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臺北市政府為配合中央政策推動,率全國之先,發表「Circular Taipei循環城市推動計畫」白皮書,以跨局處整合的方式將循環經濟的概念落實至市政各個領域,本篇文章聚焦以「再生能源 整合優化」(Energy Optimization)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智慧電網發展為主軸,從提供「市有公用房地」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使用、補助民眾「私有房舍」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以及臺北能源之丘等方面重點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此外,在智慧電網推動策略採「場域類型規劃」、「擴大綠能使用」及「建立設計準則」等方式,分別於公共住宅、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暨三館一園及市政大樓暨周邊機關為主要推動計畫場域,期透過整合管理系統,讓區域內的儲能設備發揮最大效益。
「循環經濟」為政府推動「5+2」產業創新政策之一,透過能資源的再利用,讓資源生命週期延長或不斷循環,以有效緩解廢棄物與污染問題,透過生產、消費、回收/再利用等循環再生,達到永續發展、零浪費的產業發展模式。有鑑於循環經濟已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趨勢,臺北市政府為配合中央政策推動,運用自身發展基礎與優勢,率全國之先,於2018年7月發表「Circular Taipei循環城市推動計畫」白皮書,提出八大發展路徑,延展17個面向、超過35項措施,作為2018~2020年政策發展的藍圖,以跨局處整合的方式將循環經濟的概念落實至市政各個領域。
本文將聚焦產業發展局主要幾項與循環經濟相關產業發展計畫的推動亮點與成果,以「再生能源 整合優化」(Energy Optimization)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智慧電網發展此二大面向分述說明。
一、提供「市有公用房地」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使用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於2015年盤點本市公有建物閒置空間,爾後於2016年推動「追日計畫」,規劃市有公用房地(含辦公大樓、機關及學校屋頂)招商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於同年6月2日發布實施「臺北市市有公用房地提供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使用辦法」,由市府提供土地,而設備設置、房舍屋頂防水/漏水維護及出資全由得標廠商負擔,廠商建置太陽光電設備並售電給台電,市府零出資,而市府可從廠商售電收入中獲得空間收入回饋金,不僅有效減少碳排放,亦促進太陽光電產業發展,達到民間企業、電力產業、市府三贏的局面。
截至2019年3月底共計有31個機關、78所學校共109處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從初期的3,413瓩擴增20,666瓩,太陽光電設備總量達4年5倍增量,市府每年可獲得回饋金約新台幣400萬元,帶動綠能產值約6.4億元,減碳量達5,000公噸。另,預計2019年將再增設約10,000瓩以上,並辦理市有房地提供設置公民電廠招標案,成為全國提供市有房地設置公民電廠之首例,讓臺北市朝向「公民電廠、全民參與」的目標邁進。
二、補助民眾「私有房舍」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依據「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補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實施要點」,補助對象為於本市轄內非公有之合法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並取得當年或前一年度經濟部能源局核發之同意備案文件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申請人,根據不同設置容量提供每瓩1.8~2.5萬元的補助,每案最高補助新臺幣100萬元,平均每案補助金額比例約35%,為全國最高,2017、2018年每年補助總金額皆為350萬元,共26件合格申請案,設置容量達550KW。
為提供市民朋友更便利的服務,產業局於2018年6月設置單一窗口服務(TP Victor團隊),提供太陽能光電設置之專業諮詢意見,並主動調查本市設置太陽光電高潛力區域,協助市民申請補助及裝設等相關作業。
三、臺北能源之丘
「臺北能源之丘」分2期推動,第1期位於木柵福德坑環保復育園區,是全國第1個完工發電的掩埋場太陽能電廠,臺北市政府為加速綠能發展,採用由市府提供土地、民間投資興建營運維護模式,經由公開招標建置太陽光電系統,於2017年正式啟用發電,占地約3公頃共建置7,680片太陽能板,裝置容量約2MW,年發電量最高可達200萬度,每年可減少約1,000公噸CO2排放量,相當於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而營運後,廠商每年提供10%售電收入作為土地使用回饋金,約100萬的收益。
