,臺北市受益於良好的金融和基礎設施支持,截至2024年9月,臺北市公司登記資本總額達15兆2,707億元,位居全國之冠,年增4.11%,展現出工商機構的穩定性與資金充足。觀察產業結構分布情形,三級產業(服務業)為11兆1,440億元(占72.98%)、二級產業(工業)為3兆8,674億元(占25.33%)、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為2,593億元(占1.70%)。以產業別區分,資本額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3.75%),其次為「製造業」(13.72%)、「電力及燃氣公共事務業」(6.28%),合計約占73.75%。

2024年第3季,臺北市工商家數展現穩健成長態勢。公司登記資本總額突破15兆元,且穩定成長,反映企業對臺北市投資信心穩固,工商機構體質健全。其中,服務業占主導地位,金融及保險業資本額占比達53.75%,再次穩健推升臺北市居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隨著整體產業布局的結構性挑戰浮現,商業淨增僅22家,顯示小型商業受經營成本上升與競爭壓力影響,成長動能放緩;工廠家數持續呈現淨減少,須關注後續產業轉型相關議題。

從產業結構來看,截至2024年9月的登記家數,三級產業為184,882家(占全市比重76.35%),二級產業為54,241家(占全市比重22.40%),一級產業為3,012家(占全市比重1.24%),臺北市以三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次之,一級產業占比最小。

2024年經濟動態
  1. 工商登記家數分布情形
    截至2024年9月,設立於臺北市之公司行號現有家數為23萬9,835家,較去年同期增加2,902家,年增1.66%。
  2. 工廠登記情形
    臺北市工廠家數911家,場地面積45.9平方公頃,皆較去年同期減少。
  3. 公司資本額分布情形
    臺北市公司登記資本總額15兆2,707億元,年增4.11%;產業結構中三級產業72.98%、二級25.33%、一級1.70%。
  4. 公司資本額分布情形-依業別
    資本額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3.75%),其次為「製造業」(13.72%)、電力及燃氣公共事務業」(6.28%),合計約占73.75%。
  5. 登記家數
    從產業結構來看,臺北市以三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次之,一級產業占比最小。

公司行號銷售額年增5.15%

2024年第3季全國公司行號實際營業家數共計166萬6,141家,銷售額為10兆9,003億元,臺北市實際營業家數共計25萬1,129家,銷售額為3兆99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15%,占全國比重約28.43%,顯示整體經濟活動穩定成長。

在實際銷售額方面,三級產業為2兆4,895億元(占全國比重43.65%)、二級產業為6,046億元(占全國比重11.67%)、一級產業為51億元(占全國比重31.48%)。臺北市作為全國的經濟、金融和商業中心,其經濟結構高度依賴第三級產業。相較之下,二級產業和一級產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這使得這些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臺北市各業別的營收與去年相比均有所成長,顯示經濟的穩定發展,市場需求持續增強。前三大主力產業別為批發及零售業(41.11%)、金融及保險業(15.35%)、製造業(12.54%),合計占比約69.00%。

觀察臺北市主要業別,其中批發及零售業銷售額年增5.41%,因全球商品貿易動能穩步回升,AI等新興科技加速擴散至終端裝置,加上部分傳統產業持續回補庫存,帶動機械器具批發業、化學材料批發業、建材批發業等呈現正成長。隨民間消費成長動能穩健,便利商店持續展店,百貨週年慶如期展開,整體市場表現良好,在零售業方面,年增7.11%,由於新式車款買氣暢旺及進口車交車數增加。然而,自8月1日起經濟部產發署實施「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要求國產車自製率,影響新車供應,致國產車廠營收下滑。

金融及保險業銷售額年增3.76%。在銀行業方面,金融市場的活絡促進國銀財管手續費收入的增加,同時信用卡及放款手續費收入也有所上升。券商及期貨投信業因台股價量齊揚,券商的自營業務更翻倍成長。壽險業因淨投資利益的增加而受益,而產險業則因業務承保利益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了整體銷售額的增加。

