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全球創業觀察-臺灣
創業家態樣
1.創業家精神
2.創業活動
3.國際創業評比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2020年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經濟,許多產業面臨倒閉危機,加上創投市場的投資力道縮減,新創公司資金斷鏈等,也對創業活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疫情持續蔓延至今,對於人類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模式已有明顯的改變,世界各國與企業紛紛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疫情之下相應的服務需求竄起,新興科技所衍生的新商機,更激發一波科技創業浪潮向前推進。
在面臨經濟危機時,「創業」一直被視為提振經濟復甦的救命草。而去年臺灣防疫成績亮眼深受國際肯定,政府透過各種政策穩住國內經濟,國外投資看好與創業家大舉回台等利多因素,反而讓臺灣的創業環境成為倍受矚目的新星。因此,本文綜整多份創新創業相關的調查報告,例如:全球創業觀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臺灣新創生態系報告(Taiwan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臺灣新創投資願景報告(2020 Taiwan Startup Investment Scene Report)、《2020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2020創業大調查》等,藉此概覽當前臺灣的整體創業概況,提供創業者瞭解創業環境、投資人投資標的選擇,以及政府單位擘劃創業政策時的相關參酌。
一、創業家以青壯年、男性為主,科技創業為趨勢
根據PwC Taiwan與台灣經濟研究院《2020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數位時代《2020創業大調查》所發布的報告,創業者以青壯年(31~45歲)、男性為主,且具有大學以上學歷者超過9成、首次創業的比例超過7成、創業前的平均工作年資為11.9年。而創業團隊以電機資訊、商學背景的人占多數,且以AI與大數據分析、企業解決方案、線上零售與電商為前三大熱門創業領域。顯示科技創業仍為主流趨勢,也因為新創公司多具備跨領域、跨產業的特性,因此創業者偏向ICT相關背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職場年資也較資深,累積足夠的職場技能,降低創業的經營風險。
二、創業家精神:感知創業機會與感知創業能力較低、害怕創業失敗的恐懼升高
衡量一個國家的新創生態系,須要從多面向做觀察,例如政策作為、創投獲利、新創成長情形等外部環境之外,個人內在因素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例如關於個人行為的「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意即具有創辦事業的特質或條件,包括創新、整合資源、解決問題、勇於承擔風險的能力等,具有創業家精神的個人,越能透過創新的力量來優化創造價值的過程及產出。
根據GEM報告,個人的態度與感知(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對於創業家精神更有重要的影響力,而衡量個人的態度與感知包含:感知創業機會、感知創業能力、對失敗的恐懼、創業意圖等指標。在43個經濟體中,有18個經濟體在「感知創業機會」的比例高於50%,33個經濟體在「感知創業能力」的比例高於50%,臺灣在此2項指標分別為39.3%、44.8%,相對中亞及東亞地區其他國家,表現偏低,顯見臺灣民眾認為缺乏創業機會,且對於創業需要具備的相關知識技能和經驗也較薄弱。在評估「對失敗的恐懼」指標上,大多數經濟體都超過30%,臺灣為42.6%,高於創業的感知機會與能力,由於創業的不確定性高,須要承擔的風險如政策支持、公司經營、資金調度、人力配置、市場競爭、團隊和諧等,太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加上疫情的干擾,使得多數經濟體及臺灣的民眾,對於創業成功與否充滿不安。此外,若與去年相較,臺灣與全球民眾對於感知創業機會的比例皆有明顯的降幅,顯然疫情對於創業的氛圍具有顯著的影響,民眾對於疫情處於高度警戒狀態,以確保自身與家人的健康安全為優先,而無暇顧及潛在的創業機會。
創業家精神—中亞&東亞地區(單位:%):
1. 印度
- 感知機會:82.5%
- 感知能力:81.7%
- 對失敗的恐懼:56.8%
2. 印尼
- 感知機會:80.6%
- 感知能力:79.0%
- 對失敗的恐懼:23.5%
3. 哈薩克
- 感知機會:44.8%
- 感知能力:63.8%
- 對失敗的恐懼:17.5%
4. 韓國
- 感知機會:44.6%
- 感知能力:53.0%
- 對失敗的恐懼:13.9%
5. 臺灣
- 感知機會:39.3%
- 感知能力:44.8%