「臺北能源之丘」第2期於2019年2月正式啟用,同樣採用公私協力模式,於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打造太陽光電系統「臺北能源之丘2.0」,占地約1.3公頃共建置3,216片太陽能板,裝置容量約1MW,每年發電量約100萬度,每年可減少約500公噸CO2排放量,相當於1.5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臺北能源之丘2.0」所產生電能由廠商賣給台電,隨後併入台電發電電網,由台電調配到市電提供民用,廠商每年提供10.1%售電收入給市府做為土地使用回饋金,約50萬的收益。
自推動追日計畫以來,全市總設置量從2016年5.30 MW,到2018年成長至18.82MW,呈現逐年增加。未來,產業局將持續評估機關學校閒置空間設置潛力,補助民眾及社區利用閒置的大樓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期望於2019年達23 MW,2020年突破32 MW以上。
整體而言,位於福德坑環保復育公園的能源之丘1.0與山水綠生態公園的能源之丘2.0,合計每年可產電約3MW,除了綠能發電,環保局更進ㄧ步規劃園區內兼具環境教育、遊憩休閒的多元功能,藉由能源之丘的設置,將使臺北市逐步實現2050年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占比達20%目標,成為陽光首都的綠能願景。
臺北市政府為響應中央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推動智慧電網計畫,以傳統電力系統,加入ICT科技及儲電設備,整合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端的現代化電力網路,將”尖峰時間供電、離峰時間儲電”之運作概念,用來提供電能調度與管理等各種智慧化控制,有效提升供需雙方使用效能,策略採「場域類型規劃」、「擴大綠能使用」及「建立設計準則」等方式,分別於公共住宅、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暨三館一園及市政大樓暨周邊機關為主要推動計畫場域。
一、智慧公宅
臺北市政府與台電、台灣智慧網產業協會共同合作,於2016年以文山區的「興隆公共住宅 1 區」作為首座納入智慧電網的示範公宅,篩選24 戶實證戶,實施智慧建築與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綠色公共用電微電網、智慧電動車充電整合管理系統、智慧電表等四大項目。爾後,2017年松山區健康公宅有507戶裝設智慧三表(水表、電表及瓦斯表),2018的興隆公共住宅 2 區有301戶作為智慧電網實證戶,亦是全國首座「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需量競價試驗計畫」公宅。
智慧電網計畫,由初期的實證戶估算可較一般住戶每日節省約10%用電(每戶每月可節省100元電費),未來將逐步推廣到其他公共建設,包括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基地、信義區六張犁 AB 街廓基地,將北市12,000戶的公共住宅建構更具規模之智慧社區電網系統。
二、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暨三館一園
北士科打造作為標竿型的智慧生態示範區,依公宅、校園、機關及公園等4類型場域,分別導入如智慧電網、智慧三表、能源管理系統等智慧科技應用,已於2016年分別於公2公園完成高再生能源創電低碳公園設置、公5公園完成創能公園智慧電網設置,設施包含太陽光電系統、小型風力發電機、儲能系統、能源管理系統等,以達成綠能自發自用、風力發電示範效益。2017年於中正高中、文林國小此2處學校進行校園智慧電網示範,設施包含遠端卸載冰水主機設備、觸控螢幕能源教育設施與互動式能源教育遊戲、儲能及能源管理系統等。未來,科技產業專用地將由公而私推動建築取得智慧建築銀級以上之標章,引領建築加強節能設計、智慧化設計與循環建材的潮流,成為低耗能科技商辦的示範區。
三、市府大樓暨周邊機關
結合市府大樓及周邊1.5公里共13個機關,進行照明、空調汰換與節能優化改善措施,並規劃全面設置能源管理系統或能源管理系統升級,以使各場域具備雲端管理之能力;市府大樓與周邊共8個機關組成聯合型群組參與台電需量競價措施,為公部門全國首例,於尖峰時段以不影響公務及民眾服務的情形下,配合台電公司電力調度的需要,以微量調整空調溫度等減少用電措施,節省的電量並透過台電需量競價平台獲取節電回饋金,每年約可節省6,000度用電量。
產業局於2018年起開始試辦小型區域能源管理系統與雲端平台(CEMS),預計雲端平台完成後,先前完成的各智慧電網示範點將連接上雲端平台,並將試驗以統一命令、集中且瞬時將儲能儲存的電力放電,實現「虛擬電廠」概念,達用電「尖峰需量轉移、削峰填谷」及試驗儲能「電力輔助服務」的功能,以提高儲能設備附加價值。
欲瞭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