製造業銷售額減少3.41%,由於傳統產業受全球景氣復甦步調緩慢的影響,市場需求回升動能疲弱,而汽車零件因外銷訂單縮減致產量下滑。然而,資訊電子設備的生產受惠於AI、高效能運算及雲端資料服務等領域需求的強勁成長,抵銷部分減幅。

運輸及倉儲業銷售額年增25.99%,受到中東地緣政治及全球多起主要港口罷工事件等因素影響,衝擊供應鏈,海運市場價量齊揚,促使水上運輸業增加62.95%。同時,航空客運市場持續復甦,受惠連續假期及暑假旺季的帶動,旅運需求維持高檔,進一步助長整體客運收入,貨運部分因電商及電子產品供貨持續增加,相關包機需求隨之湧現,使貨運市場呈現量價同步上漲。

住宿及餐飲業銷售額年增8.53%,主要受惠於國際商務客回流,以及港澳日韓自由行觀光客的增加,加上國際大型會展、音樂及演唱會等活動的商機也拉抬住宿需求,進一步促進住宿業營收成長。在餐飲業方面,暑假旺季及節慶聚餐需求熱絡,加上餐飲集團持續拓展新店以擴大經濟規模,並採用多品牌經營策略來拓展營運版圖,為市場帶來新的營收動能來源,推升整體營業額的成長。

銷售額分布情形
  1. 一二三級產業銷售額分布情形
    三級產業為2兆4,895億元,占全國比重43.65%,其經濟結構高度依賴第三級產業。
  2. 銷售額分布
    銷售額為3兆99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15%,占全國比重約28.43%,顯示整體經濟活動穩定成長。前三大主力產業別為批發及零售業、金融及保險業、製造業,合計占比約69.00%。
  銷售額 比重 年增率
農、林、漁、牧業 5,081 0.16 32.81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3,600 0.12 84.07
製造業 388,724 12.54 -3.41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27,229 0.88 16.35
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 5,660 0.18 4.32
營造業 179,393 5.79 12.01
批發及零售業 1,274,159 41.11 5.41
運輸及倉儲業 144,485 4.66 25.99
住宿及餐飲業 53,677 1.73 8.53
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227,027 7.33 6.96
金融及保險業 475,835 15.35 3.76
不動產業 116,468 3.76 3.80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99,873 3.22 3.68
支援服務業 67,735 2.19 -0.70
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 6 0.00 104.24
教育服務業 2,402 0.08 15.52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1,465 0.05 16.40
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11,111 0.36 -5.40
其他 15,208 0.49 4.48

用電量增加2.03%

2024年第3季,臺北市總用電量達49.68億度,與去年同期相比,總用電量增加2.03%,反映經濟活動的穩建成長。觀察用電類型,其中電力用電量為24.92億度(占50.16%)、年增0.93%,電燈用電量為24.76億度(占49.84%)、年增3.17%。電燈用電增幅顯著,顯示非製造業活動和商業、居民用電需求的同步提升,反映城市民生消費與經濟活力持續復甦。

未來隨著AI、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的快速發展,以及年底旺季效應,相關產業鏈用電需求可能持續成長,後續需關注新興科技驅動產業用電需求的結構性變化。

用電量分布情形

用電量分布情形

2024年第3季,臺北市總用電量達49.68億度,與去年同期相比,總用電量增加2.03%,反映經濟活動的穩建成長。

僑外投資金額年減8.38%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24年第3季全國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632件,投(增)資金額約25.8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較,件數減少9.91%,金額減少65.67%。

核准於臺北市之僑外投資件數為441件,投資金額約6.56億美元,占全國投資金額的比重25.40%。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與去年同期比較,投資件數增加12.21%,但金額卻減少8.38%,主因為去年核准丹麥商ORSTED WIND POWER TW HOLDING A/S增資沃旭東南大彰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Orsted Greater Changhua SE Holdings Ltd.)等大型投資案,受去年基期效應影響。雖然大規模投資案對總金額的貢獻減少,但臺北市作為中小型投資的理想地點,其穩定性依然備受外商青睞。

