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醫衛新科技 布局智慧醫療領域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醫衛新科技 布局智慧醫療領域

臺灣在生醫與科技領域具有絕佳的競爭優勢,面對疫情的詭譎多變,應加強建構Bio-ICT產業鏈,運用數位新科技布局醫衛領域,從個人防護技術、疾病檢測與診斷、遠距醫療與照護需求全面提升至智慧醫療,同時串接資源建立數位醫療生態圈,加速醫療產業數位化與轉型的腳步。

前言

2019年底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至今,已為全球醫療體系帶來顛覆性的轉變,根據飛利浦(Philips)在《2021年未來健康指數》(Future Health Index 2021)向全球14個國家近3,000位醫療領袖的調查報告中,有64%的專家將「遠距醫療」列為優先投資項目,另外有40%的專家相信在未來3年內,醫療機構將大幅引進數位與機器學習相關科技,加速後疫情時代為智慧醫療、精準健康的布局做準備。本文就「防疫科技產業鏈的建構」、「防疫醫衛新科技」、「未來科技需求產業發展方向」三大面向探討疫情下的新興科技,以及未來可能面對的趨勢與挑戰。

壹、防疫科技產業鏈的建構

在臺灣,醫療與科技二大產業的實力在國際有目共睹,近年來國內許多半導體與ICT科技大廠,持續以元件製造技術與系統整合能量,深耕創新生醫產業的研發與服務模式。而疫情,更進一步催生零接觸遠距醫療照護的緊急需求及相關法規的鬆綁,也因為預期疫情的流感化,不只讓生技大廠更加重視如何透過大健康數據,加速產品研發的轉譯,也讓醫療現場重新檢視在防疫的前提下,如何透過數位科技優化工作流程,這些的數位轉型預期為患者、醫護人員甚至是群體健康帶來重大的助益。

全球智慧醫療市場需求擴大,2020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2020)提出「後疫情時代催生產業新格局—布局臺灣精準健康大未來」的總體建議,就人才、法規、精準健康大數據、科技研發等面向探討相關對策,期望能整合國內生醫及資通(Bio-ICT)資源,以期在面對疫情的同時,也與全球一齊加速帶動Bio-ICT產業鏈的契機。

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How does digital technology help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的報告中,指出在聯合國會員國中,有167個國家透過數位方式,包括官方網站、手機應用程式App、社群媒體等,來提供疫情相關資訊,如確診統計、旅行限制措施、防疫政策和衛教宣傳等。

臺灣應用健保大數據,結合科技來輔助防疫,將防疫措施落實到各個層面,以智慧社區防疫為例,對於特定對象,如需要居家檢疫的民眾、航空機組員、敦睦艦隊軍人,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上加註旅遊史或職業史,避免特定對象成為防疫破口,醫護人員可透過「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MediCloud)查詢紀錄,並根據病人之相關症狀,研判是否為疑似感染者,而醫療院所可利用「電子轉診平台」,上傳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民眾之相關就醫資料,利於研判感染狀況。

更透過三大系統「入境檢核系統」,結合「防疫追蹤系統」及追蹤告警之「電子圍籬系統」,以多管道縝密的疫調追蹤方式,落實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者追蹤管理作業。政府帶頭運用Bio-ICT技術,加上原有的科技和醫療能量,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在疫情期間的「緊急狀態」之下,數位和智慧科技有效的協助防疫,同時,疫情也推動並加速科技的發展。

貳、聚焦防疫醫衛新科技

綜觀全球,各國政府、醫療大廠紛紛投入加倍資源研發防疫科技與病毒賽跑。臺灣從2019年底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從網路上得知中國大陸武漢市發生至少7例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立刻向中國大陸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提供進一步資訊;2020年1月就境外移入風險、社區流行風險及所致衝擊三個面向,綜合評估整體疫情風險,正式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動員各部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多項及早防範措施,讓臺灣在各國陸續確診數爆增的防疫初期,成為疫情下的平行時空,各個產業仍能正常運作。

疫情平穩之際,工研院積極布局三階段研發「個人防護技術、疾病檢測與診斷、醫療與照護」防疫科技,包括組成「口罩防偽花輪國家隊」,杜絕劣質口罩流入市場、利用特殊結構打造兼具環保又能防疫的「防護機能口罩」及「防汙防護衣」,與新創3D影像公司合作在夜市使用全臺第1座「先進光達式人流分析系統」、結合數位科技開發「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提供醫院、校園等公共場所「可攜式耳溫計標準校正器」有效改善各類耳溫計標準不一的問題。

