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全球創業觀察—2016/17全球創業觀察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全球創業觀察—2016/17全球創業觀察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

全球創業觀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為目前國際上最具規模的大型創業研究調查計畫,自 1997 年起由美國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和英國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聯合發起,為瞭解全球創業活動態勢與變化,針對各國創業者之早期創業階段概況進行比較分析,其調查研究結果可作為全球制定國家創業政策的參考。

2017年2月發布第18個年度報告「全球創業觀察:2016/17年全球報告」(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 /17 Global Report),調查範圍涵蓋66個經濟體,主要透過成人人口調查(Adult Population Survey,APS),分析創業態度(Attitude)、創業活動(Activity)及創業抱負(Aspiration)等面向,並細分成要素驅動經濟體(Factor-Driven Economies)、效率驅動經濟體(Efficiency-Driven Economies)及創新驅動經濟體(Innovation-Driven Economies,即每人GDP超過17,000美元),藉此針對各國早期創業階段概況進行分析與比較。此外,GEM亦透過國家專家調查(National Expert Survey,NES),探討影響國家創業環境各項因素。由於臺灣歸屬於創新驅動經濟體之一,因此本文將透過報告分析比較臺灣與創新經濟體之先進國家的創業發展概況,以作為臺灣建構創新創業環境政策的參考資料之一。

一、創業態度(Attitude)

創業態度為個人對創業抱持正面或負面的評估,包括整體社會對創業的認同、對創業環境的機會與認知、對創業知識與能力及風險的的衡量,最終產生影響個人的創業意願高低,以下分述說明。

(一)創業的社會價值(Societal Values)
由於一個國家的政策、歷史文化與商業環境等因素,不僅會影響社會對創業者的態度、對創業活動的支持度,亦會影響創業者的創業意願。因此,友善的創業環境與社會氛圍將有助於導引民眾對創業抱持正向態度。
GEM主要從3個面向評估創業的社會價值:(1)民眾是否認為創業是理想的職業選擇;(2)創業者的社會地位是否較高;(3)媒體對創業者的報導是否正面,作為整體社會對投入創業活動的認同,以及該經濟體在社會價值方面是否具備成為創業型社會的條件。進一步觀察臺灣與整體創新經濟體的評比,有73.2%的民眾認為創業是理想的職業選擇,高於創新經濟體平均(58%),且有高達83.9%的比例認為大眾媒體對創業者的報導是正面的,在所有經濟體當中排名第2,遠高於創新驅動經濟體平均(62%),顯見民眾對於創業是理想的職業選擇多抱持認同的想法,且大眾媒體於報導創業相關議題亦呈現正向與支持的立場。另一方面,62.2%的民眾認為創業者的社會地位較高,略低於創新經濟體平均(70%),顯示成功創業者的作為極待社會大眾的肯定,若創業者能善盡社會貢獻與責任,有助於建立高度的社會地位與正面形象,令民眾產生崇敬與信賴。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與2015/16年報告相較,此3個面向的排名皆呈現下滑趨勢,但對在2個面向則略高於創新驅動經濟體,突顯出整體臺灣社會對於創業環境與氛圍的價值觀逐漸朝向良善正向的創業型社會。

圖1 創業的社會價值評比 Ranking of Societal Values of Entrepreneurship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 /17 Global Report,GEM,2017/02.

(二)創業機會的感知(Perceived Opportunities)
由於個人對於創業機會的評估,與自身的生活環境、教育程度、生活型態及專業技能等相關,因此個人的自我感知差異,會影響創業決定。
在創業機會的感知面向上,以要素驅動經濟體最高(44%),表示民眾能察覺到較多的創業機會,而創新驅動經濟體則相對最低(41%),即對創業機會的評估較為保守。而臺灣民眾認知到具有創業機會的比例僅為26.5%,遠低於創新經濟體平均,顯見民眾對創業機會的敏感度較低。

(三)創業知識與能力的認知(Perceived Capabilities)
GEM報告指出,當個人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能與知識時,能為自我帶來較高的職場戰力,相對較易產生創業規劃,因此創業知識與能力的培育,被全球各國視為推動創業教育的重要方針之一。
在創業知識與能力的認知,創新驅動經濟體平均為44%,顯示民眾對於自我能力的評估傾向保守。而臺灣在此面向的表現僅為25.2%,遠低於創新經濟體平均,可見民眾對於自我的整體評估明顯偏低。未來除了瞭解民眾自覺較弱勢之處,縮短學校教育與創業知識之落差,亦須積極推動創業教育,以提升民眾對創業知識與能力的感知程度。