進一步觀察投資案源包括丹麥商ORSTED WIND POWER TW HOLDING A/S增資沃旭東南大彰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商BDX TAIWAN增資數據匯台灣股份有限公司,其他被投資事業包括台灣亞馬遜柯伊伯有限公司(Kuiper)、永鑫能源、海廣國際投資、哥本哈根基礎設施渢妙等,橫跨再生能源、電子通訊等領域。而前五大投資來源地包括丹麥、新加坡、香港、日本、英屬維京群島等。

整體而言,2024年第3季的僑外投資數據顯示整體投資動能在高基期效應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下有所放緩,規模性投資案的波動對總金額影響顯著,而臺北市在件數成長上的表現則突顯其對中小型外資的吸引力。展望未來,全球經濟的波動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將為僑外投資帶來壓力,亦考驗著企業和投資者的策略布局和風險管理能力。

2024年第3季全國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131家,設立於臺北市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53家,與去年同期比較,數量持平,占全國新設外商公司的40.46%,顯示臺北市在吸引外商方面具備穩定的競爭力。其中,新設外商公司多集中於資訊業及投顧業,包括美商捷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商維諾瓦股份有限公司、美商航動聯合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商希杰娛樂媒體香港有限公司等,反映新興科技及金融服務業持續成為外商投資的主要關注領域。

進一步觀察外國公司登記現有家數(包含大陸地區在臺許可公司),全國家數為5,657家,其中設立於臺北市有3,722家,占全國比重65.79%,穩居全國第一。憑藉其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友善的經商環境,以及貿易自由化與區域連結等優勢,臺北市吸引了超過全國六成的外商公司,充分展現其對外資企業的強大吸引力,是外商投資的首選地點,特別是在高度專業化與技術密集的產業領域。

僑外資金額與外商公司新設立家數
  1. 僑外資金額分布情形
    核准於臺北市之僑外投資件數為441件,投資金額約6.56億美元,占全國投資金額的比重25.40%。
  2. 外商公司新設立家數分布情形
    全國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131家,設立於臺北市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53家,與去年同期比較,數量持平,占全國新設外商公司的40.46%。

整體稅收年增1.23%

2024年第3季臺北市地方稅收實徵淨額為80.9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23%,整體稅收呈現微幅下降,主要是土地與房屋相關稅收的減少。土增稅減少6.61%,因大額土地交易案件減少,加上房貸放款緊縮和央行推出第七波房市管控措施,影響交易量能。地價稅及房屋稅分別減少55.14%、2.75%,可能是受到都市更新稅捐減免的影響所致,此外,產業用地需求減少,以及房市景氣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使得稅收成長動能受到壓抑。另一值得關注的變化是使用牌照稅減少10.70%,主要原因來自於電動車免稅政策的持續推行,以及燃油小客車數量減少。在整體稅收下降趨勢,契稅逆勢成長25.41%,反映某些不動產交易的活躍度提升。另觀察房市隨著新屋銷售、重大不動產交易增加,以及透過信託或公司名義不動產移轉等因素,以致房市整體降溫,但特定區域或類型的不動產交易仍具潛力。

地方稅收分布情形

地方稅收分布情形

地方稅收實徵淨額為80.9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23%,整體稅收呈現微幅下降,主要是土地與房屋相關稅收的減少。

  實徵淨額 年增率
地價稅 48 -55.14
土地增值稅 4,355 -6.61
房屋稅 425 -2.75
使用牌照稅 217 -10.7
契稅 538 25.41
印花稅 2,430 7.9
其他稅課收入 83 27.69
總計 8,095 -1.23

二、創業動態

新創科技服務業占比最高

截至2024年9月,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8年之事業)共93,697家,與上季比較新創公司數量增長放緩,主要受到政策激勵減弱、季節性因素、資金取得挑戰,以及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儘管如此,與去年同期相比,新創企業的數量仍有所增長。