在檢測與診斷端,拜病毒基因定序數據資料的快速流通,國際間無不積極投入研發快速準確的檢測試劑,特別是被視為黃金標準的核酸分子檢驗套件上,配合PCR放大方法,相較於抗原檢測,不僅準確率高也能在感染早期檢出。工研院發表「iPMx分子快速檢驗系統」,不僅重量輕方便攜帶,並且僅須1小時即可得知結果,大幅縮短篩檢時間,在COVID-19檢測能力試驗測試中(由國際獨立第3方分子診斷品質管理監測機構Quality Control for Molecular Diagnostics;QCMD舉辦),更達到盲測檢測準確率結果全數正確。在取得TFDA專案製造核准後,在國內外進行的臨床驗證數據準確度有高於95%的結果。

新冠病毒篩檢用的「iPMx分子快速檢驗系統」,以全球最迷你的600公克「疫」開罐設計,就像行動實驗室,讓醫護人員隨時帶著走

此外,在2021年5月雙北進入三級防疫警戒時,檢疫需求增加,及時支援臺北中興醫院與剝皮寮等疫情熱區的「正壓式檢疫亭」,也是來自工研院。2天即可迅速組裝的正壓式檢疫亭,是在防疫初期便與臺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新竹馬偕醫院合力開發,運用專利正壓設計,使受污染空氣無法進入檢疫亭,潔淨度達Class 1000無塵室等級,內建紫外線殺菌燈,每小時換氣20次以上,優於醫院外科手術室,力求讓第一線醫護人員在既安全又舒適的環境下進行採檢作業,不用再重複穿脫全套式防護衣,雙面設計也提高總採檢數。

在醫療與照護端,工研院研發「智慧關懷居家管理系統」,與新竹縣市等地方政府合作,透過遠距居家監測,減輕相關管理人員居家簡易追蹤的負擔;美國美敦力(Medtronic)原廠釋出醫療級呼吸器開源解碼(Open Source),工研院在17天內便打造「臺灣第1台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也串聯國內高階醫材上、中、下游關鍵零組件廠商合作,取得TFDA專案製造核准,更透過跨域整合優勢,針對呼吸器的功能性驗證建立「呼吸器之流量與壓力量測分析儀校正技術」。

工研院攜手產業合作,17天就完成臺灣首台呼吸器原型機並順利運轉,並於8月12日通過TFDA核准,提升臺灣產業爭取布局高階醫材機會

為減少前線醫護的交叉感染風險,工研院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物聯網智慧閘道器IoT Gateway)」。滅菌與消毒需求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工研院的「UV-C LED關鍵參數量測系統」為量測參數包括輻射通量、照度、峰值波長、光譜、輻射強度分布、光譜照度等,建立公正客觀之產品標準、規格數據。

針對疫情下美國醫療器材市場需求增加,工研院於11月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可為美國以外唯一的上市前通知(Premarket Notification,簡稱510k)第3方審查機構(Third Party 510k Review Organization),讓臺灣業者減去遠赴美國FDA申請上市的心力。

從完善的個人防護裝備、精準的疾病檢測與診斷,到預防及治療兼備的醫療與照護防疫科技研發,加上完善的上市申請流程,不僅要搶快,更要能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變種病毒衝擊下,透過數位科技減輕醫療負載,盡可能照顧到前線醫護團隊與每一位病患,達到多面向的防疫成果。

叁、未來的科技需求產業發展方向

根據CEO WORLD雜誌統計,2021全球醫療健康照護體系(The Best Health Care Systems)臺灣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韓國。加上臺灣交通便捷的地理優勢,使得醫療體系更加完善,而ICT產業從研發、製程到代工也因長期的實力累積,具有完備的供應鏈及關鍵技術。國內科技大廠例如鴻海、華碩、廣達、宏碁、緯創、仁寶、英業達、研華等,皆看中科技應用於醫療領域的趨勢及前景,積極廣納生醫人才,投入資源研發智慧醫材,Bio-ICT所開創的新技術應用領域與商業模式,成為國內重點技術發展方向。

有鑑於此,工研院針對特定疾病,透過數位科技與大數據運算,快速提出新標靶、老藥新用、新藥分子解決方案,也運用智慧傳輸、生物感測器(Biosensor),檢測疾病嚴重程度並釋放特定劑量藥物,積極發展藥物研發數位轉型,包括以下「自動化」、「微型化」與「智慧化」的精準藥物開發及製造技術:1.AI藥物開發系統,縮短包括標靶、候選藥物、臨床設計時程;2.觸控精準藥物釋控劑型新藥,回饋病理需求,即時提供藥物;3.數位化微型反應器,運用AI,讓重要反應參數例如流速、壓力、連續及系統化分離純化製程更易於掌控。