(四)對失敗的恐懼(Fear of Failure)
面對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諸如政經情勢、競爭者數量、財務融資、創業團隊的協調性等因素,從公司的草創期、成長期到穩定獲利期等不同階段,對創業者而言都須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使得失敗的恐懼與壓力將影響民眾的創業決定。
在對創業失敗的恐懼,無論是要素驅動(33%)、效率驅動(33%)及創新驅動經濟體(40%),皆有約3成民眾對於創業活動普遍存在對失敗的恐懼感,換言之,所得高低與個人對於害怕失敗的認知並非趨於一致性,當面臨創業的抉擇時,因承擔風險的能力趨於複雜,故對創業失敗的恐懼也會隨之增加。而臺灣民眾害怕創業失敗的感知為41.0%,略高於創新驅動經濟體,儘管政府鼓勵創新創業,但新創事業失敗率高、存活率低的現象,成為創業過程中須克服的挑戰。因此,未來政府須積極努力排除創業環境障礙(如單一窗口程序簡化、獎勵及吸引投資、打造友善企業環境、法規調適、國內外商品行銷通路、財務融資與補助、基本工資與人才均衡、產學合作等面向),以提供新創企業前進能量。

(五)創業意圖(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由於創業意願與創業行為具有高度關連性,是創業者對於創立新事業的內在認知、偏好程度與行為傾向,而個人意圖通常會受到多面向的影響,如創業環境、心理特徵、技能、態度等,因此當創業意圖越高,越容易提高創業行動的可能性。
在創業意圖,創新驅動經濟體僅為15%,顯示當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民眾傾向於穩定的職涯發展,加上優渥的社會福利,進而降低冒險創業的意圖。而臺灣民眾在此面向的比例達25.8%,遠高於創新驅動經濟體,表示民眾願意投入風險較高的創業活動,此數據和個人感知機會與能力的比例相近(26.5%)。因此,政府如何有效引導民眾將旺盛的創業意圖轉化為實際的創業行動,將是未來在制訂相關創業政策方案時可關注的重點之一。
整體而言,與2015/16年報告相較,此4個面向的排名皆呈現下滑趨勢,不過在對創業失敗的恐懼、創業意圖面向上的比重則略高於創新經濟體,顯示臺灣民眾對於創業抱持高度的熱情,因此未來有意願投入創業者,除了積極強化自身的創業能力,更應謹慎掌握整體創業環境的變化趨勢,才能有效降低創業失敗率。

圖2 創業的自我感知評比 Ranking of Self-perceive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Capabilities, Fear of Failure and Intensions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 /17 Global Report,GEM,2017/02.

二、創業活動(Activity)

評估創業活動的指標包括企業生命週期的多個階段、創業者可能產生的影響、創業活動的類型等,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水準不斷提高,其創業活動的比例亦會有所變動。

(一)早期階段創業活動(TEA)與各創業階段比較
在GEM的報告中,「早期階段創業活動」(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TEA)被視為重要指標,主要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創業者數量在成年人口(18~64歲)所占的比例,臺灣的TEA為8.2%,顯示每百位18~64成人受訪民眾中,約有8.2位正處於籌備與創業早期活動,高於韓國(6.7%)、馬來西亞(4.7%),但略低創新驅動經濟體平均(9.1%)。

進一步分析另一種型態的創業員工活動(Entrepreneurial Employee Activity,EEA),指的是在創業活動中員工的參與率(員工開發或推出新產品或服務,或設立新的業務部門、新的機構或子公司),臺灣的EEA為5.7%,高於創新驅動經濟體(5.1%),顯示臺灣員工在正式的工作組織中,進而欲事創業行為有逐漸提升的趨勢。此外,在「現有企業比例」(Established business ownership rate)即擁有該企業超過3.5 年的現有企業負責人的比例,臺灣為7.7%,高於創新驅動經濟體平均(6.7%),顯示新創公司的成長動能表現可期,優於許多先進國家。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終止的比例」在創新驅動經濟體中僅為3%,推測其原因包括獲利不佳、個人因素、出售/退休/離開、政府官僚體制、財務問題等,而臺灣為10.9%,主要原因為個人因素占比最高(39.5%),其次為突發狀況(15.4%)、獲利不佳(14.0%)等,但在突發狀況則名列全球第1可能因去年全球經濟景氣趨勢平緩,國內適逢政黨輪替、房仲業倒閉潮,加上與中國大陸的政經情勢不確定性仍高,民間消費轉趨保守,間接衝擊許多新創企業營運生存而倒閉或歇業。
整體而言,與2015/16評比相比,臺灣創業活動表現較佳,相關創業活動亦相當活絡,惟創業後的創業後的存續經營仍是創業者的重要挑戰之一。

