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2020年經濟衰退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然而臺北市表現相對穩定,主要經濟商業活動如常運作,公司行號銷售額年增1.76%,不動產交易熱絡,買賣件數年增11.54%,地價反彈回升,創業動能亦穩健成長,惟外商投資、觀光旅遊仍呈現萎縮,有待復甦。
公司行號登記家數年增0.31%,資本總額占全國比重51.58%,居全國之冠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公司行號登記現有家數為161萬8,510家,其中設籍於臺北市之公司行號登記現有家數共23萬9,434家,較去年同期增加892家,年增0.37%,占全國比重14.79%。其中,公司登記現有家數為18萬33家,商業登記現有家數為5萬9,401家;在現有家數中,以「批發及零售業」最多(占25.45%),其次為「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13.33%)及「製造業」(占12.46%)。
臺北市工廠登記現有家數共1,032家,廠地面積為56.4平方公頃,其中,前三大行業別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行政區分布集中於內湖區、南港區及士林區,合計占比約79.65%。與去年同期相較,家數及廠地面積皆明顯減少,因受到經濟部「工廠管理輔導法」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以及自109年3月起「特定工廠登記辦法」及「基於環境保護或安全考量不宜設立工廠者」相關法規公告,申請納管作業之工廠仍處於緩衝期,致家數波動明顯。
進一步觀察臺北市工商登記新設家數及撤銷家數統計資料,2020年全年公司新設家數為11,514家,撤銷家數為9,512家,淨增加2,002家,而商業新設家數為5,042家,歇業家數為4,548家,淨增加494家;工廠登記新設家數為60家,歇業家數為41家,淨增加19家。其中,新設公司與商業登記家數增長速度逐年趨緩,工廠新設家數為2013年以來寫下新高,整體而言,整體工商營業動能呈現穩定成長。
從產業結構來看,臺北市以三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次之,一級產業占比最小。截至2020年12月底,登記家數中,三級產業為181,569家(占全市比重75.83%),二級產業為54,882家(占全市比重22.92%),一級產業為2,983家(占全市比重1.25%)。
在營運資金方面,截至2020年12月底,臺北市公司登記資本總額達13兆1,260億元,占全國比重51.58%,位居全國之冠,呈現穩健成長之態勢。以產業結構來看,三級產業(服務業)為9兆8,137億元(占74.76%)、二級產業(工業)為3兆929億元(占23.56%)、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為2,195億元(占1.67%)。以產業別區分,資本額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4.18%)、製造業(14.65%)、不動產業(5.47%),合計約占74.30%。
公司行號銷售額年增1.76%,表現亮眼
2020年全年,全國營利事業家數共計150萬7,148家,銷售額為43兆7,395億元,臺北市營利事業總實際營業家數共計23萬9,069家,銷售額為13兆7,67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6%,占全國比重31.48%。其中,前三大業別為批發及零售業(43.45%)、金融及保險業(14.70%)、製造業(12.41%),合計占比約70.56%。
在實際銷售額中,三級產業為11兆1,917億元(占全國比重44.97%)、二級產業為2兆5,639億元(占全國比重13.64%)、一級產業122億元(占全國比重21.33%)。整體而言,各級產業皆較去年同期增加,臺北市三級產業的營收占全國比重仍維持近5成,一、二級產業的營收占比亦相當穩定,顯示臺北市主要的經濟成長動能來自於三級產業,三級產業營收亦為全國之冠。
整體而言,臺北市各業別銷售額互有增減,批發及零售業年增2.56%,受惠於股市熱絡、振興三倍卷推升消費動能,加上受疫情影響,國人旅遊意願轉趨保守,宅經濟發酵,支撐內需消費,包括精品、ICT設備及相關醫用口罩、保健食品買氣攀升,另外,民眾減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私家車代步,新車掛牌數較去年增加,汽機車零售業亦呈現正成長。製造業年增2.35%,以藥品及醫用化學製品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產業用機械設備維修及安裝業呈現2位數成長,表現亮眼,受惠於下游產業回溫及防疫相關商品需求續強,海外市場對半導體和電腦零件的強勁需求,有助於半導體生產設備後續維修動能。金融保險業年減0.76%,其中保險業衰退3.55%,因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走低及失能扶助險停售、債券基金投資型保單擬訂新管理措施等因素影響,加上自7月實施「宣告利率平穩機制」,致壽險業保費收入大減。而住宿及餐飲業、運輸及倉儲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支援服務業持續受到疫情影響呈現衰退,分別年減12.32%、11.02%、8.78%、7.15%,因部分大型活動宣布取消或延期,且自年初實施邊境管制措施,重挫觀光旅遊業,皆削弱相關產業成長動能。
