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工商登記家數年增0.54%,公司資本額年增4.62%
在公司行號登記家數方面,截至2023年6月全國公司行號登記現有家數為172萬1,047家,其中設立於臺北市之公司登記現有家數為17萬6,257家,商業登記現有家數為6萬1,603家,總計公司行號現有家數23萬7,320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276家,年增0.54%。在現有家數中,以「批發及零售業」最多(占比23.79%),其次為「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14.32)、「製造業」(占比12.12%)。
臺北市工廠登記現有家數共958家,登記工廠廠地面積為51.1平方公頃,皆較去年同期減少,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及「食品製造業」,合計占比約37.80%,行政區分布集中於內湖區、南港區,合計占比約67.85%。
觀察2023第2季臺北市工商家數異動情形,公司新設家數為2,781家,撤銷家數為1,554家,而商業新設家數為1,482 家,歇業家數為996家;工廠登記新設家數為12家,歇業家數為22家。整體工商新設家數上半年連2季皆高於高於歇業家數,顯示成長動能漸回溫。
在登記資本額方面,臺北市整體工商機構體質健全,截至2023年6月,臺北市公司登記資本總額達14兆4,571億元,位居全國之冠,年增4.62%,公司登記家數增加,資本額呈穩定成長。觀察產業結構分布情形,三級產業(服務業)為10兆6,764億元(占73.85%)、二級產業(工業)為3兆5,210億元(占24.35%)、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為2,597億元(占1.80%)。以產業別區分,資本額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3.89%),其次為「製造業」(13.74%)、「電力及燃氣公共事務業」(5.34%),合計約占72.97%。
整體而言,2023年第2季仍受到全球景氣低迷影響,終端市場消費動能減弱,產業鏈持續進行庫存調整,製造業動能走低,隨疫後民間消費動能釋放,工商活動回歸正常,臺北市在消費需求、市場潛力與投資前景等方面具有優勢,吸引企業設立據點,致工商新設立家數及資本額雙雙呈現正成長。
從產業結構來看,臺北市以三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次之,一級產業占比最小。截至2023年6月的登記家數,三級產業為180,934家(占全市比重76.24%),二級產業為53,412家(占全市比重22.51%),一級產業為2,940家(占全市比重1.25%)。
公司行號銷售額年減0.45%
2023年第2季,全國公司行號實際營業家數共計161萬9,817家,銷售額為16兆5,869億元,臺北市實際營業家數共計24萬6,436家,較去年增加2,993家,銷售額為5兆1,76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0.45%,占全國比重約31.21%。
在實際銷售額中,三級產業為4兆1,764億元(占全國比重43.94%)、二級產業為9,929億元(占全國比重14.07%)、一級產業為69.13億元(占全國比重26.97%)。整體而言,一級產業較去年同期增加57.91%,二三級產業則呈現衰退,惟三級產業的營收占全國比重仍超過4成,顯示服務業為臺北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根基,占比為全國各縣市之冠。
前三大主力產業別為批發及零售業(41.47%)、金融及保險業(15.44%)、製造業(12.20%),合計占比約69.11%。
觀察臺北市各業別銷售額大多呈現正成長,其中批發及零售業銷售額年減3.93%,因全球經貿動能趨緩,終端需求緊縮,用鋼產業需求疲弱、石化、塑膠等產品價格走跌,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致機械器具、建材及化學材料批發業分別減少14.10%、15.29%、36.02%,整體批發業減少7.44%。另一方面,因國境解封帶動觀光人潮回流,內需消費穩健成長,汽車零售業因車用晶片供應問題緩解,業者積極促銷新車款,加上去年受到防疫政策影響致基期較低,整體零售業年增7.23%。
金融及保險業銷售額年增18.26%,因台美利差擴大,換匯收益挹注,加上放款利息淨收益增加,銀行投資與其他淨收益增加,金融服務業年增30.13%,由於金融市場波動仍存,保險業因業者避險成本控管得宜,以及經常性收益挹注,投資收益增加,整體財務表現穩健,保險業年增7.94%。然而,證券業因台股總成交值減少,證券商經紀手續費收入衰退,年減5.14%。
製造業銷售額年減6.13%,因全球經濟受貨幣緊縮的滯後效應及通膨影響,終端市場消費與投資動能減速,抑制半導體、電腦及週邊相關設備零組件、自動測試設備、半導體檢測設備等生產下滑,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減少4.70%,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亦減少11.64%,而汽車及其零件業受惠車用晶片供應穩定、多款新車上市提升買氣,營收年增35.45%。
運輸及倉儲業銷售額年減35.67%,航運業因通膨壓力致市場需求下降運價下跌,水上運輸業因出口貨量減少,去年高基期致營收表現減少55.08%。航空運輸業年增69.30%,因國境解封後旅遊需求暢旺,隨著票價上漲及載客率逼近滿載,挹注營收表現,而陸上運輸業年增26.54%,受惠通勤、通學、觀光、商務洽公、出入境等各式旅運需求回升,加上冷鏈、宅配等物流業務仍暢旺,支撐營運動能。