- 對失敗的恐懼:42.6%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20/21 Global Report, GEM, 2021/5.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由於創業態度與感知對創業家精神具重要的影響,進而驅動創業活動(開創新事業或維運新事業),達到創造工作機會、增加收入、提高社會與商業環境的附加價值。根據GEM報告評估創業活動(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主要採用的分項指標包括:早期階段創業活動(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TEA)、現有創業比例(Established Business Ownership rate, EBO rate)、企業內員工創業活動(Entrepreneurial Employee Activity, EEA),用以評估18~64歲的成年人口中,在不同階段的創業表現情形。
TEA為衡量每百位成年人正在從事早期創業活動的比例,收入與TEA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無論是高中低收入經濟體的變化差異並非趨於一致,高收入經濟體的民眾通常擁有較多的就業機會與資源,多半屬於機會型創業,基於想要改變世界的信念、賺取更多的財富或繼承家業等,然而創業需要放棄固定的薪資、福利及承擔失敗的風險等,創業非必要選擇,所以TEA偏低。而低收入國家的民眾因賺錢的來源管道較少,缺乏就業機會,因此當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下,多會選擇自己創業以求得生活上的溫飽,TEA偏高。臺灣屬於高收入經濟體,TEA亦偏低,與去年相同維持8.4%,整體早期創業情況穩定。
EBO是指脫離早期創業邁入穩定階段(負責人支付員工報酬或業務款項的時間超過3.5年),大多經濟體的TEA⽐例較高者,其EBO明顯偏低,而部分高收入經濟體的EBO超過TEA⽐例,如波蘭、西班牙、希臘、義大利、韓國等。臺灣亦是如此,EBO為11.1%高於TEA,儘管臺灣民眾在創業初期會面臨創業困難、創業動機低、擔心未來經營庫存壓力等問題,而使得TEA偏低,但對於已經開始營運的公司,仍會努力維持正常運作。
EEA用以衡量企業內部員工創業活動,也代表另一種形式的創業(如員工開發新產品或服務、設立新事業單位或分公司),歐洲及北美的經濟體EEA大多超過4%,臺灣表現與去年持平(2.3%)。由於企業面臨變動的環境下,內部創業勢必會對既有組織產生衝擊,但也可能激發員工展現創新力,進而帶動公司新一波成長,或許是因為疫情關係,臺灣多數企業為確保現有營運業務穩定,因此對於內部創業趨向保守心態。
創業活動類型—跨年比較(單位:%)
1. TEA(早期創業活動比例)趨勢:
- 2015:7.3%
- 2016:7.7%
- 2017:8.6%
- 2018:9.5%
- 2019:8.4%
- 2020:8.4%
2. EBO(穩定階段企業比例)趨勢:
- 2015:9.6%
- 2016:8.2%
- 2017:12.1%
- 2018:13.9%
- 2019:12.8%
- 2020:11.1%
3. EEA(企業內部創業比例)趨勢:
- 2015:4.1%
- 2016:5.7%
- 2017:8.1%
- 2018:4.2%
- 2019:2.3%
- 2020:2.3%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5~2020/2021 Global Report, GEM.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創業活動類型—跨年比較(單位:%)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5~2020/2021 Global Report, GEM.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根據FINDIT彙整PwC/CB Insights、KPMG、Crunchbase各家機構創投VC報告,2020年全球VC投資件數較去年低,但因鉅額投資交易熱絡,整體投資金額反而較2019年逆勢成長。
臺灣2020年上半年的投資件數與金額皆呈現下降,預估全年的投資市場表現遠低於2019年。若進一步從投資類型來看,根據《2020 Taiwan Startup Investment Scene Report》指出,從2015~2020Q2投資類型以CVC占比59%、VC占43%為主要類型,國發基金投資和海外投資相去不遠,分別占16%、15%,其中報告特別提及,行政院國發會為健全新創事業投資市場機制,改善台灣天使投資環境,成立創業天使投資方案,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投資計畫之一,大力挹注新創投資,截至2020年初已投資超過188家新創,更孵出Gogoro、Appier等2隻獨角獸,成效顯著,是為臺灣新創投資成長堅強的後盾。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19年的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臺灣與德國、美國、瑞士共同列為四大「超級創新者」(super innovators),在創新能力的指標持續名列前茅,且獲得國際肯定。由於創新不僅能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提升新創成長動能的重要關鍵,從近期由StartupBlink、GEM發布的報告,可發現臺灣在國際評比的創業表現相當優異。