2020年全年,台電公司總售電量為2,248.1億度,較去年成長2.8%,其中電力用戶占70.5%,電燈用戶占29.5%。臺北市總用電量161.15億度,較去年同期微增0.07%,占全國比重7.17%;其中電力用電量為85.69億度(占53.17%),電燈用電量為75.46億度(占46.83%)。
臺灣因防疫有成,各項民生商業工業活動受到衝擊較小,仍可維持正常運作,加上許多公司行號因防疫推動居家辦公,致住宅空調用電量增加,另一方面,由於去年夏季均溫高達攝氏29.54度,是歷年最熱季節,冬季氣溫偏乾冷,頻繁使用冷、暖氣機等較高耗能產品,皆為整體用電量增加原因。
觀察六都用電情況,前三大分別為臺中市、高雄市與桃園市,主因為產業結構及製造業比重影響,其中,臺中市因工具機業復甦,且台商回流、民生消費助長用電量,工商建設發展快速,帶動用電量攀升,整體成長最多(約7.2%),而高雄以石化產業為主,楠梓工業區、林園石化園區均坐落於此,而桃園市用電量雖排名第3,但較去年減少約0.3%,節電最佳。臺北市節電成效僅次於桃園市,總用電量以服務業占50%最高,因此臺北市政府持續配合經濟部「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計畫」,推動工商服務業、機關學校、醫院、診所、旅館業者、體育場館等業務單位汰換設備,並鼓勵各行各業參與節電方案、社區辦理節電競賽、公共住宅建置智慧電網、服務業節能汰換助計畫補助申請等,在機關、企業與民眾積極推展,展現節電具體成效。
僑外投資金額占比64.25%,外商公司家數占比超過66.55%,皆位居全國之冠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20全年的投資件數及金額皆較去年同期下滑,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3,418件,投(增)資金額約91.44億美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700件、下滑18.32%。其中以8月分投資金額最高(約13.13億美元),為丹麥商ORSTED WIND POWER TW HOLDING A/S以約新台幣170億元增資大彰化東南控股、澳大利亞商MACQUARIECORPORATE HOLDINGS PTY LIMITED等以約新台幣62億元增資海能國際投資,並轉增資海能風力發電公司等較大投資案。因新冠肺炎疫情加上經濟衰退,全球投資力道大幅萎縮,儘管僑外投資較去年同期減少,但金額為歷年第6高、近10年第4高,根據美國BERI「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 臺灣的投資環境風險評比排名居全球第3名,顯見於疫情期間外人投資表現仍相對優異。
若從地區來看,前5名分別為丹麥、加勒比海英國屬地、日本、英國、盧森堡,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70.15%;若就業別觀之,前5名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批發及零售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及,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的77.76%。
核准於臺北市之僑外投資件數為2,196件,較去年同期減少555件,占全國比重64.25%,金額約52.9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0.4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57.85%。若從地區來看,前5名分別為丹麥、日本、英屬開曼群島、英國、英屬維京群島,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73.42%。
整體而言,2020年全國及臺北市的投資情況受到疫情干擾,投資件數及金額雖明顯下滑,但下半年已逐漸回穩,臺北市第3、4季投資金額維持約18億美元的水準,表現持穩,顯見政府有效守住疫情的衝擊,未來臺北市政府對於招商的腳步亦不停歇,例如北投⼠林科學園區地上權、數位內容創新中⼼BOT案等案件,將重新研擬更合適的招商條件,而「創業服務辦公室」及「投資服務辦公室」亦持續提供企業一站式服務及協助排除投資障礙,吸引外資投資、輔導新創外商落地投資,以持續優化臺北市產業整體投資經營環境。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共412家,設籍於臺北市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268家,連2季穩定增加,其中前三大投資地區為美國、香港、新加坡,前三大業別為批發零售業、資訊軟體服務業、國際貿易業,與去年同期相較,無論是全國及臺北市外商公司皆呈現衰退。若進一步從設分公司之外國公司家數來看,全國為5,596家,其中設立於臺北市為3,724家,占全國比重66.55%,位居全國之冠。儘管臺灣防疫有成,經濟表現相對穩健,但國際間交易深受疫情影響,外國公司因疫情造成經營困境的不確定性高,致營運策略未明,進而影響外商來台設點意願。