為善用國內精密機械與ICT產業優勢,工研院也攜手產業建構異體幹細胞治療產業生態系,建立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智能細胞監控系統,自主生產培養基等細胞產業周邊產品開發,導入細胞治療供應鏈,發展細胞量產製程的關鍵技術,建立一致性品質與規格,並與國內精密機械產業合作,帶動相關廠商衍生應用至自動細胞計數儀、細胞培養箱、細胞凍存分裝機等產品。國內自主開發的細胞培養基及耗材不僅滿足國內細胞治療廠商進入臨床及產品上市的需求,支援國內醫療院所,更拓銷海外,服務國內外細胞醫材、細胞治療產品及周邊產品。

除了防疫新科技的研發,如何串接資源建立數位醫療生態圈,也成為面對疫情的新興命題。在經濟部協助下,工研院於2020年打造「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以及「銀髮聚寶盆長照技術實驗場域」,增加產學研醫交流機會、有效減少各單位跨領域媒合成本。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透過三大驗證實驗室與(人機互動實驗室、可用性實驗室以及智慧手術機器人實驗室)四大模擬臨床場域(模擬斷層掃描室、模擬普通病房、模擬手術室、模擬加護病房),讓業者利用場域快速進行產品驗證,即時調整、修正產品,醫師也能在場域所建構的醫材應用情境下,妥善瞭解最新醫療科技、給予相應回饋;在銀髮聚寶盆長照技術實驗場域,攜手20多家上、中、下游業者,包括民間長照安養機構、醫療資源、科技產業、家具零售業、運動健身業者、建設公司、保全業與學術機構等跨領域業者,推動成立國內第1個「智慧長照大聯盟」,整併國內外創新技術,媒合產學研醫資源進行交流,在場域中布局智慧醫療、遠距照護。

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

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功能特色

在《連線》WIRED雜誌舉辦的WIRED Health:Tech 2020國際會議當中,探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數位醫療的導入,其中斯克里普斯研究轉化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創辦人埃里克.托波爾博士(Eric Topol)分享,科技結合醫療,創造出更「人性化」的醫療模式,數位科技幫助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也使醫護能從行政庶務等瑣碎事項中釋放,騰出的時間讓他們更能夠專注於病患身上。未來數位醫療的推展,不僅有賴跨領域專業合作研發新技術,更需要場域空間讓專業醫護進行驗證,加速產業的更迭演進。

結語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翻轉原有的醫療體系,改變了整個醫療環境,使得個人防護技術、疾病檢測與診斷、遠距醫療與照護需求大增,ICT技術介入更全面帶動智慧醫療的發展,而臺灣ICT技術成熟,不論是技術研發或產品產能,都走在世界的前端,若能運用國內既有的優勢和資源,結合生醫技術、醫療能量,研發醫衛新科技,加上政府的精準大健康政策,相信除ICT大廠能走出新道路外,在精準健康的價值鏈上,臺灣生醫產業能翻轉現況創造智慧醫療新版圖。

根據統計資料,在不遠的未來,2025年臺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老齡化是可預見的景況,加上防疫生活的新常態,我們亟需開展新的生活樣貌和產業機會,面對這樣趨勢,醫療產業數位化與轉型是必然也是必須的。疫情的衝擊,讓我們提前印證對於未來新興科技的想像,以智慧醫療來面對來勢洶洶的巨變,需要由政府帶頭來支持學研機構、實驗場域、新創團隊進行資源整合,用國家的力量來對接國際資源,也期許各界能攜手合作,化逆境為順境、化危機為轉機,開創更多跨域合作、產業聯盟的機會,吸引更多資源與人才投入智慧醫療領域,提前建構2030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

參考資料

  1. The Future Health Index 2021 by Philips 
    https://www.philips.com/a-w/about/news/future-health-index/reports/2021/healthcare-leaders-look-beyond-the-crisis.html
  2. Nan Jiang & Julie Ryan . How does digital technology help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 19? World Bank. Retrieved June 16, 2020
    https://blogs.worldbank.org/developmenttalk/how-does-digital-technology-help-fight-against-covid-19
  3. 衛生福利部 智慧社區防疫
    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4829-53660-205.html
  4. 衛生福利部COVID-19 防疫關鍵決策時間軸
    https://covid19.mohw.gov.tw/ch/sp-timeline0-205.html
  5. 國發會台灣經濟論衡2020年9月(vol.18, no.3) 18-3, 3-3科技防疫標竿國家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531868CDB823E6BB
  6. WIRED Health:Tech 2020: Latest advances and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wired-healthtech-2020-latest-advances-and-the-fight-against-covid-19#Tech-for-the-future-of-medicine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