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城市競爭力所有文章
盤點城市競爭力所有文章
聯合國的統計資料指出,1950年全世界只有30%人口生活在城市,至2014年已升至54%;預估到2050年,全球將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顯示全球城鎮化速度飛快。這個趨勢造就了城市的創新、財富與社會競爭力,然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人口老化、新移民、通貨膨脹、貧富不均、環境汙染等諸多挑戰。現今的管理者比起以往更需要以戰略性視野規劃城市的變革,並以全面性的角度衡量競爭力。
西班牙IESE商學院每年於5月公布最新的「全球城市運轉指數」(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 ICIM)報告,依據包含政府治理、公共行政、城市規劃、科技、環境、國際外聯、社會凝聚力、移動性和運輸、人力資本、經濟等10大面向,以及其下79個細項指標,針對全球80個國家、180個城市(其中73個是首都)進行調查排行;數據資料來源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和英國市場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Euromonitor)。IESE商學院指出,排名越往前的城市越具有智慧且可在長期的未來持續進步。
根據最新調查結果(表1),紐約市如預期持續奪下全球最具智慧的城市寶座,憑藉著擁有全球最多的上市母公司以及高GDP表現,讓紐約穩居世界經濟的核心,在「經濟」面向上順利拿下第一名,在「科技」方面也是全球第二大先進城市;此外在「人力資本」、「公共行政」、「城市規劃」、「國際外聯」等多個面向上也都表現突出。排行前10名當中有3個美國城市(紐約、波士頓、舊金山)、4個歐洲城市(倫敦、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與2個亞洲城市(首爾、東京);而從整份排名來看,歐洲和北美城市同樣占據主導地位,前50名中就有43個城市隸屬於上述兩地區。其中美國無疑是本次調查的最大贏家,除了蟬連首位的紐約之外,進榜的12個美國城市當中,有9個擠進前30名,其中波士頓與舊金山分別為第4與第5名。另一方面,過去兩年內進步幅度最為明顯的則是歐洲城市,包含莫斯科、華沙、羅馬、盧比安納、杜林和米蘭都進步12個名次以上;排名第二名的倫敦擁有全球頂尖大學與企業管理商學院,以及最多的全球空中航線數量,因此在「人力資本」、「移動性和運輸」兩面向上雙雙獲得第一名;而法國首都巴黎每年平均有42萬名外國遊客造訪,同時也是國際會議舉辦的首要目的地之一,在「國際外聯」面向上居全球之冠。
資料來源: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 2017年5月。
亞洲城市方面(表2),首爾無疑是近年來全球城市排行榜的黑馬代表,連續第三年領先其他亞洲城市進入全球第7名的位置,包含三星與LG集團、現代與起亞汽車等世界級公司都聚集在該地,使得其卓越表現展現在「移動性和運輸」(全球第2名)、「科技」(全球第4名)等面向上,其餘包括經濟、人力資本、國際外聯也都擠進全球前20名,各面向表現相當均衡。緊追在後的東京同樣表現不俗,包含「經濟」、「人力資本」、「環境」、「科技」等面向都是全球排行前10名,然而「社會凝聚力」、「政府治理」、「城市規劃」三面向則落入中段班,因此拉低了整體排名。以嚴謹治理聞名的新加坡,不意外的在「政府治理」與「環境」兩面向表現最佳;第4名的香港則在「科技」、「政府治理」、「經濟」成績最亮眼。不過上述幾個城市的共通弱點似乎不約而同都呈現在「社會凝聚力」面向上,這項指標主要是衡量城市在死亡率、失業率、性別平權、房地產、健康指數等項目的表現,平均表現較好的為北歐城市(如:赫爾辛基、哥本哈根等),顯示亞洲城市管理者未來可以努力的改善重點。
資料來源: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 2017年5月。
近三年來臺北市的表現穩步成長(圖1),顯見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城市,報告書中更特別將臺北市列為優秀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科技」面向上一舉躍上全球首位,相較前一年上升了19個名次;該分項的評選細項指標包含寬頻用戶數量、頻寬、Facebook用戶總數、智慧手機用戶數、WiFi熱點數等。分析指出資通訊技術是現代社會實現智能管理的脊梁,做為全球晶片與電腦之主要輸出地、堪稱擁有「亞洲矽谷」美名的臺北市,技術的發展已成為支撐城市在生產體系和就業質量的長期競爭優勢。而在「公共行政」方面,臺北市勇於開創新型態的設計機制與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包含投資獎勵機制、商業稅率指標制定、公共投資措施等,自2016年以來臺北市在該面向的表現躍升了近百位名次,進步幅度驚人。另一個在3年內進步幅度不小的面向則是「人力資本」,評量細項指標包含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全球前百大商學院學生人數、國際學生人數,以及博物館與藝術畫廊之數量等。臺北市在該面向上從2015年的64名進步到2017年的28名,輔以2017年第一季公布的全球最佳大學城市(QS Best Student Cities 2017)排行結果,臺北市共有8所大學登上QS全球大學排行榜,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也深受外籍學生青睞,在藝術與文化、就職機會、友善度等主觀指標表現突出,顯示臺北市的智能管理能夠吸引和留住人才,以提高教育促進研究水準並鼓勵創新。在「經濟」面向部分相較前一年提升13名,做為我國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的臺北市,從刺激消費、促進投資、拓展外銷、輔導產業升級轉型等面向,推動相關產業輔導措施,包括補助工商團體及廠商出國參展費用,鼓勵拓展對外貿易商機;並依據「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補助研發、品牌建立、創新育成及創業等項目,以給予廠商更多實質的協助,確實扮演促進經濟成長火車頭角色。
此外,為了力求精準評估不同增長潛力的城市表現,IESE商學院依據城市運轉指數排名與未來趨勢,將全球城市區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為「綜合型城市」,最大特徵為城市運轉指數排名隸屬前段班,但在創新改革上顯得保守而不願變動,就長期發展上缺乏明顯優勢,以倫敦、波士頓、杜拜、香港、上海、曼谷為代表城市;第二種則為「挑戰者城市」,這類城市除了在城市運轉指數各面向上排名超前之外,更積極啟動創新引擎,以高效率進行城市變革,臺北市與紐約、巴黎、新加坡、東京、首爾等城市均被歸類在此,競爭潛力表現顯而易見;第三種類型的城市城市為「潛力型城市」,特徵在於城市運轉指數排名較為落後,但相對而言擁有變動的能力,亞洲城市包含雅加達、馬尼拉、胡志明市都被歸在該類;最後一種類型的「脆弱城市」,則因為現階段排名落後,且未來也欠缺積極發展的態勢,因此被歸類為最不具成長力道的城市,亞洲地區有深圳與吉隆坡區分在該類。
隨著城市競爭力道加劇,各項評比指標也不斷更新以從更多元化的角度進行客觀衡量,然而IESE商學院也指出「完美城市並不存在」(The Perfect City Does Not Exist),即使前三名的紐約、倫敦與巴黎,也紛紛在「社會凝聚力」面向上表現的差強人意。因此,臺北市可透過促進各種形式的社會夥伴之間相互合作,無論是公共的、私人的亦或是非營利組織,以營造生態圈的方式互利共存,達到多贏的最佳目標;此外,研究每個城市類別中最先進的佼佼者提供靈感來源,以確定更多創新,可持續性,公平性和連通性的最佳實踐。