圖3 創業活動的類型評比 Ranking of Typ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 /17 Global Report,GEM,2017/02.

(二)創業動機指數(Motivational index)
根據GEM報告,當一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民眾創業多半為理想或抱負,而所得較低的國家,民眾創業則是為了維持生計、尋求更多收入而被迫創業。因此GEM建立了一個新指標即動機指數(Motivational index),以創新驅動經濟體最高(3.9),其次為效率驅動(2.3),要素驅動經濟體最低(1.2),顯示指數高低與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而臺灣為2.7%,推測受到經濟景氣波動不穩,民眾欲藉由創業改善目前的狀態、增加收入或是尋求獨立的動機也會受到影響。
進一步將創業動機區分為機會型驅動(opportunity-driven)與需求型驅動(necessity-driven),分析臺灣民眾投入創業活動的原因,在需求型驅動創業比例,由2016年的14.9%上升到22.3%,在機會型驅動創業的比例,則呈現微幅下滑由85.1%降低至76.0%,在改善機會型驅動創業的比例(Improvement-driven opportunity, IDO)則由56.5%上升到60.3%,顯示創業者受到機會的吸引而投入創業的比例在下降,但認為沒有更好的工作選擇,以及想尋求獨立或增加收入而選擇去創業的比例逐漸上升,代表未來新創事業的發展潛力與空間仍有待加強,創業環境需有更專業化的輔導措施與支持,以改善創業品質。

圖4 創業的動機評比 Ranking of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for TEA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 /17 Global Report,GEM,2017/02.

三、創業抱負(Aspiration)

創業抱負可反映創業者對創業活動的期許,以及評估新創企業成長性的指標。在GEM報告中主要透過企業成長所創造的工作機會、創新程度、產業分布、年齡分布等面向進行探討,以下分述說明。

(一)工作期待(Job expectations)
臺灣在早期創業者對於未來能否創造就業機會的評比有非常好的表現,預期能夠在「5年內提供6或6個以上的工作機會」的比例達42.8%,名列全球第3名,僅次於卡達(51.5%)、土耳其(48.1%),亦高於創新驅動經濟體(24%),顯見臺灣的創業者對於新創事業的未來發展具有高度的擴張期待,因此願意擴大規模新聘人力。

(二)創新程度(Innovation)
GEM評估創業者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對部分或所有消費者的創新程度,以及提供類似產品或服務的競爭者數量。臺灣創業者認為產品或服務在創新程度的比例僅為17.6%,低於創新驅動經濟體(31%),顯見臺灣新創事業在產品或服務的創新程度仍有待加強。

(三)產業分布(Industry Distribution)
觀察全球投入早期創業者的產業分布情形,在創新驅動經濟體中,以「資通訊技術」(46%)、「批發/零售」(33%)為創業者選擇的前2大業別。而臺灣則以「批發零售」、「製造業」為主要創業選擇(合計約占7成),與亞洲國家如印尼、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相似,其原因可能與創業所需的專業技能與資本額較低,進入障礙較少,但競爭者眾多,相對獲利空間亦受到擠壓。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於商業服務產業(Business Service;第三產業中提供較高附加價值與知識密集的專業服務)占新創事業類別僅為13.8%,顯示目前臺灣多數的創業活動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較低,未來須思考如何積極引導新創企業投入以創新導向、知識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的專業服務產業。