由瑞士新創生態圈調研機構StartupBlink所發布的《Taiwan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臺灣首次進榜便躍居全球第30、亞洲第5,其中在「硬體及IoT」領域取得第6、「健康科技」領域第9、「食物科技」領域第20,而機器人、AI及區塊鏈亦被視為具有潛力的新興領域,包括耐能Kneron、Tern Bicycles、Appier、Gogogo、行動貝果 MoBagel、庫幣科技CoolBitX等,都被點名值得未來關注的耀眼之星。
GEM自2018年度報告採用專家調查法(NES),深入探訪各國家擷取調查資料進行加權排名,2020年報告沿用國家創業環境指數(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Context Index, NECI),評估影響45個經濟體的整體創業環境因素,包括創業融資、政府政策、政府創業計畫、稅收和行政體制、在校創業教育和培訓等共12個面向,進行分數與排名比較,以提供政策制訂者、創業者、投資者瞭解各經濟體的整體創業環境。
在NECI整體評比上,由印尼奪下冠軍獲得6.39高分,第2~5名分別為荷蘭(6.34分)、臺灣(6.06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6.03分)、印度(6.02分),前10名的經濟體中亞及東亞地區就囊括4名,臺灣排名較去年進步4名,首度擠進前3名,為近2年最佳表現。
進一步觀察臺灣的表現,在12個面向的表現上均高於全部經濟體平均分數,所有面向亦較去年得分有所增加,其中11個面向排名位居前10,包括「創業融資」、「政府政策」、「稅收和行政體制」、「政府創業計畫」、「在校創業教育和培訓」、「研發成果轉化」、「商業與專業基礎設施」、「市場動態」、「市場進入和管制障礙」、「實體基礎建設」、「社會和文化規範」,即使受到疫情干擾,成績依舊相當亮眼。
行政院國發會自2016年啟動「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於2018年在既有基礎上提出「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2019年為建構一個具國際競爭力的新創環境,以「亞洲・矽谷2.0-精進新創發展環境行動計畫」擴大對新創的投資,協助加速新創出場及鏈結國際,持續不斷精進創新創業政策規劃方向,為新創降低障礙,打造友善環境、搶進國際市場,因而在「政府政策」及「稅收和行政體制」面向上取得第1名的佳績,備受國際肯定。另一方面,在「實體基礎建設」同樣獲得第1名,對於創業者在整體硬體基礎環境、網路取得便利性與速度、公司營運空間的成本等,皆有相當高的評價。惟在「離校創業教育和培訓」面向排名與分數較低,由於創業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須要面對的難題,目前政府單位開設的輔導課程與資源其實並不缺乏,但是否能符合創業者所需,給予實際的協助,或許從前期學校教育、課程設計到創業後的育成輔導、追蹤修正,以一條龍的模式補足創業前後端的缺口,打造校園創業人才的培訓系統。
面向項目 | 排名 | 與去年排名比較 | 分數 | 與去年分數比較 |
---|---|---|---|---|
整體 | 3 | ↑4 | 6.1 | ▲0.4 |
創業融資 | 6 | ↑1 | 5.6 | — |
政府政策 | 1 | ↑4 | 6.9 | ▲0.9 |
稅收和行政體制 | 3 | ↑2 | 5.8 | ▲0.2 |
政府創業計畫 | 6 | ↑2 | 6.2 | ▲0.5 |
在校創業教育和培訓 | 8 | ↑6 | 4.4 | ▲0.5 |
離校創業教育和培訓 | 11 | ↑6 | 5.4 | ▲0.2 |
研發成果轉化 | 4 | — | 5.7 | ▲0.3 |
商業與專業基礎設施 | 7 | ↑4 | 6.2 | ▲0.5 |
內部市場活力 | 8 | ↑2 | 6.2 | ▲0.1 |
內部市場障礙 | 7 | ↓2 | 5.6 | ▲0.2 |
實體基礎建設 | 1 | ↑1 | 8.4 | ▲0.2 |
社會和文化規範 | 7 | ↑7 | 6.4 | ▲0.3 |
註:以1~10分表示效率由低到高的程度。
資料來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20/21 Global Report, GEM, 2021/5.
臺北產經資訊網 編製
2020年至今持續受到疫情蔓延,疫苗的有效接種被視為全人類健康復甦的重要關鍵,而創業則是提振經濟復甦的一劑強心針。所幸在臺灣防疫的優異表現下,不僅被全球國際衛生組織評比防疫創新(Coronavirus Innovation Rankings)排名第10名,在GEM報告特別針對因應疫情,新創是否調整相應的營運策略、政府是否提供相應的輔導協助計畫等,雙雙獲得積極主動的高分評價,顯見即使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在政府的政策推動、高科技的量能、硬體代工的實力等多重支援下,臺灣仍有一定的能耐憑藉自身優勢,提出及時的因應策略,相信臺灣的新創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期待在國際舞台持續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