稅收實徵淨額年增1.49%,地價稅貢獻最多
2020年全年,地方稅收實徵淨額共計757.51億元,年增1.49%,主要三大稅收來源為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顯見房市交易熱絡,使相關稅收有所增長。各項稅收與去年同期相較,因全市公告地價平均調漲1.34%,地價稅年增2.11%,另一方面,因自7月1日起房屋稅稅基調整新制,依房屋評定現值調升(降)路段率進行課徵,房地交易件數增加,挹注稅收,致房屋稅及契稅呈現增加。而臺北市新車領牌數較去年增加1,179輛,但因電能為動力之機動車輛免徵使用牌照稅,以及身心障礙者、計程車免稅額增加,致使用牌照稅年減1.01%。
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之銷售額占全國比重近7成
根據「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調查報告,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的發展概況,生產總額為3.7兆元,較100年成長32.07%,是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長率15.47%的2倍多,且企業家數達16.4萬家,並提供182萬個工作機會,較100年的就業人數增加14.23%,而利潤率由100年的10.18%上升至11.54%,創新家數占該產業5.68%(高於非知識型3.28%),顯示知識密集型產業對提升附加價值、創造就業有極大的領頭作用,且具有跨產業的外溢關聯效果,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2020年全年,全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家數共計16萬4,437家,臺北市為5萬1,882家,占全國比重31.55%;而全國月平均銷售額為4,371億元,臺北市為3,029億元,占全國比重69.31%,臺北市的表現與去年同期相較,家數略增、銷售額略減,家數比重仍維持超過3成,銷售額占比近7成,表現持穩,顯見臺北市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創新動能相對其他縣市較高,有助於提升整體知識經濟產業效益。
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業別分布,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
截至2020年12月底,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5年之事業)共65,786家,年增95家。從業別分布情形,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20.81%),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18.95%)及「金融及保險業」(12.05%),前三大類業別比重超過5成。由於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法律及會計、企業管理及管理顧問、建築及工程服務、技術檢測及分析、研究發展、廣告及市場研究、專門設計等,以及與製造業及營建業相關的技術服務業,具有專業技術的員工若因故離開原公司進而創業,相對其他業別較有優勢,故穩居創業熱門業別。而批發及零售業因進入技術門檻及成本較低,亦成為民眾投入創業選擇之一,金融及保險業則因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為新創業者帶來新契機,有助於發展金融服務與創新商業模式。
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年齡分布,以35~44歲中壯年族群為主
2020年全年,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5年之事業)負責人的年齡分布情形,現存家數以35~44歲占比最高(33.67%),其次為45~54歲(23.69%),意即有約57%的創業者年齡落在35~54歲之間,處於職業發展的中期階段,顯示創業者的年齡層偏高,多為在職場工作累積一定專業知識與技能,工作經歷較為純熟,爾後再投入創業,而25~34歲占比約20.61%,屬於職涯發展早期階段,畢業後立即投入創業者相對偏低。
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之本國人與外國人分布比重持穩
2020年全年,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5年之事業)負責人之國籍別為本國人為61,546家,外國人為4,205家,占比分別為93.60%、6.40%,自2018年起比重持穩,顯示外國人對於在臺北市創業有相當信心,致創業態勢續呈穩定。
整體而言,因臺灣防疫有成,國際形象與能見度大幅提高,吸引許多國外優秀人才來台創業,整體創業動能穩定成長。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減0.18%,以交通及通訊類跌幅最大