在業別分布方面,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20.38%),臺北市憑藉豐富的教育資源、高素質人力,特別是在法律、諮詢、會計、科技研發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匯聚,為法律顧問、科技開發等創業者創造良好的環境,更因該行業具備專業知識密集度較高、市場需求性穩定等特點,吸引創業者投入此一領域。

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17.97%),因臺北市的商圈為數眾多,消費力活絡,使得創業者容易進入批發和零售領域,再加上電商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升零售創業。以13.66%占比位居第3的「金融及保險業」,同樣展現了臺北市的特殊優勢。作為全國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的城市,臺北市的金融總額與創新能力均領先全國。隨著金融科技、數位銀行、行動支付與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結合AI資料運算與雲端運作,為金融領域創業者開創嶄新機會,進一步提升創業動能。

前三大類業別合計占比超過五成,顯示臺北市新創企業主要集中在知識密集型產業、消費服務和金融創新領域,成為經濟創新的主要驅動力。憑藉獨特的資源優勢與產業結構,臺北市持續吸引新創企業進駐。展望未來,隨著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提升,臺北市有望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國際創業樞紐,協助新興產業與全球接軌,打造多元活躍的創業生態系。

新創企業國籍分布穩定

截至2024年9月,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8年之事業)負責人之國籍別為本國人89,145家,外國人4,533家,占比分別為95.14%、4.84%。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國人創業家數保持穩定,然而,外國人家數略有下降,可能受到如簽證規定、語言障礙或市場環境的變化。未來,仍須提加強對外國創業者的支援,或是協助創業基地與國際加速器的合作,吸引更多外國創業者。

創業者年齡分布以中壯年為主力

2024年第3季,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8年之事業)的負責人年齡分布中,35~44歲年齡段創業者數量最多,為28,231家;其次為45~54歲年齡段,有22,282家。這兩個年齡層合計占比接近六成,顯示出中壯年族群是創業的主要力量。這些創業者往往擁有豐富的職場經驗、廣泛的人脈資源以及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些特點有助於企業在創立初期保持穩定,提高生存率和競爭力。

在25~34歲年齡段,共有15,769家創業公司,占比約16.83%,位居第3。在整體創業者中的比例略低於中壯年族群,通常處於工作初期至中期,這個階段的個體已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仍處於職業成長的探索期,對市場和行業的理解有所提升,但整體來說,個人的資金積累和市場資源相對有限,使得該年齡段的創業者在創業風險的承擔上面臨較大挑戰。

18~24歲和65歲以上的負責人數量相對較少,分別為1,166家和7,264家。年輕創業者的數量相對少,可能是由於資金和行業經驗的不足,以及多數人仍處於學習階段,無法全心投入創業。而65歲以上的創業者也相對較少,主要受限於健康與體能、風險承受能力、技術門檻以及社會文化影響等多重因素。

55~64歲年齡段的創業者有12,744家,距離退休年齡較近,這段期間的個人財務規劃通常以穩定資產、準備退休生活為優先目標。因此,這些人對創業的高風險可能會保持較為保守的態度。

整體而言,臺北市的創業生態集中於35~54歲的中壯年族群,這些創業者的穩健經營為城市經濟提供了堅強支撐。同時,年輕創業者以其創新精神為數位經濟和新興產業注入活力,中老年創業者則以經驗和智慧開創第二春,各年齡層的創業者共同構築了臺北市多元化、包容性的創業文化。展望未來,如何持續優化創業環境,協助各年齡層創業者克服挑戰,將是臺北市推動創新創業的重要課題。

新創公司業別、國籍與年齡分布情形
  1. 新創公司業別分布情形
    新創公司行號共93,697家,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
  2. 國籍分布情形
    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之國籍別為本國人89,145家,外國人4,533家,占比分別為95.14%、4.84%。
  3. 年齡分布情形
    35~44歲年齡段創業者數量最多,為28,231家;其次為45~54歲年齡段,有22,282家,合計占比接近六成。

