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兩岸服貿協議的挑戰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兩岸服貿協議的挑戰

進出口貿易是臺灣主要經濟命脈,我國於2010年6月正式完成簽署兩岸經濟架構合作協議之後,為因應貿易自由化對國內產業與勞工帶來的衝擊,政府整合各部會公務預算與相關基金,提供調整支援措施。關於後續簽訂服貿協議產生的爭議與誤解,經濟部已逐一提出正面回應,致力將訛傳影響力降到最低。面對市場開放可能帶來的衝擊,本文建議北市府未來應嚴謹執行把關機制,依「公平交易法」及「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相關規定辦理;並進一步持續輔導相關產業技術升級。在服務業產業的體質強化後,可預期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將帶給臺北市更多機會,有助於臺北市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臺灣身為一個海島國家,天然資源缺乏,進出口貿易是主要的經濟命脈,因此,2008年5月馬英九總統就任後即宣示,臺灣未來若不能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協定,會面臨邊緣化的危機。2009年2月底馬總統提出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經過一年多的溝通協調,終於在2010年6月29日正式完成簽署,並在其後的兩、三年陸續實施早期收獲清單(表1)。

在早期收獲清單中,中國大陸同意對臺灣降稅的部分,大多屬於敏感性傳統產業、中小企業與農產品,包括塑橡膠、機械產品、電子產品、汽車零組件、服飾配件、鞋襪等產品,以及漁產、蘭花、茶業等農產品。這些產品在中國大陸境內的稅率高達10%以上,臺灣的強勢出口產業因此受惠,再加上這些產業有一個特色,就是需要較多的勞動人力,當產業規模擴大後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臺灣同意對中國大陸降稅的早收清單,主要集中於石化產業、紡織產業、機械產業與其他產業等,計有267項,無可避免地,也會對臺灣的相關業者造成威脅。至於臺灣敏感性傳統產業、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以及農業相關產品,均未納入臺灣開放早期收穫清單。

正面迎戰自由貿易 輔導配套不可少

為因應貿易自由化對國內產業與勞工帶來的衝擊,政府整合經濟部與勞委會等各部會公務預算與相關基金,由政府提供調整支援措施。此外,為減輕臺灣相關的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受到ECFA的衝擊,並致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政府對傳產與中小企業積極從事輔導措施,主要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加強產研合作技轉,推動創新提升技術

1.整合政府研發單位能量,協助傳產及中小企業技術升級,開發自有品牌。

2.協助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建置資料庫及應用服務平臺、相關研發共用或驗證檢驗設備,以節省廠商設計開發成本。

3.成立貿易自由化產業輔導團,以提供中小企業及傳產技術加值、聚落聯盟技術整合等服務。

二、強化內外銷市場拓展,協助進軍海外市場

1.在中國大陸主要城市設立臺灣產品館、辦理名品展覽等,宣揚我國產品創新設計及高品質特性。

2.針對中國大陸中高階產品市場,協助業者提高技術品質及產品精緻化。

3.將臺灣MIT微笑標章產品驗證制度導入加強輔導產業以外之其他產業。

三、整合兩岸產業供應鏈,以利臺商全球布局

1.汽車產業:ECFA的簽訂有利我國零組件廠商降低成本且提高外銷量,預估整車外銷量將提升。

2.機械產業:由中國大陸生產低階產品,中高階產品則由臺灣研發生產製造。

3.紡織產業:簽署ECFA可為紡織業提高出口競爭優勢,有利與中國大陸臺商中、下游業者加強供應鏈整合。

4.石化產業:簽署ECFA降稅有利於與中國大陸中下游臺商業者加強供應鏈整合。

四、累積產業服務能量,開拓服務業新商機

相關輔導措施如下:「推動專業證照及認證標章制度」、「強化專業人才培訓」、「提供完善金融協助」、「辦理表揚及評選活動」、「成立策略聯盟」、「提供市場資訊」、「導入電子商務及e化輔導」、「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提供補助及獎勵措施」等。

五、落實產業創新條例,健全產業發展環境

1.針對產業創新的關鍵因素,例如:研發、資金、人才及無形資產等提供協助,塑造優質之產業創新環境。

2.政府提供投資協助單一服務窗口,降低營所稅稅率至17%,並搭配持續之法規鬆綁,以進一步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

完整文章,請下載下方PDF檔

表1 ECFA兩岸貨品貿易早收清單項目及金額比較 資料來源:經濟部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