2020年全年,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較去年同期下跌0.23%,為2015年來首見下跌,以交通及通訊跌幅最為顯著,年減3.87%。臺北市CPI為102.26,較去年同期下跌0.18%,為2010年來首見下跌。其中,七大類別中呈現上漲,包括:衣著類(1.45%)、食物類(0.58%)、居住類(0.33%)、雜項類(0.78%)、醫藥保健類(0.69%),呈現下跌類別,則有教養娛樂類(-0.67%)交通及通訊類(-4.68%),主因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帶動國內相關製品及油料費、電費等能源價格大跌,而娛樂費用也因疫情影響衰退1.97%,加上蔬菜、水果及蛋類價格下滑,抵銷部分漲幅。
整體而言,全國CPI自11月回穩,臺北市則於8月已轉漲勢,故目前暫無通縮疑慮,物價漲幅持續呈溫和平穩。
失業率3.9%,整體勞動市場相當平穩
2020年全年,全國勞動力人數平均為1,196萬4千人,勞動力參與率平均為59.14%,較去年同期減少0.03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平均為1,150萬人4千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千人,失業人數平均為46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萬4千人失業率平均為3.85%,較去年同期上升0.12個百分點,僅次於2016年的3.92%,為4年來新高。整體而言,受到疫情影響,雖然就業人數較去年同期微幅增加,但為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增幅,而失業率與韓國、加拿大、美國相比,上升幅度減低,就業情況尚屬穩定。
臺北市勞動力人數為132萬9千人,勞參率58.5%,較去年同期增加0.02個百分點;就業人數為127萬8千人,較去年同期減少8千人,失業人數為5萬1千人,皆較去年同期增加1千人,失業率3.9%,增加0.2個百分點,與全國及新北市、臺中市相同。觀察年齡層情形,25~29歲青年失業率9.3%,較去年提高,因疫情關係,許多海外留學生歸國就業,對國內學生就業市場產生排擠效應,導致青年失業率提升。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消費能力減弱,許多公司因營運不佳、代理權到期、房租調高等因素,採取退出市場、歇業或裁員,影響就職環境,臺北市求職人數創6年來新高,申請失業給付人數微增,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市場產生一定的衝擊。
不動產市場交易大增11.54%,地價上揚
建築物建造執照之統計為反映國內建築物新建、增建、改建及修建趨勢的指標,其核發數量與樓地板面積之變動情況得以反映營建業景氣之發展概況。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全年,全國核發建築物建造執照件數共25,980件,總樓地板面積為4,152萬平方公尺,核發建築物使用執照件數共22,370件,總樓地板面積為2,825萬平方公尺。與去年同期相較,建照面積、使照件數及面積皆增加,惟建照件數減少。
臺北市核發建造執照件數共263件、總樓地板面積為2,461千平方公尺,核發使用執照件數共185件、總樓地板面積為1,520千平方公尺,和去年同期相較,僅建照件數增加34件,建照面積、使照件數與總樓地板面積皆呈現下滑,分別減少13件、6.45%、2.71%。其中,使照總樓地板面積自2018年續呈縮減狀態,占全國比重由7.38%降至5.37%,主因為住宅類、商業類面積減少,因臺北市地狹人稠,少有大型開發建案,建商新推住宅案減少(或傾向推出小宅房型),加上疫情影響餐飲商業百貨之營運,致總樓地板面積減少。
另一方面,從代表交易市場動能的買賣移轉棟數來看,2020年全年,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數量為25.01萬棟,年增7.8%,創7年新高。其中,臺北市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31,180棟,年增12.3%,六都表現僅次於桃園市(13.2%),其中高保值性的臺北市成為置產的首選標的,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加上全球低利率、寬鬆貨幣政策,使房市交易轉趨熱絡,顯示房市交易量自房地合一稅實施以來,已逐漸回溫。
2020年全年,臺北市交易件數共29,719件,其中土地買賣登記筆數為43,852件,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31,180件,與去年同期相較,整體買賣登記分別增加11.54%、10.41%、12.39%,皆呈現2位數以上的成長。
進一步以行政區來看,成交件數、土地與建物買賣登記件數與去年同期相較,全部呈現正成長,表現相當亮眼。其中,中山區、內湖區仍穩居前二大交易熱點,與文山區、大安區之交易件數皆突破3,000件,表現相當強勁。其中,中山區因生活機能豐富,交通便利性佳,商業性高,公寓套房案量多,可滿足不同民眾的需求,穩居交易常勝軍;而內湖區因鄰近內科及南港園區,吸引許多企業總部、百貨商場進駐,加上公園綠地覆蓋率高、學區完整,生活機能完善,穩定成長的就業人口支撐房市;而表現突出的文山區,因捷運環狀線東環段與環狀線南環段銜接之可行性研究審議通過,再度受到關注,加上區域內有多筆建案交屋,因而躍居第三大交易熱區。