三、民生動態

物價年增1.67%呈緩和趨勢

2024年第3季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較去年同期上漲2.23%,臺北市CPI亦上漲1.67%,漲幅已漸收斂,連2季跌破2%的通膨警戒線,顯示物價逐步趨緩。觀察各類別CPI漲幅,食物類漲幅最高(2.84%),主要受天候不穩影響,使得季節性水果及蔬菜價格上漲,加以肉類需求增加以致整體食品價格攀升。教養娛樂類以2.31%居次,主因為國外旅遊需求回升,娛樂及文化消費支出增加。醫藥保健類則上漲1.32%,受到診所掛號費調漲影響。其他類別如雜項類(1.14%)、居住類(1.11%)和衣著類(1.00%)的漲幅相對溫和。其中,居住類價格的上升與房租換約時的調漲,以及電價上漲有關。

然而,交通及通訊類成為唯一下滑的類別(-1.37%)。因國際油價下跌,導致油料費用下降,抵銷部分漲幅。

整體而言,儘管第3季物價仍持續上漲,但漲幅已有所減緩,物價情勢持穩。時序進入年底,通膨走勢、電價調漲等議題,以及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情形,仍可能成為影響物價的重要因素,需持續關注。

每戶可支配所得144.82萬元為六都之首

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於2024年10月公布的「臺北市家庭收支訪問調查報告」,臺北市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144.82萬元,較上年增加0.27%,居六都之首,全國排名僅次於新竹市(145.10萬元)。臺北市可支配所得為全國平均的1.27倍,展現穩定的經濟實力與成長韌性。

進一步觀察家庭所得分布,透過戶數五等分位組分析,臺北市的最高所得組家庭可支配所得為最低所得組的4.70倍,較上年下降0.28倍。不僅低於全國平均的6.12倍,也優於高雄市(6.24倍)及新北市(4.90倍),顯示臺北市的貧富差距已逐步縮小,應與去年經濟成長穩定、失業率下降,且全民普發現金對低所得家庭效應明顯有關。

消費者物價變動、每戶可支配所得分布與五等分位組每戶可支配所得
  1. 消費者物價變動情形
    臺北市CPI亦上漲1.67%,漲幅已漸收斂,連2季跌破2%的通膨警戒線,顯示物價逐步趨緩。
  2. 每戶可支配所得分布情形
    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144.82萬元,較上年增加0.27%,居六都之首。
  3. 五等分位組每戶可支配所得
    最高所得組家庭可支配所得為最低所得組的4.70倍,較上年下降0.28倍。
2021 2022 2023  
總平均 143.06 144.43 144.82 0.27
1 54.51 56.72 57.18 0.82
2 96.22 90.13 95.08 5.48
3 124.93 125.37 132.16 5.42
4 165.29 167.69 170.75 1.82
5 274.35 282.21 268.93 -4.71
第5等分位組為第1等分位組倍數 5.03 4.98 4.7  

四、營建動態

不動產交易量年增8.87%

建築物建造執照之統計為反映國內建築物新建、增建、改建及修建趨勢的指標,其變動情況得以反映營建業未來景氣發展趨勢。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2024年第3季全國核發建築物建造執照件數共5,003件,總樓地板面積為10,093千平方公尺,核發建築物使用執照件數共4,725件,總樓地板面積為8,435千平方公尺。

臺北市核發建造執照件數共70件、總樓地板面積為915千平方公尺,核發使用執照件數共49件、總樓地板面積為466千平方公尺。觀察變動情形,建照數量反映建商對區域發展的評估及未來推案量,在建照核發上,因都更、危老議題持續發酵,進而推升建照數量,然而,總樓地板面積卻略有下降,反映出市場的不確定性及開發成本壓力,開發商選擇縮小單一建案規模,或採用分階段開發的策略,以降低風險。在使用執照方面,與建照數量相對照,顯示過去已取得建照的建案,正陸續完工並投入市場,尤其受到先前疫情期間臺商回流置產熱潮的影響。然而,儘管新建案規模縮小,但既有建案進度穩定,且完工後的建物加速進場,將有助於緩解市場對住宅與商業空間的即時需求。