(四)年齡分布(Age Group)
觀察全球投入早期創業者的年齡分布情形,以25~34歲青年及35~44歲青壯年此兩個族群階段的參與比例最高,由於正處於職業發展的早期和中期階段,透過工作和教育訓練已累積與創業相關的技能、知識經驗、社會網絡等,因此勇於投入創業的企圖心也相對較旺盛。而臺灣創業者的年齡分布在25~34歲青年及35~44歲青壯年此兩個族群的比例分別為12.9%、10.6%,亦與創新驅動經濟體平均相近(11.6%、10.6%)。

四、創業生態系統(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創業生態系統是透過整合不同條件,並分析創業活動的外部環境。而GEM主要藉由專家調查法(National Expert Survey,NES),由各國36位以上的專家評估其國內9大面向的創業基礎條件(Entrepreneurial Framework Conditions, EFCs)。就臺灣而言,表現最佳面向為「實體基礎建設」(6.5分),與全球多數國家呈現相同情況,顯示完備的基礎建設為創業環境的基本要件;但在「離校創業教育和培訓」(4.4)、「商業與法律基礎要件」(4.6)此2個面向低於GEM總平均,意味著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須盡早紮根,引導學校重視創業教育,盡早培養學生畢業後的創業技能;另一方面,對於新創事業而言,受限於規模與資源條件,較難負擔聘請專業的法律或會計顧問服務的成本,因此較不利於創業活動的推展。未來政府應持續強化與推動創新創業能量及資源的整合,鬆綁商業與法規條件如協助新創企業取得智財專利、落實創業想法、挹注創投基金等,營造支持青年創業的優質環境(見表1)。

表1 創業生態系統評比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verage
創業基礎條件(EFCs) GEM平均 臺灣
創業融資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4.5 4.8
政府政策
Government policies: support and relevance
4.5 4.3
稅收和行政體制
Government policies: taxes and bureaucracy
4.3 4.4
政府創業計畫
Government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4.8 4.9
在校創業教育和培訓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school stage
3.4 3.8
離校創業教育和培訓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ost-school stage
4.7 4.4
研發成果轉化
R&D transfer
4.4 4.6
商業和法律基礎設施
Commercial & legal infrastructure
5.2 4.6
內部市場活力
Internal market dynamics
4.9 6.1
市場進入管制和障礙
Internal market burdens or entry regulation
4.6 4.8
實體基礎建設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6.8 6.5
文化和社會規範
Cultural & social norms
4.9 5.1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 /17 Global Report,GEM,2017/02
註:1分代表高度無效率,9分代表高度效率

2016/17全球創業觀察報告—臺灣 /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 /17 Global Report,GEM,2017/02.

名詞釋義

1.「感知機會」(Perceived opportunities)定義為18~64歲人口中,認為其居住地有開立新公司的好機會
2.「感知能力」(Perceived capabilities)定義為18~64歲人口中,認為自己具有創業所需技能及知識者。
3.「新手創業者比例」(Nascent entrepreneurship rate)定義為目前正投入創業規劃或創立企業不超過4 個月的比例;
4.「新企業所有者比例」(New business ownership rate)定義為擁有企業超過4個月但少於 3.5 年之新創企業所有者的比例;
5.「早期創業活動」(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 TEA)定義為投入投創業規劃或創立企業少於 3.5 年在成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包含新手創業者和新企業所有者;
6.「創業員工活動」(EEA)定義為員工開發或推出新產品或服務,或設立新的業務部門、新的機構或子公司;
7.「現有企業比例」(Established business ownership rate)定義為擁有該企業超過3.5 年的現有企業負責人的比例;
8.「企業終止」Discontinuation of businesses (% of TEA) 定義為過去12個月內(包含新手創業者或新企業所有者)透過出售、關閉或以其他方式停止與該企業所有權或管理業務的比例。
9.「基於機會型的早期階段創業活動」(Opportunity-based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在早期階段創業群體中,認為自己創業是完全或部分因為機會而不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工作而選擇創業的人群比例。這包括了開發新的機會,或者雖然有工作,但期望尋找更好機會這兩種情況。
10.「基於需求型的早期階段創業活動」(Necessity-based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在早期階段創業群體中,認為自己創業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工作而不是因為存在好的機會的人群比例。
11.「基於改善機會型的早期階段創業活動」(Improvement-driven opportunity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在早期階段創業群體中,認為自己創業:(1)因為有好的機會而不是因為沒有工作選擇;(2)目的是尋求獨立或增加收入,而不是維持當前收入水準的人群比例。

全球創業觀察:2016/17年全球報告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