住宿及餐飲業銷售額年增27.81%,因疫情解封後,聚餐需求湧現、航班旅運人次回升,加以去年同期因疫情基期較低,餐飲業年增37.50%。住宿業因去年本土疫情延燒,入境旅客仍須隔離,衍生防疫旅館之住宿需求,而今年受惠疫後市場全面復甦,飯店業面臨國際商務旅客回流,國內遊客搶出國,出境人數大幅成長,遊客流失現象明顯,市場出現波動,加上國旅需求增加,休閒度假型飯店受青睞,影響以都會型商務旅客為主的臺北市區飯店,而觀光旅館較去年同期減少3家、旅館房間數亦減少911間,飯店供給量縮減,推測可能使住宿業營收年減4.55%,但減幅已漸收斂。
用電量年增3.05%
2023年第2季臺北市總用電量35.87億度,其中電力用電量為20.75億度(占57.85%),電燈用電量為15.12億度(占42.15%),與去年同期相較,總用電量增加3.05%。觀察用電類型,電力及電燈用電量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3.08%、3.00%。
臺北市用電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約占64.97%,住宅用電約占30.64%,工業用電約占4.37%,由於用電量與經濟景氣及人民生活作息相關,因商業活動活絡,消費人潮回流,休閒娛樂與旅宿等服務需求亦持續上升,帶動整體相關服務業用電量增加。
大型投資案挹注僑外投資金額年增7.13%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23年第2季全國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585件,投(增)資金額約37.9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較,件數增加31件,金額減少36.15%。2023年上半年核准僑外投資件數較去年同期增加0.54%,金額減少26.97%。
核准於臺北市之僑外投資件數為335件,投資金額約32.9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13%,投資金額占全國比重86.81%,主要受惠於大型投資案件帶動,包括新加坡商星展銀行公司增資台灣星展商業銀行公司、日商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增資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公司、丹麥商沃旭能源(Orsted Wind Power TW Holding A/S)投資設立沃旭西北大彰化控股公司及大彰化西北控股公司、美商微軟(MICROSOFT)投資台灣微軟公司。其中,投資來源地主要為德國、丹麥、薩摩亞、馬來西亞、瑞士等。從投資產業別來看,以投資管理顧問、金融及保險、電力供應業、專業技術服務業之投資金額較高,多集中於服務業,與近期政府推動綠能與離岸風電政策,且多為臺北市優勢產業有關。
2023年第2季全國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共86家,設立於臺北市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62家,與去年同期相較,增加8.77%。其中,新設立於臺北市的外商公司包括塞席爾商百能斯(Binance International)、美商艾迪愷半導體(AY DEE KAY LLC)、加拿大商龐沛(BRP R&D Services)、新加坡商塞內卡(SENECA TECHNOLOGIES)等,設立業別以批發業、資訊軟體服務業為主。進一步觀察外國公司登記現有家數,全國家數為5,657家,設立於臺北市為3,736家,占全國比重66.04%,仍位居全國之冠。,
全球經濟持續受到通膨及升息壓力干擾,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全球金融市場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影響投資信心,造成市場波動。儘管如此,通膨壓力已經開始減緩,且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呈現溫和成長,就長期來看,成長潛力佳的新興產業領域如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生成式AI等,或是政經環境穩定的市場,仍將持續成為具吸引力的投資契機。觀察臺北市2023年第2季的僑外投資金額與外商新設家數皆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這些實際投資及設廠行動顯示臺北市優越的投資環境,外商持續看好整體產業發展潛力,臺北市在全球國際舞台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正在增強。
土增稅與契稅雙減,整體稅收年減0.29%
2023年第2季臺北市地方稅收實徵淨額共計278.15億元,年減0.29%,各項稅收互有增減。其中,房屋稅年增2.85%,因開徵件數增加,印花稅年增20.00%,因承攬契據增加。惟代表房市交易熱度的土增稅和契稅別年減13.42%、17.43%,顯示房市交易低迷,使用牌照稅年減0.64%,因電動車免稅車輛增加,致整體稅收呈現減少。
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銷售額年增11.68%