整體而言,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整體房市交易穩健成長創下新高,展望2021年,若疫情能有效控制,全球量化寬鬆、低利環境持續,加上台商資金回流潮帶動,將可持續支撐房市動能,然而面對國際局勢、金融股匯市波動、市場新增供給,以及政府房市政策等不確定因素,仍須謹慎關注不動產市場交易情況。
都市地價指數持續上揚,住宅區、商業區及工業區全面走升
以2018年3月31日為基期(100),第55期(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全國都市地價總指數為101.95,與上期比較,上漲1.04%,自第51期起呈穩定微幅上升狀態。全國各使用分區指數中,住宅區指數較上期上漲1.12%,商業區指數較上期上漲0.85%,工業區指數較上期上漲0.96%。進一步比較各直轄市及縣(巿)之漲跌幅,以臺北市(1.54%)、嘉義市(1.35%)、新北市(1.30%)及臺南市(1.09%)上升幅度較大。
臺北市因上期指數受新冠疫情影響下跌,隨疫情趨緩、不動產交易市場回穩,本期指數上升幅度較⼤,住宅區、商業區及工業區地價分別較上期上漲1.76%、1.14%及1.36%。住宅區方面,捷運站周邊住宅因交通可及性佳,生活機能完備,交易動能回穩;商業區方面,主要道路沿線辦公大樓因交通便捷,公共設施完善,租金收益表現穩定;工業區方面,捷運南港軟體園區站一帶等區域受惠於交通便捷,產業需求穩健。
從行政區來看,皆呈現漲勢,以南港上升1.86%最明顯,住宅區因捷運後山埤站交通便捷,公設完善環境舒適,居住品質佳,區域商業活動表現穩定,工業區部分,市民大道及捷運南港軟體園區站一帶,交通條件便利,且公共設施陸續完工,土地利用現況及周邊環境改善,有助於提升產業聚集效益,地價上漲。中山區上漲1.81%,住宅區部分,鄰近捷運行天宮站,生活機能佳,民權東路1段一帶商圈及晴光商圈,區位良好交通便捷,周邊公共設施完善,且捷運路網便捷,商業活動穩定,地價上漲。而中正區亦上漲1.74%,反彈幅度相當大,住宅區部分,因鄰近捷運古亭站之路段交通便捷,區域內生活機能完善,交易情形熱絡,牯嶺街一帶,近期都市更新案陸續核定動工,帶動周邊發展,而羅斯福路2段一帶,交通運輸便捷,人潮眾多,商業活動穩定,地價上漲。
觀光旅館住用率跌破3成
依交通部觀光局資料,2020年全年,來台旅客累計137萬7,861人次,年減88.39%,連續3個季度衰退,其中以觀光、業務及探親為來台主要目的。臺北市觀光旅館(含國際觀光、一般觀光)共計43家,客房住用數共計1,155,193間,住用率為28.31%,分別較去年同期大減1,911,652間、46.25個百分點,但第1季、第3及第4季之住用率皆穩定維持在3成左右。
觀察臺北市觀光旅館之住客來源國,前三大分別為臺灣旅客(66.85%)、日本(8.70%)、其他地區(8.59%),與去年同期相較,本國旅客大增,各來源國皆呈現下滑。整體來說,由於臺北市為觀光及商務客造訪率最高的城市,受到疫情衝擊相對嚴重,全年住用率更低於3成,在邊境管制措施下國旅需求大爆發,旅遊型態轉向深度慢活、密境探索、山海露營等,其中零確診的臺東更是國內旅遊首選,且是唯一住用率超過6成的城市,而宜蘭、花蓮及離島地區也成為熱門國旅景點。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智遊網Expedia.com.tw所公布最新《2021年旅遊趨勢報告》,臺北市成為2021年熱搜的夢幻旅遊目的地首選城市,另一份由ETtoday網路票選「最想去的臺北觀光景點」,前10大景點多偏向戶外大自然,包括陽明山、市立動物園、象山步道、貓空等,顯見後疫情時代臺北市的旅遊能量後勢可期。由於臺北市屬於都會旅遊型態,但擁有多元的風貌,涵蓋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探索、流行時尚等,可滿足樂活、懷舊、時尚、生態與文創等各種旅遊需求,值得民眾遊逛感受臺北新魅力。
儘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明朗,隨著疫苗研發進程漸露曙光,許多國家已開始施打疫苗,但初期數量有限、施打成效有待觀察,要符合群體免疫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疫情仍有復發風險,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力道。近來,持續受到國際大廠加碼投資及台商回流等影響,投資動能持續擴大,加上新興科技、遠距商機帶動半導體等相關產業需求,製造業產能提升,民間消費亦穩定成長,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2021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4.64%,優於多數經濟體。惟全球疫情是否能有效控制、疫苗研發與供應時程、各國邊境封鎖放寬時程等疫情干擾,加上美中爭端後續發展、貨幣政策走向,以及油價、原物料價格走勢等,將是影響未來經濟走向的不確定因素,仍須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