2024年第3季臺北市不動產交易件數共7,827件,其中土地買賣登記筆數為11,373件,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7,772件,與去年同期相較,分別增加8.87%、6.99%、11.59%。觀察買賣移轉棟數變化,去年因「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使房市買氣一度降溫,但隨著國內經濟逐步復甦,抗通膨需求及首購族「新青安」貸款支持政策的帶動,加上耐震屋換屋需求升高,不動產市場在低基期效應下,使得第3季的交易量呈現成長。

觀察各行政區表現,大多呈現正成長趨勢。中山區為登記數量最多的區域(952件),年增0.21%,顯示市場較為穩定,雖以生活機能便利著稱,但供應逐步飽和及高房價限制了市場的成長動能。大安區居次(908件),年增18.69%,反映大安區作為抗通膨資產配置的首選區域,其高單價特性對受限貸令的影響較小,同時,股市獲利購屋者的長期投資需求進一步推高了交易量。南港區成長率最高(36.24%),主要受重大基礎建設如商辦興建及交通改善的帶動,區內房價持續攀升,吸引商業及居住需求的成長。然而,呈現負成長的行政區例如文山區(-6.94%)受推案進度滯後及新案交屋空窗期影響,市場動能不足,內湖區(-6.57%)呈現量縮價揚,房市持續走弱。

整體而言,2024年第3季,臺北市各行政區的不動產交易量互有增減,顯示區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不同。以中山、大安、信義等核心區域為主,展現穩固的交易量能,反映房價的穩定性,而南港區憑藉持續優化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改善,逐漸受到青睞。然而,在央行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以及銀行實施房貸緊縮的雙重影響下,房市面臨盤整期,傳統上被視為交易旺季的第4季,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市場挑戰,房價未來的走勢將受到供應、需求和政策變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須保持密切關注。

建照與使照變動、每戶可支配所得分布與買賣登記統計情形
  1. 建照與使照變動情形
    臺北市核發建造執照件數共70件、總樓地板面積為915千平方公尺,核發使用執照件數共49件、總樓地板面積為466千平方公尺。
  2. 每戶可支配所得分布情形
    觀察各行政區表現,大多呈現正成長趨勢。中山區為登記數量最多的區域,年增0.21%。
  3. 買賣登記統計情形
    不動產交易件數共7,827件,其中土地買賣登記筆數為11,373件,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7,772件,與去年同期相較,分別增加8.87%、6.99%、11.59%。
      土地 建物
行政區 件數 年增率 筆數 年增率 棟數 年增率
松山區 545 9.88 752 10.75 529 12.55
信義區 620 10.91 984 5.58 629 11.92
大安區 908 18.69 1,444 23.31 874 27.03
中山區 952 0.21 1,189 -1.08 1,044 5.78
中正區 497 20.05 852 31.68 554 23.39
大同區 427 16.35 616 5.12 441 22.84
萬華區 534 4.5 769 -2.16 573 12.8
文山區 670 -6.94 1,042 -9.23 677 -6.75
南港區 406 36.24 500 18.76 359 33.46
內湖區 740 -6.57 981 -7.37 732 -4.81
士林區 693 2.36 1,115 11.61 630 11.11
北投區 835 30.47 1,129 12.9 730 19.48
總計 7,827 8.87 11,373 6.99 7,772 11.59

五、觀光動態

觀光市場略降溫,住用率63.93%略微下滑

依據交通部觀光署資料,2024年第3季國際旅客入境人次為1,731,831人次,年增3.55%,累計1~9月已超過550萬人次,整體觀光市場穩定發展。

臺北市觀光旅館(含國際、一般)計36家,客房住用數共計564,697間,客房住用率為63.93%,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9,531間、減少3.78個百分點,住用數和住用率雙降,顯示市場需求面臨挑戰。