根據2016年工商普查分析,臺灣產業結構已朝向服務化與知識化邁進,整體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的生產總額為3.7兆元,較2011年成長32.07%,是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15.47%成長率的兩倍多,具有高度的創新能力,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2023年第2季全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家數共計18萬7,347家,臺北市為5萬7,221家,占全國比重30.54%;而全國月平均銷售額為7,237億元,臺北市為4,936億元,占全國比重68.21%仍有近7成,與去年同期相較,家數與銷售額皆呈正成長,分別增加3.57%、11.68%,表現持穩,顯示臺北市的科技園區及軟體園區產生群聚效應,有助於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成長發展。
現存新創家數行業別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
截至2023年6月,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8年之事業)共92,642家。觀察業別分布情形,由於隨著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以知識應用服務為基礎之創新服務、網路科技整合服務漸增,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20.42%),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18.54%)及「金融及保險業」(13.02%),前三大類業別合計比重超過5成。由於專業服務類新創具有高彈性、高附加價值,專業知識含量高,初期創立的資金成本較低,加上疫情加速數位轉型需求增加,驅動數位行銷、軟體開發、數據分析等諮詢管理顧問服務相應而生,使得專業服務型新創成為熱門首選業別。
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之本國人占比94.81%
截至2023年6月底,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8年之事業)負責人之國籍別為本國人87,427家,外國人4,789家,占比分別為94.81%、5.19%,變動不大。為吸引及鼓勵外國、港澳地區人才來臺創新創業,我國提供「創業家簽證」(Entrepreneur Visa)於112年7月1日起全面推行線上申請制度,且申請首年效期延長為2年,每次展延期限為2年,無展延次數限制,此政策的放寬,進一步提升了外籍創業家在台的居留條件。另一方面,臺北市針對外籍創業家持續提供外語一對一諮詢服務,允許使用英文撰寫申請計畫及簡報說明,以方便外籍創業家進行獎勵補助申請,此一系列的便捷服務措施為外籍創業家提供了更加暢通的申請管道。儘管法規逐步放寬且創業環境不斷改善,但外籍創業家的數量變動後續仍值得關注。
物價平均上漲4.07%,以教養娛樂類上漲幅度最高
2023年第2季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較去年同期上漲2.04%,臺北市CPI亦上漲4.07%,漲幅漸收斂,自2021年第4季開始連續6季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顯示物價仍居高檔。其中,七大類別中皆上漲,包括教養娛樂類(15.30%)、食物類(4.26%)、雜項類(2.30%)、居住類(2.27%)、醫藥保健類(1.26%)、交通及通訊類(0.39%)、衣著類(0.32%),以教養娛樂漲幅最高,主因COVID-19疫後國人生活正常化,休閒娛樂消費需求升溫,加上外食費因業者接連反映食材成本上升而調漲,肉類受飼養成本提高影響,娛樂費用、房租、外食費、肉類、交通服務及維修零件、家庭管理費用、水電燃氣、美容及衛生用品等價格上漲所致,惟蔬菜、水果及油料費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
整體而言,儘管第2季物價仍持續上漲,但較上季已有所減緩,且全國6月CPI年增1.75%,漲幅較5月收斂,更是23個月以來首度跌破2%的通膨警戒線,臺北市的CPI表現亦呈現收斂跡象,顯示通膨情勢有所趨緩。進入暑假,娛樂服務需求升溫,可能推升相關價格之情形,需持續關注後續物價的變動趨勢。
勞動市場穩定,失業率降至3.5%
2023年上半年全國勞動力平均為1,193萬5千人,勞動力參與率平均為59.17%,較去年同期上升0.03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平均為1,149萬7千人,較去年同期增加0.66%,失業人數平均為41萬8千人,失業率平均為3.51%,較去年同期下降0.15個百分點。
臺北市勞動力為121萬5千人,勞參率55.7%,較去年同期減少0.3個百分點;就業人數為117萬3千人,較去年同期增加0.26%,失業人數為4萬2千人,失業率3.5%,較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與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和臺南市相同。若觀察全國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無薪假)統計資料,事業單位由2023年1月645家到6月減少至516家,人數由4,309減少至3,324人,內需服務業帶動,產業已有回溫跡象。隨著疫情趨緩,就業市場逐漸復甦,北市府勞動局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全國首創中高齡者暨高齡者友善企業認證,針對失業者辦理職能培育相關課程,為加強推動基層勞工教育辦理各項勞動權益相關課程,提供臺北市勞動者多元的進修管道,失業情勢有所改善。惟臺北市15~24歲失業率為15.8%、25~29歲失業率為9.3%,仍較其他地區、其他年齡層為高,臺北市勞動局也積極採取相應措施,強化青年就業輔導措施,提供青年免費職涯諮詢服務,舉辦青銀就業博覽會,舉辦全國唯一結合實習就業博覽會,針對青年族群首度推出職前先修班課程,提供青年職涯適性測評、求職技巧訓練及職場適應等課程,縮短求職期及就業磨合期,鼓勵青年加速就業,創造優質的穩定就業環境。
房市交易量緊縮年減9.71%
建築物建造執照之統計為反映國內建築物新建、增建、改建及修建趨勢的指標,其變動情況得以反映營建業未來景氣發展趨勢。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2023年第2季全國核發建築物建造執照件數共4,758件,總樓地板面積為9,380千平方公尺,核發建築物使用執照件數共5,275件,總樓地板面積為7,450千平方公尺。
臺北市核發建造執照件數共71件、總樓地板面積為691千平方公尺,核發使用執照件數共34件、總樓地板面積為276千平方公尺,與去年同期相較,建照數量減少10.13%,面積分別增加0.37%、減少32.96%。建照樓地板面積主要來自於商業類總樓地板面積增加,例如松山、中山的指標商辦建案進場,而使照樓地板面積因辦公、服務類總樓地板面積減少較多。由於全球經貿成長力道仍緩,央行維持政策利率不變,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整體市場資金動能偏弱,營建成本居高,國內房市景氣呈現低迷的態勢,加上下半年還有囤房稅2.0、總統大選、國際經濟持續放緩等挑戰,景氣前景未明,讓多數建商持保守姿態,減少推案量,或是改採「先建後售」策略。
2023年第2季臺北市不動產交易件數共7,048件,其中土地買賣登記筆數為10,399件,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7,013件,與去年同期相較,分別減少9.71%、6.63%、15.17%。
觀察六都買賣移轉棟數數據變化,第1季買賣移轉棟數年減24%,第2季六都總計為5.8萬棟,減幅收斂到13%,6月單月則收斂到衰退3%,衰退幅度縮小,然而跟去年同期相比,買氣仍低落,買方認知幅度與賣方讓利空間落差大,導致整體成交量偏低。
觀察各行政區表現,互有增減,近半行政區房價出現鬆動。大安區因位於市中心精華地段,各項生活及商業機能優越,長期穩居住宅平均交易總價、單價之首,329檔期因多宗指標重建案公開,全區推案量總額創新高,加上近來都更量、危老推案量大增,助長整體交易量;松山區因推出都更案、文山區因有交屋潮挹注,分別年增9.59%、9.04%。中正區因去年329檔期推出多個豪宅型的指標建案,而北投及士林區,因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發展潛力備受看好,推升區內居住需求,去年多家建商搶進推案,墊高這幾個行政區的比較基期,致交易量下滑。
整體而言,國內整體房市景氣仍低迷,不動產開發商保守應對,下半年經濟情勢、通膨、房市政策、總統大選等因素續牽動房市走向,全球經濟需求不振,通膨壓力仍在,在政策方面,央行推出第5次選擇性信用管制的第2戶限貸,以及平均地權條例修子法上路實施,行政院積極研議囤房稅2.0等,可能影響房市變化。然而買賣移動棟數變動已漸收斂,依照最新發布「台灣房屋市場景氣燈號」預測,房市有望逐漸脫離景氣低迷狀態,朝「有感量縮,溫和價盤」發展,未來房市走向有待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國境解封,住用率增加至66.85%
依交通部觀光局資料,2023年第2季來台旅客為1,579,300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4.69倍,相較去年整年度國際旅客來台為89.5萬人次,已超過去年,預估今年入境市場穩步回復至疫情前5成水準,顯見來台旅客市場逐步恢復。臺北市觀光旅館(含國際、一般)計36家,客房住用數共計561,390間,住用率為66.85%,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263,641間、上升34.51個百分點。
觀察臺北市觀光旅館之住客來源,持續受疫情影響,旅客之市場結構仍以本地旅客占比最高(34.17%),其次為亞洲旅客(28.58%)及北美旅客(15.39%),外籍旅客人數皆較去年大幅增加,國境正式解封後,國內外旅客不再受限於疫情管制,可自由移動進行觀光旅遊、商務交流活動,整體疫後觀光明顯復甦。
綜觀整體觀光旅宿市場,疫情前後旅宿業組成略有變化,觀光旅館家數減少11家,其中約8成因辦理都市更新而退出市場,而民宿家數於疫情期間及疫情後均持續增長,2023年上半年較2019年同期增加2,246家,推估可能受疫情影響,旅客偏好房間數較少且位於非都會區之住宿,進而使民宿家數大幅提升,在營收表現亦相對亮眼。臺北市政府觀光局為瞄準疫後百萬人次的龐大旅遊需求,提升外籍旅客到訪臺北市的動力,已特別規劃一系列臺北觀光行銷活動,例如臺北旅遊大禮包、星馬旅客限定優惠、台北101煙火秀等,積極招攬國際觀光客,使得住用率大幅提升,連續3季穩定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