在出國旅遊暢旺的帶動下,國人出國人次大增,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加上近期國內天災較多,來台旅客相對減少,使得觀光市場壓力加劇。然而,隨著會展與獎勵旅遊市場逐步回溫,入境市場復甦情況漸趨穩定,來台國際旅客人數持續成長。另一方面,因先前受疫情影響部分飯店啟動改建或都更,本季也有國際飯店停業,觀光旅館的客房供給量有所減少,再加上鄰近國家匯率波動影響國人旅遊目的地選擇,導致住用率略微下降。若進一步觀察,前三季觀光旅館業全國平均住用率為48.33%,臺北市為平均值66.19%,遠高於全國,顯示臺北市觀光市場仍維持穩定態勢。

觀察臺北市觀光旅館的住客來源,市場結構以本地旅客占比最高(32.72%),其次為日本(18.86%)、北美(14.55%)、及韓國(6.81%),這三者為臺北市前三大國際客源市場。外籍旅客來台人數持續成長,顯示出臺北市多元且友善的旅遊環境對外籍遊客的吸引力不斷增加。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於9月所發布的《世界旅遊業晴雨表》報告,國際觀光業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的九成,得益於歐洲旅遊需求的強勁增長與亞太地區市場的重新開放,未來出境旅遊需求預計仍然保持強勁。隨著第4季的來臨,進入旅客出國旅遊的旺季,臺北市政府積極開拓各大入境市場,並透過節慶活動推廣旅遊,例如「繽紛耶誕玩台北」、「臺北最High新年城-2025跨年晚會」、臺北馬拉松等,都已陸續展開。此外,臺北市推出「來臺北有好宿」(Taipei Nicestay)品牌,以主題式住宿體驗吸引更多旅客以不同角度探索台北的多元魅力。

展望未來,隨著「臺北大巨蛋」的啟用,預計將帶來大型體育賽事與演唱會等經濟效應,進一步刺激住宿需求。同時,洲際酒店、Park Hyatt、安達仕 Andaz、四季酒店等大型國際品牌酒店也將陸續進駐信義區,為臺北市觀光市場增添更多房間供給量,鞏固其在國際旅遊市場的地位。整體而言,臺北市觀光市場在面對供給與需求雙重挑戰的同時,仍展現出強大的調整能力與發展潛力,值得持續關注。

客房住用率變動與住客類別統計分布
  1. 客房住用率變動情形
    觀光旅館(含國際、一般)計36家,客房住用數共計564,697間,客房住用率為63.93%,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9,531間、減少3.78個百分點,住用數和住用率雙降。
  2. 住客類別統計分布情形
    住客來源,市場結構以本地旅客占比最高,其次為日本、北美及韓國。

臺北產經總結

  • 經濟動態:經濟穩健復甦,商家數及資本額雙雙呈現正成長,公司商業登記家數年增1.55%,資本額15.27兆元位居全國之冠,年增4.11%。隨著全球貿易動能回升,新興科技加速擴散,民間消費持續成長,銷售額年增5.15%。然而,受高基期效應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整體投資動能有所放緩。僑外投資減少8.38%,外商新設公司數量維持,顯示外資對市場抱持謹慎態度。 
  • 創業動態: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為主要創業業別。本國人與外國人之青創負責人分布穩定,占比分別為95.14%、4.84%。 
  • 民生動態:CPI平均上漲1.67%,漲幅已漸收斂,物價呈現緩和趨勢。臺北市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144.82萬元,較上年增加0.27%,居六都之首。 
  • 營建動態:受到市場需求回升、利率環境良好、都市更新推動、企業投資需求增加以及投資者避險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不動產交易量年增8.87%。 
  • 觀光動態:觀光需求漸回溫,但因供給量面臨壓力,以致住用率微幅下滑至63.93%,然來自日本、北美及韓國之外籍旅客持續成長,市場仍具競爭力。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